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越
現(xiàn)代科學正在逐步揭開“癢”的秘密。
誰能用一句話解釋清楚癢是怎么回事?
癢是一種非常微妙的生理現(xiàn)象。有的癢一撓就好,有的癢越撓越厲害;有的癢無關緊要,有的癢卻預示著身體有??;有的癢來自皮膚表面,有的癢卻來自身體內部;有的癢來自機械刺激,有的癢來自化學刺激;有的癢是急性的,比如蚊蟲叮咬后人體釋放的組胺所引起的癢,有的癢是慢性的,作用機理十分復雜,至今尚未完全搞清。
事實上,別說解釋了,恐怕就連癢這個詞到底是褒還是貶都很難用一句話說清楚。有些癢讓人心煩,可有些癢卻會讓人發(fā)笑……
雖說困難,可自古以來人們一直在試圖解釋癢是怎么一回事。以前人們一直認為癢和疼是連在一起的,文學家說一件事“不疼不癢”,就等于說這是小事一樁,不必在意。
中醫(yī)也一直在試圖解釋癢的成因。中醫(yī)古籍里把皮膚瘙癢的成因歸為肝旺血虛,因為中醫(yī)相信風從內生,風動作癢。根據《諸病源候論》記載,每當體虛受風時,“風入腠理,與血氣相搏,邪氣微,不能沖擊為痛,故但瘙癢也?!睋Q句話說,中醫(yī)也認為癢只是一種輕度的疼。
僅僅在幾年前,西醫(yī)也是這么認為的。大部分西醫(yī)相信癢和疼的機理是一樣,癢只是一種輕度的疼,告訴身體有個地方出了點毛病,但問題不大。支持這一理論的人還試圖給出解釋,他們認為癢這種感覺可以用疼來消除,正好說明兩者的本質是一樣的,這就好比一個殺人犯被抓住了,便沒人在乎他殺人前剛剛偷了一個錢包。
不過,也有人不同意這個說法,他們舉例說,一個人光憑意念就能產生癢的感覺,可誰也不會僅憑想象就感到胳臂疼,這說明兩者有著本質的區(qū)別。
這一爭論從一個側面反映了科研界的偏見,那就是過去的人們對癢的重視程度遠遠比不上疼??茖W家們已經發(fā)現(xiàn)了好幾個轉遞痛感的神經回路,市場上也能買到好幾種廣譜的止疼藥。但止癢藥就沒那么簡單了,市面上只能買到幾種抑制組胺的止癢涂劑,對因氣候干燥、蚊蟲叮咬或者牛皮癬等皮膚疾病引起的瘙癢有一定的療效,但對于更多的原因復雜的慢性瘙癢則無能為力。造成這種狀況的原因也很好解釋,一來疼痛是一種比癢更難忍受的感覺,二來疼痛往往預示著身體發(fā)生了嚴重的病變,研究疼的用處更大,更有商業(yè)價值。
這就是為什么癢領域的最大發(fā)現(xiàn)是一個疼痛領域的專家做出的,他名叫陳宙峰,是美國華盛頓大學醫(yī)學院的一名教授。
陳宙峰教授研究重點是一種名叫GRPR(Gastrin-releasing Peptide Receptor)的小分子,這個詞生譯過來就是“促胃液激素釋放多肽受體”。你可以不去管它為什么叫這個奇怪的名字,只需知道這是脊髓神經細胞表面的一種受體分子,而且只有極少數脊髓神經細胞表面帶有這個分子。
科學家們早就知道,那些帶有GRPR的脊髓神經細胞專門負責把疼和癢的感覺傳遞到大腦中去,于是對它的研究已經持續(xù)了十多年。2006年,陳教授培育出一種失去了GRPR基因的小鼠,但卻失望地發(fā)現(xiàn)它們對疼痛的刺激照樣非常敏感。就在陳教授對實驗結果感到疑惑不解的時候,他手下的一名學生隨機地給一群正常小鼠注射了一種刺激GRPR活性的物質,結果這些小鼠像瘋了一樣拼命地撓癢癢。這個意外的發(fā)現(xiàn)提醒了陳教授,進一步研究證明,這個GRPR受體確實與癢的感覺有著很顯著的關系,失去GRPR基因的小鼠對所有的癢刺激均反應遲鈍,但對疼痛的感覺則一點沒變。
2007年,陳教授把實驗結果寫成論文,發(fā)表在著名的《自然》(Nature)雜志上,向全世界宣告第一個“癢基因”被找到了。
接下來,陳教授想調查一下這個基因到底是如何起作用的,這就首先必須搞清楚癢的傳遞路線是怎樣的,是否和疼的傳遞路線一致。陳教授找到了一種化學物質,能夠特異性地殺死所有表面帶有GRPR受體的神經細胞。當他把這種物質注射進小鼠的脊髓后,這些小鼠對癢的感覺消失了,而且消失得非常徹底,不但對由組胺引起的急性癢感覺沒反應,而且對由其它物質造成的慢性癢感覺也沒反應。更妙的是,這些小鼠對疼痛的感覺則一點沒變,照樣一扎就躲。
這個實驗意義重大。因為這些小鼠不但沒有了GRPR受體,而且連帶有這種受體的神經細胞也沒有了,這就意味著所有與這些細胞有關的神經回路都被隔斷了。遭受如此重大創(chuàng)傷的小鼠照樣能感覺到疼痛,這就說明負責傳遞疼痛信號的神經回路與負責傳遞癢感覺的神經回路完全不是一回事。
陳教授把實驗結果寫成論文,發(fā)表在2009年8月7日出版的《科學》(Science)雜志上。這篇論文再一次證明疼和癢完全不是一回事,兩者有著完全不同的傳遞路徑,這就為將來發(fā)明出一種廣譜止癢藥鋪平了道路。
不過,科學的發(fā)展是永無止境的。時間僅僅過去了4年,陳教授的發(fā)現(xiàn)就被證明是不完全正確的。位于美國馬里蘭州貝賽斯塔的美國國立口腔與顱面研究所的兩位科學家馬克·胡恩(Mark Hoon)和桑托什·米施拉(Santosh Mishra)在今年5月24日出版的《科學》雜志上發(fā)表了一篇論文,證明帶有GRPR的神經細胞只是癢感覺傳遞過程的中間體,“促胃液激素釋放多肽”(GRP)不是觸動癢感覺的初始分子。
原來,陳教授的兩篇劃時代的論文發(fā)表后,胡恩和米施拉便一直試圖在脊柱之外的周圍神經系統(tǒng)中尋找GRP存在的跡象,但卻一無所獲。與此同時,另有幾名科學家也在從事同樣的工作,他們也都沒能取得任何進展。于是胡恩和米施拉猜測GRP很可能只存在于中樞神經系統(tǒng)中,因此不可能是癢的觸發(fā)物質,真正觸發(fā)皮膚癢感覺的分子一定是位于周圍神經系統(tǒng)當中。
經過艱苦的努力,兩人終于找到了這個分子。這是一種被稱為B型利鈉多肽(Natriuretic Polypeptide B,以下簡稱NPPB)的化合物,它是一種神經遞質,可以觸發(fā)帶有NPPB受體的神經細胞,使其發(fā)出癢的信號。人工注射NPPB能夠誘使小鼠不停地撓癢癢,但如果用一種拮抗劑阻斷小鼠體內的NPPB的活性,小鼠就會完全失去了對癢的感覺,但它對疼和燙的感受依然存在,沒有受到影響。
需要指出的是,這個結果并不意味著GRPR完全沒用。胡恩和米施拉嘗試過去掉小鼠體內的GRP,再注射NPPB,結果小鼠不再撓癢癢了。于是兩人得出結論說,GRPR相當于中樞神經中的二傳手,它接受了NPPB回路傳遞過來的癢信號,再將其傳導到大腦中,使小鼠感到癢癢。
那么,科學家們?yōu)槭裁赐蝗粚ΠW的機制那么感興趣呢?原來,新的研究發(fā)現(xiàn),至少有幾十種疾病能引起瘙癢的感覺,如果知道了癢的成因,也許就可以找出解決辦法。另外,并不是所有的瘙癢都能夠依靠簡單的抓撓來解決,比如晚期癌癥病人如果使用嗎啡鎮(zhèn)痛的話,渾身上下都會出現(xiàn)嚴重的瘙癢感,非常難受,這就是為什么很多病人寧愿生活在疼痛之中也不愿意使用嗎啡來鎮(zhèn)痛。如果科學家能夠找到傳遞癢感覺的神經信號,并想辦法阻斷它,也許就能解決這個問題,提高癌癥病人的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