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培良等
關鍵詞中藥飲片性狀鑒別正確應用
性狀鑒別是中藥藥劑工作者的必備基本功之一,在臨床實際工作中,對于中藥飲片的直觀鑒別。通過眼看、手摸、鼻聞、口嘗等去區(qū)分判斷中藥飲片的真?zhèn)斡辛?,提高鑒別能力,確保用藥安全有效。現(xiàn)對于幾種常見易混淆的中藥飲片從植物來源,性狀特征等方面進行辨析,可以使中藥調解人員比較清晰的區(qū)分之異同點,性狀相似而功效有別,確保其準確應用,介紹如下。
牛膝與川牛膝
牛膝:①來源:為莧科植物牛膝的干燥根。②性狀鑒別:呈長圓柱形,有的稍彎曲,長15~50cm,直徑04~1cm。表面灰黃色或淡棕色,有細縱皺紋和稀疏的側根痕。質硬脆,易折斷,斷面平坦,角質樣,淡黃色。氣微,味微甜而稍苦澀。③功效:補肝腎,強筋骨,逐瘀通經(jīng),引血下行。
川牛膝:①來源:為莧科植物川牛膝的干燥根。②性狀鑒別:呈近圓柱形,微彎曲,長30~60cm,直徑05~3cm。表面黃棕色或灰褐色,具縱皺紋,支根痕和多數(shù)橫向突起的皮孔。質韌,不易折斷。氣微,味微甜。③功效:祛風利濕,通經(jīng)活血。
葛根,天花粉和山藥
葛根:①來源:為豆科植物野葛或甘葛藤的干燥根。②性狀鑒別:呈圓柱形,類紡錘形或半圓柱形,長12~15cm,直徑4~8cm,有的為縱切或斜切的厚片,大小不一。表面黃白色或淡棕色,未去外皮的呈灰棕色。橫切面可見由纖維形成的淺棕色同心性環(huán)紋,縱切面可見由纖維形成的數(shù)條縱紋。質硬,富粉性。
天花粉:①來源:為葫蘆科植物栝樓或日本栝樓的干燥根。②性狀鑒別:呈不規(guī)則圓柱形,紡錘形或瓣塊狀,長8~16cm,直徑15~55cm。表面黃白色或淡棕黃色,有縱皺紋,細根痕及略凹陷的橫長皮孔。質堅實,斷面白色或淡黃色,富粉性。無臭,味微苦。
山藥:①來源:為薯蕷科植物薯蕷的干燥根莖。②性狀鑒別:略呈圓柱形,彎曲而稍扁,長15~30cm,直徑15~6cm。表面黃白或棕黃色,有明顯縱皺及未除靜的淺棕色外皮斑痕。質堅實,易脆斷,斷面白色,顆粒狀,粉性。無臭,味淡,微酸,嚼之發(fā)黏。③功效:補脾養(yǎng)胃,生津益肺,補腎澀精。
木香與川木香
木香:①來源:為菊科植物木香的干燥根。②性狀鑒別:呈圓柱形,半圓柱形或枯骨形,長5~10cm,直徑05~5cm。表面黃棕色或灰棕色,有明顯的皺紋,縱溝及側根痕。質堅實,體重,不易折斷,有放射狀紋理及散在的棕色油點,習稱“朱砂點”。氣香特異,味微苦。③功效:行氣止痛,健脾消食。
川木香:①來源:為菊科植物川木香及其變種灰毛川木香的干燥根。②性狀鑒別:呈圓柱形(習稱“鐵桿木香”)或有縱槽的半圓柱形(習稱“槽子木香”),稍彎曲,長10~30cm,直徑15~3cm。根頭有的具黑色發(fā)黏的膠狀物,習稱“油頭”或“糊頭”表面黃褐色或暗褐色,粗糙,可見由纖維束構成的致密的斜方形網(wǎng)紋。體輕,質硬脆。氣芳香而特異,味苦,嚼之黏牙。③功效:行氣,消腫,止痛,和胃止瀉。
關木通與川木通
關木通:①來源:為馬兜鈴科植物東北馬兜鈴的干燥藤莖。②性狀鑒別:長圓形,有時扭曲,長約1米,直徑15~3cm。表面灰黃色或棕黃色,平滑,間或有淺縱溝紋,或棕褐殘余栓皮。節(jié)部稍膨大,有一明顯的枝痕。體輕質硬,不易折斷,斷面黃色,皮部薄,木部占大部分,導管孔洞大,呈整齊的輪狀排列,射線類白色,放射狀,髓不明顯。摩擦殘余栓皮,有樟腦樣臭。氣弱,味苦。③功效:清心火,利小便,通經(jīng)下乳。
川木通:①來源:為毛茛科植物小木通或繡球藤的干燥藤莖。②性狀鑒別:呈長圓柱形,或稍彎曲,長短不一,直徑2~35cm。表面灰黃色,有縱向細溝及棱線,殘存外皮呈縱向撕裂。節(jié)處膨大,有對生的側枝痕。質堅實,難折斷,切片邊緣不整齊,皮部薄,木部淺黃棕色,導管孔洞大小不一,均被極細射線隔開,髓小,隱約可見,偶有小孔洞。無臭,味淡。③功效:清熱利尿,通經(jīng)下乳。
金錢草與廣金錢草
金錢草:①來源:為報春花科植物過路黃的干燥全草。②性狀鑒別:莖細長而扭曲,表面棕紅色或暗棕紅色,疏被毛,具縱溝紋,有的節(jié)上具黃棕色須根。葉對生,多皺縮,濕潤展平后呈寬卵形或心形,長1~35cm,寬1~35cm,基部微凹,全緣;上表面灰綠色或棕褐色,下表面色較淺;主脈明顯突起,水浸后,對光透視可見黑色或褐色條紋。質脆易碎。氣微,味淡。③功效:清利濕熱,通淋,消腫。
廣金錢草:①來源:為豆科植物廣金錢草的干燥地上部分。②性狀鑒別:莖呈圓柱形,長可達1米,密被黃色伸展的段柔毛;質稍脆,斷面中部有髓。葉互生,小葉1~3,圓形或矩圓形,直徑2~4cm;先端微凹,基部心形或鈍圓,全緣;上表面黃綠色或灰綠色,無毛,下表面具灰白色緊貼的絨毛,側脈羽狀;葉柄長1~2cm;托葉1對,披針形,長約08cm。氣微香,味微甘。③功效:清熱除濕,利尿通淋。
通過以上幾種常見中藥飲片的性狀鑒別比較,不難看出,在臨床實際工作中,由于中藥飲片品種繁多,中藥材大多來源于植物,特別是同種同屬的植物器官形態(tài)相近,炮制后往往外表形態(tài)顏色相近,不易區(qū)分,容易發(fā)生混淆,只有掌握了中藥飲片的性狀鑒別特征,才能為臨床安全有效用藥保駕護航。
參考文獻
1孫火玉.中藥鑒定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1996:37-39,129-131,191-192.
2國家藥典委員會.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一部[S].北京:化學工業(yè)出版社,1990: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