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向麗等
摘要目的:探討胃腸道間質瘤的CT表現(xiàn)及鑒別診斷。方法:對14例經手術病理證實的胃腸道間質瘤患者作回顧性分析,全部病例均行16排螺旋CT平掃和三期增強掃描。結果:腫瘤發(fā)生于胃部5例,小腸4例,結腸1例,直腸2例,食管1例,腸系膜1例。14例中,惡性11例,良性3例。結論:CT可作為GIST常規(guī)檢查方法,其敏感性高,定位相對清楚,并對定性及鑒別診斷有幫助。
關鍵詞胃腸道間質瘤CT表現(xiàn)鑒別診斷
胃腸道間質瘤指從食管一直到直腸的消化管的非上皮、非淋巴造血組織、呈梭形細胞分化為主的腫瘤。這類腫瘤細胞主要為梭形細胞,故曾稱平滑肌瘤[1]。
資料與方法
本組患者14例,男8例,女6例,年齡10~75歲,平均514歲。14例有完整CT檢查資料,其中6例有胃腸造影資料,5例有超聲內鏡資料,全部病例均行手術病理(免疫組化)證實。主要臨床癥狀為腹部包塊4例,肛門指檢腫塊1例,消化道出血4例(便血3例,嘔血1例),腹痛2例,腹脹伴嘔吐1例,另2例分別在體檢和其他原因做CT檢查時被發(fā)現(xiàn)。
14例患者均行水充盈法CT檢查準備,方法:患者禁食8小時,掃描前15~20分鐘肌注山莨菪堿20mg,掃描前口服溫開水800~1000ml,螺旋CT掃描采用16排CT機,均行平掃及三期增強掃描。層厚、層距均為8mm,螺距10平掃后,經肘靜脈使用高壓注射器團注法(33ml/秒)注入碘海醇,劑量按15ml/kg,注射開始后25~30秒行動脈期掃描,50~60秒間開始掃描靜脈期,3分鐘延遲掃描。較小病灶取5mm層厚和間隔。
結果
GIST的性質:14例GIST中,良性3例,惡性11例。其中肝轉移2例,侵犯鄰近臟器和肌肉2例,淋巴結轉移1例,腹膜腔轉移1例。
GIST的部位、形態(tài)、大小和生長方式:病變發(fā)生在胃部5例,小腸4例,結腸1例,直腸2例,食管1例,腸系膜1例。腫塊呈類圓形或橢圓形9例,分葉狀5例(均為惡性)。腫塊大小不一,良性間質瘤3例,直徑≤5cm。11例惡性GIST中,腫瘤直徑≥5cm 8例(7273%)。生長方式:腔內型3例,向腔內外突出者(混合型)4例,向腔外突出者(腔外型)7例。
GIST的密度改變和強化特征:CT平掃為較均勻的低密度,有4例出現(xiàn)鈣化,8例腫瘤中心出現(xiàn)更低密度壞死和囊變區(qū)。注射對比劑后動脈期瘤體實質部分輕中度強化,部分明顯強化,靜脈期和延遲期明顯增強,中心壞死和囊變區(qū)無強化。
腹水和腫瘤轉移:有1例腸系膜惡性間質瘤出現(xiàn)腹水;1例直腸內、1例胃部間質瘤發(fā)生肝內多發(fā)轉移灶。
討論
GIST可發(fā)生于任何年齡,40~60歲多見[2],男性稍多于女性,臨床表現(xiàn)缺乏特異性,最常見的癥狀為消化道出血,其次為食欲減退、上腹部隱痛、脹痛。
GIST的病理特點:GIST起源于多分化潛在的間質纖維細胞,病理上主要由胃腸道肌層梭形細胞、上皮樣細胞、多形性細胞所組成[3,4]。根據其電鏡及免疫組化特點可分為如下幾類:①平滑肌分化腫瘤;②神經或自主分化腫瘤;③具有平滑肌及自主神經雙向分化的腫瘤;④特殊分化腫瘤。以上幾型中以第一及第二型最為常見,約70%左右,其中又以第一型最常見,約占其中50%。第三及第四型非常少見,尤以第四型更少見。
Amin等根據鑒別良性及惡性胃腸道間質瘤的主要指標將其分為3個組:①良性:腫瘤最大直徑<5cm,分裂像<5個/50HPF;②交界性或低度惡性:分裂像少于5個/50HPF,但腫瘤最大直徑>5cm;③惡性:分裂像>5個/50HPF,腫瘤腫瘤最大直徑也>5cm。由于條件限制,本組病例只分良性3例,惡性11例,未按以上標準細分,也是不足之處。
GIST的CT表現(xiàn):①平掃:腫瘤形態(tài)呈圓形或橢圓形,部分呈分葉狀。本組5例腫瘤邊緣出現(xiàn)分葉狀改變。腫塊密度為等密度或高、等、低、混雜密度,瘤體內常因出血、壞死和囊變,表現(xiàn)為密度不均勻。本組有4例出現(xiàn)多個小點狀鈣化,2例見瘤體內有高密度出血。當腫瘤壞死與胃腸道相通時,可出現(xiàn)水和(或)氣體充填影。②增強掃描:腫瘤呈不均勻強化12例,其中8例瘤體內出現(xiàn)大片或多個小片狀壞死。瘤周多表現(xiàn)為花邊樣和結節(jié)狀強化,部分病例瘤體呈團絮狀強化,瘤體內和瘤周可見線狀或成簇狀排列的小血管影。
GIST的鑒別診斷:GIST的臨床診斷較困難,需與下列疾病進行鑒別,①胃腸道癌:癌起源黏膜層,表現(xiàn)為黏膜皺襞明顯破壞、中斷,局部形成形態(tài)不規(guī)則腫塊,管壁常增厚、僵硬,與鄰近組織分界不清,易發(fā)生淋巴結轉移。本組有3例術前誤診為胃腸道癌,后經病理證實為胃腸道間質瘤。②消化道腺瘤:尤其是起源于胃后壁的胃間質瘤需與向外生長的胃腺瘤相區(qū)別。胃間質瘤通常見于胃的近端部分,而胃腺瘤多見于胃的遠端部分。胃腺瘤鄰近腫塊的胃壁增厚,胃周淋巴結可增大[5]。③類癌:類癌主要發(fā)生于回腸末端,且多引起粘連改變,極少發(fā)生遠處轉移,臨床可以產生皮膚潮紅、腹瀉、腹痛和哮喘等類癌綜合征。④淋巴瘤:浸潤性胃惡性淋巴瘤表現(xiàn)為粗大而僵硬的黏膜皺襞,腫塊型表現(xiàn)為多發(fā)的、不規(guī)則的充盈缺損,潰瘍型表現(xiàn)為大而不規(guī)則的龕影伴有胃壁增厚。小腸惡性淋巴瘤CT可見“夾心面包征”和“動動脈瘤樣唱腔擴張征”易于GIST相鑒別;⑤平滑肌類腫瘤:平滑肌類腫瘤影像表現(xiàn)難與GIST相區(qū)別,同樣表現(xiàn)為局部腫塊、腫塊內可見壞死或鈣化,臨近胃腸道壁無增厚、淋巴結轉移少見等征象,但病理上平滑肌類腫瘤CD117及CD34呈陰性反應,可加以鑒別。
總之,胃腸道間質瘤(GIST)的影像表現(xiàn)缺乏特異性,難于與其他病變相鑒別,熟悉GIST的影像表現(xiàn)、鑒別診斷要點并細致觀察病變,對影像科醫(yī)生的診斷工作大有益處。盡管CT對胃腸道間質瘤的檢查率高和術前定性診斷有幫助、但在實際工作中,常因腫瘤體積較大、并與相鄰組織器官分界不清時,確定其組織來源尚有一定困難,需結合胃腸造影和內鏡檢查,來提高定位的準確度。
參考文獻
1武忠弼,楊光華,主編[M].中華外科病理學.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2:668.
2葉惠義,李樹峰,趙瑞峰,汪偉,主編.實用腹部綜合影像診斷學[M].北京:人民軍醫(yī)出版社,2006:270.
3周建春,郭亮,沈海林,等.胃腸道間質瘤的影像表現(xiàn)[J].中華放射學雜志,2003,37(2):131.
4S Crowther,L wyld,Q yamani,et al.case report:castroduodenal intussusception of a 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ur. Br J Radiol,2002,15(900):987.
5劉偉峰,丁漢軍,王海林,等.胃腸道間質瘤的影像表現(xiàn)及誤診分析[J].中國醫(yī)學影像學雜志,2005,13(4):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