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揮地
摘 要:“習(xí)非成是”這個詞出自東漢揚雄的《法言·學(xué)行》:“一哄之市政,必立之平;一卷之書,必立之師,習(xí)乎習(xí),以習(xí)非之勝是,況習(xí)是之勝非乎?”意思是指對某些錯誤事情習(xí)慣了,反以為本來就是對的。
關(guān)鍵詞:“習(xí)非成是”
[中圖分類號]:H13[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3)-8--01
我們?nèi)粘J褂玫脑~匯中有許多習(xí)非成是的現(xiàn)象,現(xiàn)舉幾例以說明。以下所舉的例子,前一個為社會通行的有誤寫法,后一個為本義正確的寫法。
1、“序言”與“緒言”
《說文》:“緒,絲端也。”緒有開端之意。而“序”從廣,予聲,與房屋有關(guān)。本義是指東西墻?!靶蜓浴?,是放在著作正文之前的文章。所以此處正確的寫法應(yīng)為“緒”?!痘茨献印ぞ裼?xùn)》中:“反覆終始,不知其端緒。”謝莊《曲池賦》也有:“擾百緒于眼前?!?/p>
2、“點頭哈腰”與“點頭下腰”
“點頭哈腰”形容人恭順或者過分客氣。
老舍《四世同堂》三四中說:“比他窮的人,知道他既是錢狠子,手腳又厲害,都只向他點頭哈腰的敬而遠之。”梁斌的《播火記》四七中也有:“嚴老松,劉老萬,劉老士聽到這里,點頭哈腰說:‘一點不差,真是金玉良言?!?/p>
這里“哈腰”就是指躬身彎腰?!秲号⑿蹅鳌返谌兀骸埃ㄐ〉┩膫€不是勾頭兒,不象哈腰兒,橫豎雖算請安,遠著呢,就棲在那個長臉兒的瘦子身旁坐下?!?/p>
不過這里的“哈”字不好理解,根據(jù)動作來判斷,應(yīng)為“點頭下腰”?!跋卵庇袕澭?,表示屈服。臧克家《六機匠》詩:“餓死了不下腰,凍死了也要迎著風(fēng)?!?/p>
3、“信口開河”與“信口開合”
“信”是任憑的意思,指說話嘴巴隨便開合,后來有人誤寫為“信口開河”,這個“河”字在意思上是無法解釋通的。元曲里還作“信口開合”。關(guān)漢卿的《魯齋郎》第四折中有:“你休只管信口開合,絮絮聒聒,俺張孔目怎肯緣木求魚?!毖Π悍虻摹抖苏谩じ唠[》套曲:“挺王留訕牙閑嗑,李大公信口開合?!?/p>
而到《紅樓夢》中就寫作“信口開河”了,《紅樓夢》第三十九回:“村老老是信口開河,情哥哥偏尋根究底?!贝撕笠恢毖赜玫浆F(xiàn)在。
4、“解手”與“解溲”
“溲”的本義是尿?!秶Z》有云:“臣聞昔者大任娠文王不變,少溲于豕牢,而得文王不加疾焉?!?/p>
而解手,在古時是指朋友相逢高興的“攜手”,等于現(xiàn)代的握手。離別時稱“解手”。指分手或離別。韓愈《祭河南張員外文》:“解手背面,遂十一年,君出我入,如相避然。”宋秦觀《次韻子由題斗野亭》:“不堪春解手,更為晚停舟?!笔钦f春天朋友相逢,高興得不能忍受離開,竟為朋友停舟不歸。
這兩個詞原本詞義完全不同,可能是由于同音字誤寫,明代時“解手”逐漸取代了“解溲”,沿用至今。
5、“一壺老酒”與“一壺醪酒”
“醪酒”本義是指汁渣混合的酒,又稱濁酒,也稱醪糟?!端问贰ば⒘x傳·成象》:“母病,割股肉食之。詔賜束帛醪酒?!?/p>
但是“醪”字筆畫多,書寫麻煩,出于簡化原則,人們逐漸用“老”取代了“醪”字。
6、“請柬”與“請簡”
“簡”古代用來寫字的竹片或木片?!对姟ば⊙拧こ鲕嚒罚骸拔反撕啎?。《左傳·襄公二十五年》:“南史氏聞太史盡死,執(zhí)簡以往?!?/p>
而“柬”的本義是挑選,從事物中分別出好壞。《說文》:“柬,分別擇之也?!薄盾髯印ば奚怼罚骸鞍惭喽獨獠欢?,柬理也?!?/p>
這兩個風(fēng)馬牛不相及,應(yīng)該是音同產(chǎn)生的別字。
7、“獅子”與“師子”
我們現(xiàn)在通常以為的動物“獅子”原是寫作“師子”的?!稘h書·西域傳上·烏弋山離國》:“烏戈地暑熱莽平……而有桃拔、師子、犀牛。”唐元稹的《和李校書·西涼伎》中也有:“師子搖光毛彩豎,胡姬醉舞筋骨柔?!薄缎绿茣の饔騻飨隆熥印罚骸皫熥泳游髂虾V?,延袤二千餘里……能馴養(yǎng)師子,因以名國?!?/p>
直到宋朝,《南史·宋紀中·文帝》還有:“倭、百濟、呵羅單、林邑、呵羅他、師子等國并遣使朝貢?!?/p>
而“獅”的本義是“犬生二子”(《廣韻》)。不知從什么時候開始,人們認為獅子是犬類動物,于是加了反犬旁,后來變改為“獅子”。
8、“倒霉”與“倒楣”
“楣”是指門上的橫木。據(jù)說明朝年間,科舉很難,想考中的人就把旗桿掛在門上。若是高中,就是“光耀門楣”;若是未中就把旗桿拔下,叫做“倒楣”。
這個解釋是有一定道理的。如果是“霉”,作為一種病菌,該如何“倒”?應(yīng)當是讀音相近的字的誤寫。
魯迅《花邊文學(xué)·清明時節(jié)》:“他掘開宋陵,要把人骨和豬狗骨同埋在一起,以使宋室倒楣?!泵┒艿摹蹲右埂钒耍骸皠e項生意碰到開火就該倒楣,做公債卻是例外?!?/p>
習(xí)非成是的例子還有很多,總結(jié)起來,原因有以下幾點:
1、簡化原則。這是語言變化的一個重要動因。語言是思維的工具,復(fù)雜生僻的語言信息需要花費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去處理。那么簡便經(jīng)濟,筆畫少的詞語勢必更受人們歡迎,不僅可以提高信息流動和處理的效率,也會大大提高思維能力。在語言流傳過程中,人們普遍自覺或不自覺的簡化日常使用的漢字。
2、通假或音同音近引起的誤寫。上文所舉的例子“信口開河”與“信口開合”,以及“請柬”與“請簡”等,都是由于音同或者音近而被誤寫了。經(jīng)過長期的社會實踐之后,普遍為人們所接受。
3、社會重新約定。個別詞語因為太容易被誤用或者由于過度的誤用,而發(fā)展到了廣泛誤用。在社會接受層次上,使用者從一開始的從眾心理逐漸變?yōu)橹鲃诱J可并接受這種誤用。長期的時間過后,人們就會認為已接受的誤用是正確的,詞語本來的寫法反而讓人覺得奇怪。這就是經(jīng)過社會重新約定而獲得新義。
簡而言之,習(xí)非成是的原因可以歸納為人們的心理因素和社會因素兩類。人們在使用語言過程中,天然的具有簡化字體的心理趨向。而社會因素對漢字的影響反映了則詞義變化和時代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