孫萌萌
【關鍵詞】乳腺癌;并發(fā)癥;護理
【中圖分類號】R473.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4-4949(2013)07-84-02
乳腺癌是危害女性生命和健康的惡性腫瘤之一,其發(fā)病率約占全身惡性腫瘤的7%~8%[1]。手術是唯一可能治愈乳腺癌的方法,所以對于早期乳腺癌手術切除腫瘤是首選治療方式。乳腺癌的手術方法經歷了長期的演變,過去認為手術做得越大,切除得越完全,效果越好。但是近年來這種觀點有所改變,主張在保證切除完全的基礎上盡可能減少手術創(chuàng)傷。目前常用的乳腺癌手術方法有以下幾種:他們是乳癌根治術、改良乳癌根治術、保留乳房手術。在臨床上廣泛應用。而手術技術已經相當成熟,術后的護理也相當重要,術后并發(fā)癥的發(fā)生也影響乳腺癌術后的恢復。所以我們今天來討論一下乳腺癌術后并發(fā)癥。最常見的并發(fā)癥有皮瓣壞死,皮下積液、積氣,上肢淋巴水腫,上臂淋巴管肉瘤等[2]。
1并發(fā)癥的預防及護理
1.1 胸壁負壓引流的護理:
因乳腺癌根治術創(chuàng)面大、滲液多,皮瓣下常規(guī)放置引流管并接負壓引流器,持續(xù)有效的負壓吸引能及時吸出殘腔內積液積血,并使皮瓣緊貼于深部組織,從而有利于皮瓣愈合。護理上應妥善固定引流管,防止引流管受壓或因活動、翻身時脫出。我們將一次性負壓器裝入白色透明塑料袋內固定于上身衣服,低于引流口。每4小時擠壓引流管,防止小血塊堵塞,每天更換負壓器并保持無菌及適宜的負壓,引流過程中若有局部積液,皮瓣不能緊貼胸壁且有波動感,應報告醫(yī)生及時處理。準確記錄24小時引流液的顏色、性質和量:術后1~2日,每日引流血性液約50~200ml,以后顏色及量逐漸變淡、減少。術后4~5日,創(chuàng)腔無積液,創(chuàng)面皮膚緊貼可拔管[3]。本組3例由于引流管拔除過早,引流放置不當經我們采取有效措施,均治愈出院。
1.2胸帶加壓包扎的護理:
松緊以不影響循環(huán)和呼吸為宜。注意觀察患側上肢血運情況(皮膚顏色、溫度、脈搏等)。若皮膚呈紫紺色,伴皮溫低,脈搏捫不清,提示腋部血管受壓,應及時調整胸帶松緊度,恢復患側上肢血運,防止皮瓣受壓壞死。本組6例由于患者難以忍受胸帶加壓包扎,給予放松或提前解除加壓包扎等原因造成皮下積液(氣),通過及時有效的處理后治愈。
1.3預防患側上肢腫脹:
我們不在患側上肢測血壓、抽血、做靜脈或皮下注射。并指導病人保護患側上肢,平臥時患肢下方墊軟枕高10°~15°,肘關節(jié)輕度屈曲;半臥位時屈曲90°放于胸腹部;下床活動時用吊帶托或用健側手抬高于胸前,需他人扶持時只能扶健側,以防腋窩皮瓣滑動而影響愈合,避免患肢下垂過久。本組病例無上述現象發(fā)生。 1.4指導病人作患側肢體功能鍛煉并要求家屬在旁一同學習。
方法如下:①術后24h內,活動手指及腕部,可作伸指、推拳、屈腕等鍛煉。②術后1~3日,進行上肢肌肉的等長收縮,利用肌肉泵作用促進血液、淋巴回流;可用健側上肢或他人協(xié)助患側上肢進行屈肘、伸臂等鍛煉,逐漸過渡到肩關節(jié)的范圍前屈、后伸運動(前屈小于30°,后伸小于15°)。③術后4~7日,鼓勵病人用患側手洗臉、刷牙、進食等,并作以患側手觸摸對側肩部及同側耳朵的鍛煉。④術后1~2周,術后7天后活動肩部。10天左右進行手指爬墻活動,手臂搖擺活動,指導病人作患側功能鍛煉時應注意鍛煉的內容和活動應根據病人的實際情況而定,一般以每日3~4次,每次20~30分鐘為宜,應循序漸進,功能鍛煉的內容應逐漸增加,術后7~10日內不外展肩關節(jié),不要以患側肢體支撐自體。
2小結
總之,乳腺癌是一種常見惡性疾病,已成為危害女性生命的首要原因,乳腺癌術后并發(fā)癥的發(fā)生是由多種原因造成的,在臨床護理中除了注意疾病本身護理還應注意乳腺癌術后并發(fā)癥的預防及護理,希望在護理事業(yè)的發(fā)展中起到微薄力量。為廣大女性造福。
參考文獻
[1]張玉紅,戚艷麗.乳腺癌術后傷口護理及患肢功能鍛煉[J].中華護理雜志,2005,112(22):46.
[2]吳德祥.乳腺疾病診治.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0: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