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浩
2013年年初以來,美國猶他州上演了一場熱烈的政策辯論。
猶他州人口稠密地區(qū)的空氣質量惡劣,為此,該州政府準備效仿“加州模式”,計劃于8月正式啟動數(shù)十項更嚴格的空氣污染治理措施,目標之一是將顆粒物水平降低近四成。從冶金、鋼鐵、汽車到餐飲、美容美發(fā)業(yè)都將受到新規(guī)則的影響,由此反對聲四起。
備受猶他州推崇的“加州模式”是美國空氣治理立法的“斗爭”過程中屢屢被提及的經典案例。在過去半個多世紀的治霾之路中,“加州模式”給其他正面臨嚴峻空氣污染問題的地區(qū)各種鼓勵。
加州:從困難戶到急先鋒
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圖書館的一張洛杉磯市舊照片上,濃重的霧霾幾乎遮蓋住畫面四分之三,只見影影綽綽的汽車、電線桿的街道上,幾乎空無一人。
照片定格在1943年7月的一天,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仍在進行中,洛杉磯人遭遇了一場并非來自敵方的“毒氣襲擊”。熱浪滾滾中,厚重的霧霾將能見度攔截在三條街以內,空氣刺激得人們呼吸困難、雙眼流淚、咽喉灼痛。
這不是洛杉磯人第一次遇到空氣質量問題。1903年,一場嚴重的霧霾天被洛杉磯居民誤認為日食發(fā)生。當?shù)卣?905年至1912年采取了一連串早期空氣治理措施,卻難以追上這座城市人口和產業(yè)規(guī)模的迅速擴張。根據(jù)天氣記錄,1939年至1943年空氣能見度迅速下滑,甚至對民航航班安全構成威脅,一度迫使機場官員考慮將機場移址。
1943年的嚴重霧霾事件令一家生產丁二烯的工廠成為“替罪羊”,被勒令暫時關門,但“毒氣襲擊”并未停止。這場霧霾極大刺激了洛杉磯公眾神經,讓人們在震驚、恐懼中開始更多反思。
自此至1946年,當?shù)卣畬iT為此成立一個委員會進行研究,《洛杉磯時報》也聘請空氣污染專家對霧霾構成進行分析。其中,空氣污染專家雷蒙德·塔克直言,不應盲目將責任完全歸咎于某個產業(yè)、工廠或群體,問題面前各方“都有份”,并在此基礎上提出23項建議。更重要的是,他認為當?shù)毓賳T缺乏法律賦予的職權大刀闊斧地進行霧霾治理。
次年,盡管遭遇石油公司和商業(yè)組織的大力阻撓,塔克的不少建議仍然經立法成為現(xiàn)實,洛杉磯縣成立全美第一家統(tǒng)一治理空氣污染的地方機構。
這種既有煙(smoke)、又有霧(fog)的天氣被簡單地拼寫為smog。不過,霧霾到底是什么?答案直到1948年加州理工學院生化教授阿里·哈根-斯米特富有成效的霧霾研究后方才揭曉。
這位熱心的園藝愛好者起先注意到,霧霾對植物生長有負面影響,這在美國其他地方很是罕見。盡管已經采取空氣治理舉措,當?shù)鼐用袢匀宦劦娇諝庵杏谐粑?,一到霧霾天人們兩眼流淚。哈根-斯米特的研究伙伴瑪格麗特·布魯內爾還記得,在一次開車途中不得不在路邊停下,大量淚水害得她看不清路。
哈根-斯米特和伙伴們的研究終于在1952年揭示出,當?shù)仂F霾主要是一種光化學煙霧,是汽車尾氣和工業(yè)設施排放氣體在光照下產生臭氧,最終形成的有害混合煙霧。這項發(fā)現(xiàn)為加州乃至美國的空氣質量標準制訂提供了基礎。哈根-斯米特本人1968年也成為加州空氣治理委員會首任會長。這個機構加快了加州全方位治理空氣污染的步伐。
加州空氣治理委員會現(xiàn)任首席執(zhí)行官理查德·科里介紹說,過去數(shù)十年來,加州形成了全美最嚴格的空氣治理政策,很大程度改善了空氣質量和公眾健康情況。比如,加州臭氧濃度大部分已達到聯(lián)邦標準,而上世紀五十年代高達聯(lián)邦標準的六倍。盡管這里仍是美國空氣質量問題最大的地區(qū),大洛杉磯地區(qū)每年空氣污染“一級警告”的天數(shù)卻已從上世紀70年代200多天減至如今的10天以內。由于加州對汽車尾氣排放實施全美最嚴格的標準,目前汽車尾氣排放中污染物只有30多年前的1%。
用研究數(shù)據(jù)爭取社會共識
為什么美國標準最嚴格的空氣污染政策在加州能得以實施?除了加州面臨美國最嚴峻的空氣質量問題、公眾本身就有強需求以外,該州還推動空氣污染和醫(yī)學研究,通過一系列研究數(shù)據(jù)“用事實說話”,并與公眾、產業(yè)界溝通和合作來落實公共政策,盡量降低治污成本。
目前,加州擁有全美最龐大的顆粒物檢測網絡。根據(jù)加州空氣治理委員會2010年8月公布的一份研究結果,估計加州每年有9200人因PM2.5細微顆粒物污染而過早死亡。
該委員會還在進行多項針對兒童健康的長期研究,其中一項研究顯示長期曝露在戶外污染空氣中與減緩兒童肺功能發(fā)育存在關聯(lián)。
這一系列關于空氣污染與健康之間關系的研究為執(zhí)法和立法者提供了基礎。
不過,由于特殊地理條件以及人口密集,少數(shù)美國空氣標準達標難的地區(qū)幾乎都集中在加州,對于科里而言,“加州還有很多工作要做”??评锓治稣f,加州空氣污染的主要源頭是汽車尾氣,這是加州空氣治理政策的戰(zhàn)略重點。然而,這個美國第一人口大州在過去數(shù)十年來人口不斷增長,加之大洛杉磯地區(qū)等都會區(qū)域鋪排較廣,車輛增長可觀。如今,加州3400萬人口擁有2500萬輛機動車,對空氣污染治理的努力形成挑戰(zhàn)。
加州經過近二十年的治理,已將細微顆粒物PM2.5濃度下降了一半,但較之聯(lián)邦水平仍屬高位。在加州,細微顆粒物的主要來源是柴油機動車的排放。
不過,“加州經驗”并非放之四海而皆準?!安煌貐^(qū)必須研究清楚當?shù)乜諝馕廴局饕再|、主要來源及程度,再從立法和執(zhí)法層面有的放矢去解決?!笨评镏赋?。
早在上世紀八十年代中期,洛杉磯大部分民眾、產業(yè)界乃至地方官員都悲觀地認為,改變空氣質量現(xiàn)狀無望——問題又嚴重,清潔空氣政策的執(zhí)行成本又過高,而且當時也不具備關鍵技術。當時任南加州空氣質量管理局局長詹姆斯·倫特提出徹底扭轉空氣污染現(xiàn)狀的大膽目標時,就連下屬都充滿懷疑。然而該部門最終確立了在2007年前完成空氣質量達標的方案,并于1989年獲得批準,一度受到美國乃至歐洲媒體的追捧。
國家標準的斗爭之路
2012年12月14日,美國聯(lián)邦政府在奧巴馬贏得大選后第一個宣布實施的法規(guī)恰是更新空氣質量標準。
盡管美國各州進入20世紀紛紛針對空氣質量展開治理行動,但聯(lián)邦政府直至1955年才出臺第一部空氣污染治理立法《空氣污染控制法》。為地方治理空氣污染提供聯(lián)邦補助和技術支持,1960年又推出《機動車空氣污染控制法》。
1963年的《潔凈空氣法》首次指出空氣污染是全國性問題,這項法案也啟動了美國空氣質量聯(lián)邦標準的制訂工作,可謂美國當代空氣污染治理的重要法律基礎,國會還于1970年、1977年、1990年陸續(xù)推出修正案,規(guī)定了更嚴格的機動車尾氣排放標準,也對189種有毒污染物制定了新的控制標準。
根據(jù)這部法案,美國環(huán)境保護署必須每隔五年重新復核一次空氣質量檢測標準。2012年年底的空氣質量標準就是最近的一次更新,新規(guī)定將PM2.5年平均濃度標準從每立方米小于等于15微克降到12微克。
環(huán)保署估計,標準提升后,直接經濟利益從每年36億美元增至90億美元,開銷也由530萬美元增至3.5億美元。按照新標準,預計到2030年,隨著PM2.5細微顆粒物污染水平下降,可以減少4萬例過早死亡。
不過,這項標準更新出臺前后均遭遇巨大阻力和批評。商界以“傷害就業(yè)和經濟”為由積極阻截,以美國肺學會為代表的研究機構又批評環(huán)保署總是標準更新速度太慢,雙方都曾將環(huán)保署告上公堂。
奧巴馬也在去年大選期間唯恐落下傷害經濟和就業(yè)的口實而推遲提升標準,最后更新標準公布也因為11個州政府和公共健康組織對環(huán)保署發(fā)起訴訟,法庭對環(huán)保署下達了公布新標準的最后通牒。
從聯(lián)邦政府到州政府,空氣治理者們的“夾心”窘境相同。由此不難想象猶他州政策之辯的激烈程度?!拔ㄒ荒芷瞥F霾天的就是一場風雪?!泵鎸骄常q他州空氣質量監(jiān)督機構官員布賴斯·伯德無奈地形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