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賢友
“古人不見今時月,今月曾經(jīng)照古人?!睔v史的延續(xù)就像月亮的承載,只有一代一代的不間斷的記憶,才能體現(xiàn)一個時代存在的意義。長期以來,由于認識上的不足,使中學歷史教學陷入了這樣一個怪圈:初中歷史是副科,幾乎沒人重視,照本宣科,敷衍草事,索然寡味;高中歷史是主科,幾乎沒人不重視,條條框框,死記硬背,味同嚼蠟。這里明顯的兩個極端卻駛向共同的一個方向,那就是把本來知識性、趣味性、思想性很強的歷史課上得生氣全無。所以,中學歷史教師應多多研究歷史教學的激趣法,把失去的“趣”請進課堂,變無趣為有趣,化苦學為樂學。
一、激發(fā)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是指人力求接觸、認識某種事物或從事某種愛好活動的意識傾向。歷史教學理應從培養(yǎng)興趣開始,若此,能夠激發(fā)學生學史興趣的“閑話”就必不可少。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師接手新班,上第一堂歷史課,務必要唱好“開場白”,帶領(lǐng)學生在有限的四十五分鐘內(nèi)漫游歷史長河,激起他們學習歷史的濃厚興趣。引言課上我給學生講四大發(fā)明澤被全球,他們神采飛揚;說國破淪亡領(lǐng)土遭割,他們義憤填膺;唱虎門銷煙英寇喪膽,他們淋漓酣暢;數(shù)改革開放民富國強,他們激情萬丈……歷史課給了學生一個極佳的“第一印象”,自然而然地就達到了激發(fā)興趣的目的。
教學中能否很好地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對完成教學內(nèi)容,達到教學目的起關(guān)鍵作用。教學時開明宗義地點明教學重點與難點,學生就會從無意注意轉(zhuǎn)向有意注意,教師層層設疑,學生步步解疑,不知不覺重點和難點被突破,學生會自然產(chǎn)生“跳一跳,摘到桃”的成功感,進而激發(fā)了他們向著目標竭力奮斗的興趣。
學習興趣,是學生學習的動力系統(tǒng),它能夠使學生的智力、潛能有效地轉(zhuǎn)化為智慧行為,而長期的智慧行為則依靠樂趣這個學習的行為系統(tǒng)來維系,或者說興趣是內(nèi)在的,樂趣是外在的,因此最佳的學習狀態(tài)應是興趣中的樂學。
二、創(chuàng)設情境,陶冶情趣
即興講演?!爸v演”是“講”與“演”的統(tǒng)一,講要講得生動形象、慷慨激昂,演要演得維妙維肖、傳神入化。繪聲繪色的講演不僅能系統(tǒng)地闡述歷史發(fā)展的完整過程,而且能使學生置身于特定的歷史情境之中,激起學生豐富的情感,產(chǎn)生情感的共鳴。如講唐詩宋詞,可高唱低吟,激情跌宕;講南京大屠殺,則怒發(fā)沖冠,聲淚俱下;講新中國成立,就豪情萬丈,氣宇軒昂……
角色扮演是創(chuàng)設情境、陶冶情趣的有效方法,它讓學生進入角色,有身臨其境之感,自然而然地產(chǎn)生情感體驗。例如戊戍變法失敗,譚嗣同拒不逃走,決心以鮮血喚醒國人,表現(xiàn)了資產(chǎn)階級維新志士的革命精神和愛國之心。為了展示這個情節(jié),我就采用了角色扮演的方法,讓一位同學(甲)作旁白,另一位同學(乙)走上前臺扮演譚嗣同。當“譚嗣同”臨刑前的那句“有心殺賊,無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的呼聲回響在學生耳畔的時候,全體無不為之動容。
相對于現(xiàn)場教學來說,利用電化教學有更方便、更直接的優(yōu)點。因為電化手段能夠創(chuàng)設一些可以直接感知的有聲有色的具體形象,調(diào)動起學生的視覺、聽覺等感覺器官,使學生不由自主地進入歷史角色,感受歷史氛圍,所以德國教育家赫爾巴特說“真正感覺的觀察比之單一的描述更為可取”。
三、創(chuàng)設辯論情境,讓學生評判人物的是非
所謂辯論,即彼此用一定的理由來說明自己對事物或問題的見解,揭露對方的矛盾,以便最后得到正確的認識或共同的意見。錯綜復雜的歷史事件,千姿百態(tài)的歷史人物,為我們提供了極其豐富的思辯素材。教師若能鉆研課本,挖掘思辨元素,并在教學活動中因勢利導,創(chuàng)設適當?shù)那榫常瑢τ谂囵B(yǎng)學生的辯才是大有裨益的。
例如,在《開元盛世》一課中,我在總結(jié)新課的時候,結(jié)合大臣崔群的講話,引出有關(guān)唐玄宗的辯論題:唐玄宗的一生是功大于過,還是過大于功?針對唐朝的這一焦點人物,同學們唇槍舌戰(zhàn),針鋒相對,氣氛空前活躍熱烈。觀點甲:唐玄宗勵精圖治,重用人才,發(fā)展生產(chǎn),是推動唐朝進入鼎盛時期的一大功臣。盡管他后期不理國政,專寵楊貴妃,但是瑕不掩瑜,終其一生,他功大于過。觀點乙:唐朝由盛轉(zhuǎn)衰的轉(zhuǎn)折點是安史之亂,而安史之亂爆發(fā)的主要原因就是唐玄宗后期的日益奢靡,不理國政,盡管他在位前期唐朝進入鼎盛時期,但最大的功臣應該是廣大的勞動人民。所以,他過大于功。
又如:《傳說時代的文明曙光》一課,在講到禪讓制時,我以“談談你對禪讓制的看法?”為題,要求學生們展辯論,分正反兩方,正方:我贊成禪讓制,我的理由是……。反方:我反對禪讓制,我的理由是……。同學們的回答也是很有見地,充滿個性。通過辯論,不僅鍛煉了同學們的思維和口頭表達能力,而且拉近了歷史與現(xiàn)實的距離,使同學們覺得歷史親切可人,學生們積極參與到課堂中來,真正做了課堂的主人,真正快樂的學習了應掌握的知識。
四、確定目標,激活理趣
“理”由“情”生,“理”能導“行”。只有確定了明確的情感目標,按目標教學,才能讓學生在“情”的感化中明“理”,并堅定信念,身體力行。那么在歷史教學中如何確定情感目標,激活理趣呢?
首先,深入鉆研教材,充分挖掘情感內(nèi)涵,選擇恰當?shù)摹皢⑶辄c”。如:護國運動、護法運動的接連失敗,使幾經(jīng)挫折的孫中山認識到“國民黨正在墮落中死亡,因此要救活它,就需要新血液”,體現(xiàn)出這位偉大革命家善于總結(jié)、激流勇進的理智感;鴉片戰(zhàn)爭中,林則徐虎門銷煙,英勇抗敵,體現(xiàn)出這位民族英雄“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趨避之”的愛國主義情懷;氣勢磅礴的秦始皇陵兵馬俑、“飄若浮云,矯若驚龍”的王羲之書法,身披飄帶凌空起舞的敦煌飛天,無不滲透出中國古代藝術(shù)的審美意識……教育目標明確了,操之便自然;“啟情點”選準了,教育才得力。
其次,針對年齡差異,確定情感目標層次,激活不同層次的理趣。人們常說:學有常法,但教無定法。由于學生年齡的差異決定了他們在認識問題上有層次的不同,所以,歷史教學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不能千篇一律,搞一刀切,應有針對性。高中學生著重培養(yǎng)他們“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愛國主義情感和歷史使命感,追求進步、崇尚真理、天下為公的共產(chǎn)主義情感和奉獻精神,勤懇務實、刻苦鉆研、敢于爭先的踏實作風和拼搏精神等。
歷史教學是認知、情感、意志統(tǒng)一的過程,突出強調(diào)師生進入角色,激起情緒,進而思索,達到情感與理智的統(tǒng)一,發(fā)揮歷史教學增長才智、陶冶情操、堅定信念的作用。它以寓教于樂為出發(fā)點,以寓情于理為關(guān)鍵,以循理導行為歸宿;而貫穿其中的主線則是“趣”,歷史課無“趣”則“情”難激,“理”難明,“行”難導,故歷史教師都要抓住這條生命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