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淑紅
多年來,由于受傳統(tǒng)的筆試教育的影響,在教學中,我們更注重語言知識的傳授,而輕視了實際語言能力的培養(yǎng),導致學生語言交際能力得不到培養(yǎng)和鍛煉。作為教育者,我們應更多地為學生提供運用語言的機會,在英語的交際中給學生滲透文化背景,多給他們介紹英語國家獨特的習俗,使學生在了解中西方文化差異的前提下進行口語交際,能運用語言進行跨文化交流,避免不必要的誤會,使英語學習變得更愉快,學生的英語水平才能真正提高。
一、 重視聽說訓練,提高學生的英語交流能力
英語的聽與說在對外交往中有著很重要的作用。學語言首要是能“聽”會“說”,只有聽得正確,說得流利,才能讀得流暢,寫的準確。所以要想真正掌握一門外語必須盡快提高自己的聽說水平,要運用英語知識來進行交流,如果忽視聽說訓練,重視程度不夠,會使學生不敢開口,哪怕只是說簡單的日常用語,往往也會覺得不知所云,而且還會影響到他們讀寫能力的提高。
1.嘗試全英語教學,提高學生的交際能力
要學好英語,首先必須有語言環(huán)境。我們的學生除了課堂就再難有英語的環(huán)境了,如果課上又不創(chuàng)造出語言環(huán)境而用中文授課,即使學生能考出高分,但聽說能力缺乏,最終還是學啞巴英語。用英語組織教學,使學生直接聽英語、說英語、用英語思維,就避免了英文-中文-英文的翻譯過程,有效提高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課堂上,如果他們能夠聽懂老師的課堂用語,也能輕松地用英語來回答老師的提問并且能表達自己的思想,他們就可以積極參與課堂中來。
2. 采取趣味教學,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激發(fā)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培養(yǎng)學生樹立自信心,養(yǎng)成良好的聽、說的習慣,注重聽力的技巧培養(yǎng)。創(chuàng)設英語學習的語言氛圍,激發(fā)學生潛能,倡導學生體驗、參與、合作與交流,形式要多樣,如師生交談、同學對話、表演、復述課文等。要充分利用各種媒體手段,如幻燈、圖片、簡筆畫等,采取演講、唱歌、朗讀等多種形式,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活躍課堂氣氛。學習興趣就會愈來愈濃,對英語的好奇心也隨之越來越強,在課堂上就會積極主動的去學,心情愉快的去學。
二、通過英語交際,滲透文化背景意識
語言有豐富的文化內涵。接觸和了解英語語言國家的文化有益于對英語的理解和運用。在初中英語教學中,教師應根據(jù)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能力,注重英語國家文化背景知識的滲透,逐步擴展跨文化知識的內容和范圍。在教學中,我做了以下嘗試:
1.運用任務型教學手段,創(chuàng)造性地完成教學任務
學習語言的最終目的是運用語言來順利完成跨文化交流的任務,作為一名英語教師我們應盡可能為學生提供運用語言的機會,而不是讓學生做死記硬背的機械學習者,從而使他們能更自如的在英語中完成英語的交際任務。
例如:我在教Christmas Day 一文時,提前給學生滲透西方國家圣誕節(jié)的來歷 、習俗等,然后給學生布置任務,搜索有關圣誕節(jié)的資料,將圣誕節(jié)與春節(jié)作比較,鼓勵學生找出他們的相同之處:都是家庭團聚的日子,都是慶賀新的一年的開始,都有宴會大餐,都要互贈禮物等等。然后在課堂上通過一些生動的課件,掌握句型,學生表達起來就輕松自如了。再將學生分成四人一小組,以此為中心話題,展開說的比賽。課后在班級里舉辦一次圣誕晚會,如裝飾圣誕樹(Christmas tree),在樹上掛上彩燈、彩球、星星等(lights. balls. stars,)互送圣誕賀卡(cards),一位同學裝扮成圣誕老人(Father Christmas)給同學們贈送圣誕禮物(Christmas present),同學們一起唱圣誕頌歌、用英語表演節(jié)目等等。他們們個個如身臨其境,真正做到了在玩中學,在學中玩,提高了他們用英語進行交際的能力。
2. 在英語交際中要區(qū)分中外文化背景的差異,正確使用語言
作為教師除了要教會學生掌握常用的詞匯和句型之外,還要讓學生了解一些使用英語國家的生活方式和文化背景。例如,當別人稱贊說:“ Your English is very good. ”中國人往往謙虛地回答說“不,我說的不好”,而英美人則會說“Thank you”。在中國文化看來,謙虛是一種美德,而在英美文化看來,這是自卑和無能的表現(xiàn)。兩個人見面打招呼,我們中國人通常說:“你要去哪?”或“你吃飯了嗎?”但是在西方國家,如果我們問他 Where are you going? 他會很不高興,認為你在干涉他的私人生活。如果你問他 Have you had your lunch? 他會誤認為你要請他吃午飯。那么西方國家的人見面喜歡談論什么呢?由于英國的天氣變化多端,人們不得不注意天氣變化。他們早晨出門,哪怕是艷陽天,也要隨身攜帶雨傘,因此西方人在見面時常會提到天氣。而英語母語的人更喜歡用問的方式來談論天氣,他們習慣說:“What a lovely day, isn't it?”“ It will get warmer, wont it?” 這樣使語言更具有感情色彩。
如果我們去朋友家作客,朋友家新買了一件家具,我們常會問:這多少錢?而在西方國家問家里物品的價格是不禮貌的。在飲食習慣上,英國人們有喝下午茶的習慣,而且往往喜歡在茶里加上coffee或milk。
文化差異是語言的一部分,在教學中,教師要逐步滲透這些文化,讓學生了解一些西方人的生活習慣,談話習慣,否則就會造成很多誤會和尷尬的情形。在與英語本族人交談時,他們往往對外族人在語言、語法方面的錯誤比較寬容,與此相反,違反說話規(guī)則則被認為是不禮貌的,甚至是冒犯的。例如:對英美國家的女士來說,她們尤其不喜歡別人問及年齡。在我們國家,在飯店就餐大聲說話是沒什么的,但是在西方國家這是很不禮貌的。在我們國家,主人為了表達對客人的熱情,常常給客人夾菜,而在西方國家,這樣做是不合適的。贈送禮物時,西方人性情外露,表達感情直接,不當面拆封欣賞禮物是非常不禮貌的。而中國人則恰恰相反,這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含蓄內斂是一脈相承的。
總之,通過加強對學生英語的文化背景知識的滲透,加強學生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在英語教學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調動了他們學習英語的積極性,增強了學生的參與意識,并提高了靈活運用英語的能力。接受多元化的教育思想,讓學生了解到各國文化背景差異的同時,也鍛煉了學生的英語口語交際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