權貴英
上完《陋室銘》,我從“得”與“失”兩個方面進行了反思。
《陋室銘》是唐代大詩人、哲學家劉禹錫的傳世之作。它短小精悍,押韻、駢句的使用使全文讀起來朗朗上口,是銘文中的典范。為此,我進行了以下教學設計:
一、故事導入
上課之前講述本文作者劉禹錫的故事?!堵毅憽啡缃裨缫殉闪思矣鲬魰缘摹懊摹?,其實這篇名文卻是被“氣”出來的。唐順宗時,劉禹錫熱心于政治革新,得罪了不少當朝權貴,失敗后被貶到和州當刺史。按當時的規(guī)定,他應住衙門里三間三廂的屋子,可是和州的策知縣是個趨炎附勢的小人,他見劉禹錫被貶而來,便多方刁難他,策知縣先叫劉禹錫在城南面江而居。劉禹錫不但不埋怨,反而高興地寫了一聯(lián)貼于房門:“面對大江觀白帆,身在和州爭思辯”,他的這一舉動氣壞了策知縣,策知縣又將他的房子由城南門調至城北門,住房由三間縮小到一間半,而這一間半位于得勝河邊,附近垂柳依依,環(huán)境也還可心,劉禹錫仍不計較,觸景生情,又在門上寫了兩句話:“楊柳青青江水平,人在歷陽心在京”。策知縣氣得臉都發(fā)青了,干脆將劉禹錫的房子調到城中一間只能容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僅半年,連搬三次家,劉禹錫想,此狗官欺人太甚了,遂憤然提筆寫下這篇超凡脫俗、情趣高雅的《陋室銘》,并請人刻上石碑,立在門前,氣得策知縣啞口無言。后來,多次調動,劉禹錫被派往蘇州擔任刺史。當時,蘇州發(fā)生水災,饑鴻遍野。他上任以后開倉賑饑,免賦減役,很快使人民過上了安居樂業(yè)的生活。蘇州人民愛戴他、感激他,就把曾在蘇州擔任過刺史的韋應物、白居易和他合稱為“三杰”,建立了“三賢堂”。唐文宗也對他的政績予以褒獎,賜給他紫金魚袋。
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大教育家烏申斯基也曾指出:“沒有絲毫興趣的強制性學習,將會扼殺學生探求真理的欲望?!边@個故事的導入,不但激發(fā)了學生的興趣,而且也使學生的情感受到了感染熏陶,為下面理解作者的情懷創(chuàng)設了良好的情境,正所謂“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白居易)。
二、解題
學生看注解①,弄懂題目的意思。陋室:簡陋的屋子。銘:古代刻在器物上用來警戒自己或者稱述功德的文字,后來成為一種文體。這文體一般是用韻的。(并引導學生找出文章韻腳。)押韻的字:名、靈、馨、青、丁、經(jīng)、形、亭,押“ing”韻。
三、用“五步法”學習本文
1.第一步:讀準字音
對生字詞必須憑借注解、字典、資料自行解決,難以解決的可以求助老師和同伴。
注意讀音相同,形體相近的字:
牘:案牘dú,官府的公文。
犢:牛犢dú,剛剛出生的小牛。
黷:黷武dú,濫用武力,好戰(zhàn)。
瀆:褻瀆dú,冒犯,不恭敬。
2.第二步:規(guī)范朗讀
讀出鮮明的節(jié)奏、正確的停頓,讀出語氣的輕重緩急,讀出語調的抑揚頓挫,讀出語速的快慢適度,讀出感情的喜怒哀樂。
先聽教師范讀,再指名讀,最后自由仿讀三遍。
3.第三步:準確翻譯
不懂的字詞必須借助注解、字典、資料解決,也可以請教老師、同學幫助。
4.第四步:理清文章思路
文章結尾說“何陋之有”,就是說“陋室不陋”。作者為什么這樣說呢?請你根據(jù)課文內容依次列舉四點理由(分別用四字詞語或者短句概括),這四點理由之間是什么關系?
①人品高尚②環(huán)境幽雅③友人儒雅④情趣高雅
②③④是為了突出①。
5.第五步:背誦默寫
(1)抓住文章的思路背誦
(2)默寫時注意下列字不要寫錯
陋室 劉禹錫 案牘 諸葛廬
這節(jié)課備課充分,步驟環(huán)環(huán)相扣,扎實有序,教學過程一氣呵成,三維目標落實到位,收到了扎實、高效的教學效果。近半數(shù)學生默寫全部正確。
四、本節(jié)課有以下幾個亮點
1.以“讀”為線索貫穿整個教學過程
線索明晰,步驟清楚,循序漸進,符合古文的學習規(guī)律。
2.注重文言實詞、虛詞的認知與鞏固,提高了文言語感
3.能當堂背誦默寫課文,豐富了學生的語言積累
4.設計了新巧的問題,引導學生思考:“何陋之有?”列舉理由
5.教給了學生學習文言文的方法,大部分學生能夠運用這種方法自主學習其他文言文
五、本節(jié)課的不足
1.教師幾乎沒給學生質疑和談個性化理解的機會,牽得太緊,影響了學生的個性化閱讀
2.小組合作機會少,效果也不明顯
3.規(guī)范朗讀中要求學生讀出感情的抑揚頓挫,可是學生沒有充分理解課文內容,是不可能讀出來的,要求提前了
六、教學改進
如果讓我重上這一課,我將把思路調整一下,把更多的閱讀時間給學生,讓他們在與學習伙伴的思想交流與碰撞中建構自己新的知識體系,改變單一的師生雙邊活動為師生、生生多邊活動??梢宰ァ暗萝啊睘橥黄瓶?,也可抓“銘”的特征為線索。整節(jié)課用“誦讀”“理解”兩條線索貫穿起來,成為一個更加有機的整體。
當然,教學永遠是一門遺憾的藝術,他的完美就在于我們對完美的追求過程中的不斷反思與探究。我將不斷探索新的教學方法,彌補自己的缺憾,使課堂教學更上一層樓。
(作者單位 湖北省宜昌市秭歸縣實驗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