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艷艷
摘 要:唐詩在借鑒前輩藝術(shù)經(jīng)驗的同時,不斷豐富自己的藝術(shù)表現(xiàn)力。有一些詩通過描寫人物之間的對話問答,表現(xiàn)場景和人物的性情、心理,感染力極強,讀來意性盎然,別有趣味。
關(guān)鍵詞:唐詩;問答
[中圖分類號]:I206[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3)-8-0-01
中國古典詩歌的發(fā)展,到唐朝進入高峰,唐代詩人在借鑒前輩藝術(shù)經(jīng)驗的同時,向其他藝術(shù)形式如傳奇、佛經(jīng)、變文故事吸取營養(yǎng),不斷豐富自己的藝術(shù)表現(xiàn)力,使得唐詩盛況空前,后難為繼。有一些詩通過描寫人物之間的對話問答,口吻逼肖,聲態(tài)活現(xiàn),表現(xiàn)人物的性格和心理,讀來意性盎然,感染力極強。我們先來看李白的《山中問答》:
問余何意棲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閑。
桃花流水窅然去,別有天地非人間。
這首詩一作《山中答俗人》,開篇以“問”領(lǐng)起,問者自是題中“俗人”,你居住在這青山中是為何呢。詩人“笑而不答”,為何但笑不語,只為“心自閑”,山色青翠蒼綠,心靈寧靜自在悠閑,心中有所悟所得,遠非俗人所能領(lǐng)略,不如只笑不答。這一聯(lián),有問不答,只神態(tài)的自若、微笑的表情作出回答。
第二聯(lián),“桃花流水窅然去”,詩人所在環(huán)境:青山碧水桃花畔,落紅片片,春水遠逝,景色雖美,也是暮春時節(jié)。作者并不哀嘆,卻說“別有天地非人間”,李白天性中的樂觀、豁達、浪漫表露無遺?!叭碎g”,充滿了禮法束縛、世俗羈絆、理想壓抑;這里,作者遠離塵俗,放情山水,得到了心靈的自由。這一聯(lián)夾敘夾議,以自然的美景體現(xiàn)詩人寧靜恬淡的主觀心境,說明了為何“心自閑”,也是正面回答了“何意棲碧山”的提問。
全詩共四句,有問有答,層層推入,敘述、描繪、議論,語言明朗自然,音節(jié)和諧流暢,表情達意明晰,渾然天成。
再看崔顥的《長干曲》(其一、其二):
“君家何處?。挎≡跈M塘。
停舟暫借問,或恐是同鄉(xiāng)?!?/p>
“家臨九江水,來去九江側(cè)。
同是長干人,生小不相識?!?/p>
這里兩首詩,一問一答,無任何的襯托、描寫,全是對話,而人物、場景、意境、情感全出。
第一句,“君家何處???”,作為一女子,即使在風(fēng)氣開明的唐代,對一陌生男子如此相問,也是唐突,反襯了女子心情的急切,或許她自己也意識到問話的突兀,于是忙加以解釋:我住在橫塘,聽你的口音,特意停船來問,像是我的同鄉(xiāng)。我們可以想象,女主角必是久不回家鄉(xiāng),聽到鄉(xiāng)音格外親切,怕錯過了故鄉(xiāng)人,顧不得女子應(yīng)有的矜持和儀態(tài),“或恐是同鄉(xiāng)”,樸素真率中蘊含了遠離家鄉(xiāng),思濃意切的游子孤獨。短短二十個字,人物、場景,女子的音容笑貌、性格、內(nèi)心躍然紙上,明清王夫之稱贊這首詩“墨氣四射,四表無窮,無字處皆其意也。
第二首,“家臨九江水”是答復(fù)“君家何處?。俊?,“來去九江側(cè)”,男主角原來也是在外風(fēng)行雨宿之人,既同鄉(xiāng)也同行,男子也是直率之人,并無“初次見面”虛言,直接惋惜“同是長干人,生小不相識”。李白《長干行》中有“同居長干里,兩小無嫌猜”。當日如能青梅竹馬,兩小無猜,今日“來去九江側(cè)”,兩人便可攜手共風(fēng)雨,哪會一人浪跡,錯把他鄉(xiāng)當故鄉(xiāng)。男主角對此次相遇的珍惜之情,對相逢的恨晚之心,通過五個字深刻地表達出來,給人留下無限遐想的空間。
作者抓住江上一次偶遇,一個片段,通過問答,寥寥幾筆,就將男女主角的個性、內(nèi)心挖掘出來。全詩語言素樸自然,一男一女,一唱一答,如同對歌,而又意味雋永。
朱慶馀的《閨意獻張水部》讀來更是趣味盎然:
“洞房昨夜停紅燭,待曉堂前拜舅姑。
妝罷低聲問夫婿:畫眉深淺入時無?”
我們先來賞析詩歌:洞房通夜燃著紅燭,等待著天亮要去堂前拜見公婆。這里用了一個詞“待曉”,新婦的憂慮焦灼表達得淋漓盡致?!皧y罷低聲問夫婿:畫眉深淺入時無?”就是擔憂的具體表現(xiàn)了,用心梳洗,打扮妥帖,仍是忐忑,只好低聲羞澀的問身邊的新郎:我這樣畫眉,是否入時。語意委婉,話外音乃是:你的父母會喜歡我嗎?!暗吐暋卑研履镒拥膵尚呖坍嬋胛?,如見其人,如聞其聲,全詩結(jié)束,有問無答,如此殷勤的新娘能不能博得長輩的喜愛呢?
這首詩又題為《近試上張水部》,相傳張籍善于提拔后進,作者朱慶馀平日向張行卷,已經(jīng)得其賞識,臨考前怕自己作品不一定符合主考的要求,自比新婦,以新郎比張,主考比公婆,寫下此詩,意在探測自己的文章能否合格。在古代,新婦如能得到公婆和丈夫的喜愛,在家中處境就順當,否則時日難捱;同樣,士子詩文如能得到主考官的賞識,一舉成名,從此直上青云,否則一生功名不就,這兩件都是終身大事。此詩抓住新婦拜見公婆前與夫低語的一個場景,表達作者忐忑不安的心情,賀裳《載酒園詩話》云:“真妙手比擬!”
朱有問,張亦有答,在《酬朱慶馀》中,張籍寫道:
“越女新妝出鏡心,自知明艷更沉吟。
齊紈未足時人貴,一曲菱歌敵萬金?!?/p>
朱慶馀是越州人(今浙江紹興),此詩以“越女”比朱,用“新妝”對“畫眉”,以“沉吟”寫朱的思慮。越州的女子剛剛打扮好,出現(xiàn)在鏡湖,她當然知道自己長得美艷動人,光彩耀眼。但是由于對自己的過分愛惜,反而有一些沉思、憂慮,擔心不夠美麗。這位女子何需擔憂呢?“齊紈未足時人貴,一曲菱歌敵萬金”,雖然有許多同時的女子穿著齊地貴重的絲綢衣服,但并不能顯出矜貴,而這個女子的一首采菱曲就價值萬金啊。這一聯(lián)既回答了朱詩中的“入時否”,又點明了朱慶馀的詩作超出當時之人,對于考試不要擔心,打消了朱的顧慮,可謂一箭雙雕,回答恰到好處。
朱的問詩喻得好,張的答詩擬得妙,一問一答,珠聯(lián)璧合,成為詩壇千古佳話。
王維《雜詩三首》其二:“君自故鄉(xiāng)來,應(yīng)知故鄉(xiāng)事。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只問不答,由問梅見思家之切。
“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保ǘ鸥Α妒裣唷罚?,自問自答,用問引起懸念,“柏森森”渲染丞相祠堂的莊嚴肅穆。
唐詩中的問答靈活多變,詩人從生活出發(fā),真情切感,問得巧答得妙,語言凝練,詩意雋遠,刻畫入微,成為我國詩歌寶庫中的一顆明珠。
參考文獻:
1、唐詩鑒賞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198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