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劉勰在《文心雕龍·知音》篇中從“知實難逢”、“音實難知”兩個方面分析了“知音其難”的原因?!爸簟彪m難,但通過鑒賞者的主觀努力是可以克服的。為此,他提出了客觀全面評價文學作品的方法,突出了鑒賞主體對于審美鑒賞活動的重要意義。
關鍵詞:《知音》;知音其難;知實難逢;音實難知;博觀;六觀
作者簡介:王亞娟,安徽阜陽人,現(xiàn)就讀于安徽大學,為10級文學院研究生。
[中圖分類號]:I206[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3)-8-0-02
《知音》是《文心雕龍》中一篇關于文學鑒賞的專論。“知音”典出自于《列子·湯問》中俞伯牙和鐘子期“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子期通過琴聲能夠領會伯牙的“心聲”,體會他內心的感受。他們以音樂作品為中介,達到心靈的共鳴、情志的融合,兩人成為真正的知音。在特定的藝術情境中,通過一定的媒介,創(chuàng)作者和欣賞者達到了一種高度的心靈契合,由陌生變?yōu)橄嘧R相知。劉勰就是用“知音”一詞來說明文學鑒賞活動中鑒賞者與作者的關系。
劉勰在《文心雕龍·知音》開篇寫到“知音其難哉!”說明了在文學活動中創(chuàng)作者和鑒賞者達到真正的心靈相通是難以做到的。對此,紀昀給出了深刻的評價“難字一篇之骨”1。接著劉勰指出了知音難的原因“音實難知,知實難逢”,這里涉及到鑒賞者和作品兩個方面的因素。
一方面“知實難逢”。章學誠在《文史通義·知難》篇里說“貌若知音,而實存偏見。”2表面上看作者和鑒賞者有了交流。由于存在著偏見,并沒有達到真心相知。劉勰認為造成“知實難逢”的原因有:一貴古賤今。人們在文學鑒賞時往往存在著“不薄今人愛古人”的思維觀念,這一崇尚過去的偏見勢必會影響對同時代作品的正確理解。文中說:“昔《儲說》始出,《子虛》初成,秦皇、漢武,恨不同時;既同時矣,則韓囚而馬輕。”秦皇、漢武閱讀那些文章,只是想讓作家成為他們歌頌功業(yè)的代言人,不會從審美的角度領悟到作品的意義,也就不會成為作家的知音。二崇己抑人。曹丕在《典論·論文》中說“文人相輕,自古而然?!币恍┪娜送巡虐廖?,只注重自己的文章。不去虛心地閱讀別人的好文章,吸取別人的優(yōu)點和智慧。如班固嘲笑和自己文采差不多的傅毅,說他“下筆不能自休”。劉勰認為由于文人相輕,鑒賞者存在著偏見,結果使文章的價值得不到體現(xiàn)。三信偽迷真。文中這樣描述樓護“桓譚之徒,相顧嗤笑。彼實博徒,輕言負誚;況乎文士,可妄談哉?”自以為有口才的樓護,荒唐得要評論文章。但因學養(yǎng)不足、缺乏文化的眼光,也就不能成為真正的評論家。
另一方面“音實難知”是知音難的又一原因。文學鑒賞主要是對文學作品進行分析、判斷和鑒別的理性活動,是鑒賞者通過感受作品的內在意蘊及思想情感來發(fā)表自己的觀點。鑒賞的前提就是要對文學的內容有著清楚的認識,然而作品的內容卻是極其復雜的。
劉勰在文中提出“凡操千曲而后曉聲,觀千劍而后識器;故圓照之象,務先博觀?!彼J為鑒賞者要達到“圓照之象”應具備這樣的審美能力:博觀。鑒賞者應該具有豐富的創(chuàng)作經(jīng)驗,多閱讀、多實踐,了解和掌握文學的規(guī)律,這樣才能對作品做整體的把握,然后才能對作品做出正確的感悟和評價。
從接受理論的角度來說“文學作品,只是文字符號的系列組合,只有經(jīng)過讀者的接受,才能形成審美對象并實現(xiàn)作品的價值?!?作者的情感隱含在特定的審美意象中,鑒賞者要“披文以入情,沿波而討源”,就應該認真地閱讀文字,漸漸進入藝術情境中,體會作家的情感,感知作家的心靈。劉勰正是認識到了鑒賞者在審美實踐中的意義,所以對鑒賞者在閱讀作品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認為鑒賞者在審美實踐中應該做到“六觀”,徐復觀在《中國文學精神》中說“六者融合在一起,始構成一個完整而統(tǒng)一的文體。把六觀總合起來,即使從一個完整的文體去了解、批判、鑒賞作者的文章。”4六觀即從六個方面來分析鑒賞文章,這樣才有利于文學鑒賞活動的順利展開。
一觀位體,“體”有人認為是文章的體裁,但也有人認為是文章的風格?!抖▌荨菲杏小澳灰蚯榱Ⅲw,即體成勢也?!薄度鄄谩菲蔡岬健扒槔碓O位,文采行乎其中。”可見“觀位體”就是考察與文章情理內容相聯(lián)系的文章的體裁,即文章體裁是根據(jù)文章的情理內容來謀篇布局,確定文章的結構、文體特征、材料的選取等。
二觀置辭,是鑒賞文辭運用方面的問題。文辭是文章形成的基本要素,是作家內心情感的外化?!肚椴伞菲岢觥笆且月?lián)辭結采,將欲明經(jīng);采濫辭詭,則心理愈翳?!眲③闹匾曃霓o的運用,但反對辭藻的“濫”?!墩戮洹菲蔡岢觥胺蛉酥⒀?,因字而生句,積句而為章,積章而成篇。篇之彪炳,章無疵也;章之明靡,句無玷也;句之清英,字不妄也:振本而末從,知一而萬畢矣”。字、詞、句在文中用來描述客觀對象,表現(xiàn)作者的情思。在文學鑒賞中,鑒賞者應考查文辭運用是否得當,是否恰當?shù)谋憩F(xiàn)出作者情志。
三觀通變,是考察文章的繼承與創(chuàng)新的問題?!巴ā奔赐ü沤?,把作品放到文學歷史發(fā)展中去加以把握,在繼承前人優(yōu)秀成果的基礎上,有所創(chuàng)新。《通變》篇說“憑情以會通,負氣以適變?!睆娬{了文章寫作要在會通古今的基礎上,靈活地運用前人經(jīng)驗,以求得文章的新變。唯有不斷的新變才會促進文學的健康長遠發(fā)展。
四觀奇正,就是鑒賞文章的文風?!掇q騷》中提出《離騷》的特點是“酌奇而不失其真,玩華而不墜其實”,即追求文辭新奇而不失內容的雅正,追求華艷而不違背實際。這應該是觀作品“奇正”的一個重點。《定勢》篇說:“舊練之才,則執(zhí)正以馭奇;新學之銳,則逐奇而失正?!辈荒転榱俗非笪恼碌男缕娑蛔袷卣5奈恼麦w式。劉勰的“觀奇正”是針對齊梁時期的不正文風而提出來的,意在強調文章內容、文辭等方面的雅正。
五觀事義,就是考察文章寫作過程中所運用的典故、引文等是否恰當。劉勰在《事類》篇中提到“據(jù)事以類義,援古以證今者也?!奔凑f明了在鑒賞文學作品時要了解其中的典故、引文等,以達到更好的審美效果。
六觀宮商,是指品評文學語言的聲律是否和諧優(yōu)美?!堵暵伞菲f:“凡聲有飛沈,響有雙疊,雙聲隔字而每舛,疊韻雜句而必睽;沈則響發(fā)而斷,飛則聲飏不還,并轆轤交往,逆鱗相比,迂其際會,則往蹇來連,其為疾病,亦文家之吃也?!眲③闹匾曃膶W語言的節(jié)奏韻律,強調文學語言的“和韻”。
劉勰提出的“六觀”包括了鑒賞文章的六個方面,是鑒賞者所應掌握的比較客觀的方法。正如張少康在《文心雕龍新探》中所說:“劉勰堅持客觀的、科學的文學批評態(tài)度,反對主觀的、片面的文學批評。是和他的樸素唯物主義思想有內在聯(lián)系的?!?鑒賞者把握了“六觀”的這些方面,才能真正地達到“披文入情,沿波討源?!蔽膶W鑒賞的目的不僅僅是為了欣賞優(yōu)美的語言,更為重要的是從體現(xiàn)人類共通感的情的角度出發(fā)去感悟作者的情志,從而來領悟文字所承載的深刻的歷史文化內涵。最后達到“深識鑒奧,必歡然內懌”的審美愉悅之感。雪萊在《為詩辯護》中說“詩與快感是形影不離的。一切受到詩感染的心靈,都會敞開來接受那摻和在詩的快感中的智慧?!辫b賞者通過對文辭的理解,進入到文字所創(chuàng)造的藝術世界,達到與作者的心靈對話,領悟到文學的意蘊,便會產(chǎn)生一種愉悅之感,“知音”便不再難。
《知音》是《文心雕龍》中一篇重要的文學鑒賞理論,具有相當?shù)膹V度和深度,它和其他篇章一起共同構成了中國古代文論中獨特的理論體系。劉勰在《知音》篇中提出了文學鑒賞的規(guī)律和方法,強調了鑒賞主體的重要性以及鑒賞者所應具備的素質?!吨簟菲岢龅蔫b賞理論為當代的文學理論建設提供了很好的參考價值。
參考文獻:
1、黃霖.文心雕龍匯評[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2、章學誠.文史通義[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3、童慶炳.文學理論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4、徐復觀.中國文學精神[M].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4
5、張少康.文心雕龍新探[M].濟南:齊魯書社,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