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文興
013.07.001
關鍵詞切口感染闌尾切除術預防
2010年1月~2012年1月施行闌尾切除術152例,手術治療過程中采用切口壓迫止血法及清創(chuàng)術等方法對預防術后切口感染,切口裂開等并發(fā)癥,效果滿意,現報告如下。
資料與方法
本組患者152例,男102例,女50例,年齡7~85歲,平均32歲,50歲以下84.6%。急性單純性闌尾炎62例,急性化膿性闌性炎72例,穿孔性闌尾炎16例,闌尾周圍膿腫2例。均有腹痛及腹膜炎體征,不同程度發(fā)熱,白細胞增高,中性粒細胞增高。
切口壓迫止血法:即術者及助手分別用干血墊在切口兩側逐層向深部邊切開邊壓迫止血,不予鉗夾出血點及電凝止血,切口不用電刀切開,手術操作逐層向深部進行,一般的出血壓迫5~10分鐘即可止血,如不能止血的較大出血點,繼續(xù)壓迫待將腹膜切開后用止血鉗將腹膜外翻壓迫即可止血,切開皮下脂肪時力爭1次切達肌膜。
清創(chuàng)術即闌尾切除后每次用生理鹽水50ml加0.5%滅滴靈100ml配成5:1混合液反復清洗腹腔,干凈后用1號微喬線連續(xù)縫合腹膜關腹。術者及助手清洗或更換手套,用碘伏溶液清洗切口,兩側的皮下組織及肌肉注射慶大霉素混合液即用大慶大霉素16萬U加生理鹽水6ml共10ml,后逐層縫合切口,皮下脂肪豐厚者用園針1號絲線間斷縫合皮下脂肪層,嚴重腹腔污染者置腹腔引流管引流,無引流液引出時拔管。
靜脈用藥法:術前30~60分鐘靜滴0.5%滅滴靈100ml,兒童每次靜滴0.5%滅滴靈50ml、每8小時1次,連用3天。
結果
152例患者中,146例無切口感染,切口滲液,切口裂開,腹腔膿腫等并發(fā)癥,僅6例并發(fā)切口滲液,均為65~85歲男性老年患者,患慢性支氣管炎多年并穿孔性闌尾炎。感染率0.93%。
討論
切口感染是闌尾炎切除術后最常見的并發(fā)癥,闌尾切除術切口感染多見于厭氧菌是內源性機會感染[1],據報道發(fā)生率30%,穿孔后感染率高達70%左右[2],本組切口感染率0.93%,較文獻報道為低。
導致切口感染的因素除了全身因素外,切口的局部操作十分重要,如皮下脂肪層的反復切開,鉗夾止血時鉗夾組織過多,線結過粗、過多,電刀使用不當,切口留有較大的血凝塊,污染切口縫合時未經消毒清洗使切口內留有較多的活菌,皮下脂肪厚而未行皮下脂肪縫合,引流管從切口內引出,縫合時切口張力大致組織撕破,縫合時留有死腔,腹膜撕破而致腹腔內液體滲入切口內,均為導致切口感染的因素。
預防切口感染的措施,歸納起來仍然是注意防污染,吸盡膿液,通暢引流和用含有抗生素液沖洗傷口等方法[3]。在應用以上方法的同時采用了切口壓迫止血及腹膜外翻壓迫止血既達到止血又達到保護切口的目的,不用止血鉗鉗夾止血避免了組織的損傷亦不需絲線結扎使組織內的異物減少,切口切開爭取1次切達肌膜避免了反復切開使組織損傷過多導致術后脂肪液化感染,不宜用電凝電刀,如果采用電凝止血及電刀切開[4],切口兩邊組織可因電凝變性壞死使術后切口感染率上升。腹腔及切口的清創(chuàng)必須徹底,術中用0.5%滅滴靈生理鹽水及碘伏溶液清洗腹腔及清洗切口,采用3次靜滴滅滴靈,對敏感細菌均有殺滅作用,據研究報道[5],急性闌尾炎時大腸桿菌對慶大霉素,卡那霉素敏感,而厭氧菌對滅滴靈最敏感,因此合理施用抗生素無疑會大大減少切口感染率。
一旦發(fā)現切口感染應盡早間斷或全部拆除切口縫線,使感染切口充分引流,切口用碘伏,生理鹽水清洗,慶大霉素或滅滴靈濕敷約3~7天后切口內膿液消失,炎癥水腫減輕,出現新鮮肉芽組織生長時再行清創(chuàng)縫合手術,二期縫合切口組織再生能力強,具有更強的抗感染力。對于高齡患者亦存有其他疾病時術后應同時對并存病的治療和延期拆線。
參考文獻
1劉銀.防止闌尾切除術切口感染的新措施[J].腹部外科,1991,4(1):48.
2吳昆生,戴詩梅,寶福凱,等.急性闌尾炎的細菌學研究及藥敏試驗[J].腹部外科,1989,9(12):654.
3史海安.應重視圍手術期的處理及闌尾與疝手術錯誤的危險[J].腹部外科,1991,4(3):97.
4姜志滿,劉文彬.急性腹膜炎手術切口感染的防治[J].美國中華外產雜志,2001,2(1):72.
5郭軍.穿孔性闌尾炎治療方法改進74例報告[J].腹部外科,1999,4(4):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