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么多年,我碰到學生問我最多的兩個問題:一個是“俞老師,我這輩子會有出息嗎”;另一個是“俞老師,我應該怎么選擇我的人生道路”。
我們先說第一個問題。其實,這個問題問得有些荒謬,因為你這輩子有沒有出息,最后變成什么樣,只能由你自己決定。你現(xiàn)在有出息,不等于未來有出息;現(xiàn)在沒出息,不等于未來沒出息。千萬不要把學校里的風光看成一輩子的風光。很多在學校成績特別好的同學只會學習,在社會上受到打擊就變得意志消沉,從此一落千丈;而有些“差生”即使面對老師的指責和批判,依然能夠“厚顏無恥”,進入社會后反而如魚得水,不少企業(yè)家、社會活動家甚至政治家,都是班級里名次落后的同學。
你要明白人生的過程,是一個不斷改變自己命運的過程。有些東西是命里已經定好的,比如你的長相和身高,有些男生常常會對自己的身高不自信,有同學跟我說:“我站在男生中間看不見自己,站在女生中間還是看不見自己?!逼鋵嵾@沒有問題,魯迅1.58米,鄧小平1.57米,拿破侖1.56米。不要以自己的外表判斷自己的未來,不能改變的東西要坦然地接受,只有坦然接受才會有安寧和自信。我就是我,獨一無二。
在坦然接受自己的基礎上,我們來看這輩子到底能怎么樣改變。比如說我命中注定出生在農民家庭,但以這個為起點我可以來改變自己,我把這個過程叫做“變命”,即讓自己的命運慢慢轉變。如果我不堅持高考三年,到現(xiàn)在肯定就是我們村里那十幾個老農當中的一個。我從一個農民變成北京大學的學生,本來可以當一輩子老師,但當我在上世紀90年代初發(fā)現(xiàn)教育培訓行業(yè)有機會的時候,我沒有繼續(xù)留在北京大學教書,而是出來做一個個體戶,事實證明做新東方是對的。即使我失敗了也不會后悔,大不了身無分文,從頭再來。
改變自己的命運,是一個漫長的不斷去尋找的過程。你永遠不要去預料自己這輩子到底有沒有出息,只要勇敢地往前走,你就一定能做出自己都想象不到的事情來。
人生像一年四季開放的花朵。有的花在春天開,有的花夏天開,有的花秋天才開,有的花要到了冬天才開。人生也是一樣的,有的人在青春時期洋溢出了光彩,有的人到了中年才閃閃發(fā)光,有的人要等到老年以后才像定時炸彈一樣爆炸出來。比如說齊白石先生50歲還在做木工,他絕對不是個出色的木工,據(jù)說他打的椅子只要往上一坐就散架。但他在家具上畫的畫卻是如此美麗,以至于家家戶戶請他去畫畫,有人就跟他建議說,干脆去畫畫吧。結果一直畫到70歲以后,齊白石的畫才開始有名,他最值錢的畫都是在80~90歲之間畫出來的。
人生不是百米賽跑,你比我早跑一兩秒鐘,我可能就追不上你了。人生是看不到頭的馬拉松,拼的是耐力,拼的是專注,拼的是持久。也就是說,你現(xiàn)在跟別的同學有多少落差,完全是微不足道的事情。我們總在強調智商和情商,其實逆商也很重要。同學們,逆商是什么?我有一個定義叫作爬起來的速度比摔倒的速度還要快。如果你摔倒了以后爬不起來,那就是一條蟲,但是你爬起來的速度比摔倒的速度快,你永遠就是站在天地之間的一個人。
下面說說另外一個問題。經常有人問我:“俞老師,我到底怎么樣選擇我的人生道路?當你面對留在北京大學還是做新東方,你是怎么作出這個決策的?”大學生問我最多的問題是:“考研究生好還是出國好還是工作好?哪個對我的人生會有最佳的影響?”我想說的是,這個問題也只有你自己能夠回答。美國詩人羅伯特·弗羅斯特寫過一首詩,叫作《未選擇的路》,其中一段的大意是:林子里出現(xiàn)兩條道路,一條是平坦大道,還有一條是曲折小道,最后我選擇了曲折小道,從此我的人生與眾不同。同學們,你所做的就是一輩子與眾不同而已,永遠沒有比別人高或者比別人低這個說法。只有你自己來判斷哪條路對你來說是最值得的、最有價值的,與其在兩難中猶豫不決,還不如決而遠行。
道理很簡單,就像兩個人在你面前,原則上你應該馬上知道更喜歡哪一個。如果你猶豫不決,那一定是A身上有B不可取代的優(yōu)點,B身上有A不可取代的優(yōu)點,在這種難以取舍的情況下,也只有在一張紙上寫A,另一張紙上寫B(tài),抓到哪張就算哪張。抓到了就不要再猶豫,一直勇敢走下去。如果你總是猶豫,最后你的生命能走多遠?舉個簡單例子,如果袁隆平研究了5年雜交水稻后發(fā)現(xiàn)這個太難了,改去研究土豆了,那么今天還有超級水稻嗎?
我再回過來總結一下。第一,要相信自己能有出息,能改變自己的命運。第二,為自己作出明確的人生選擇,并且堅定不移地走下去。其實哪條路都通,關鍵是你選擇了一條路,就要在這條路上走下去,哪怕這條路很窄,也要走得比別人更久,走得比別人更遠。你如果比別人走得更久,你就能走出別人所沒有走出來的距離;你如果走的比別人更遠,你就能看到別人所沒有看到的風景。當你回頭看的時候,覺得這輩子過得真值了。如果能有這樣的感覺,就算一輩子沒有白活。
俞敏洪
新東方教育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本文根據(jù)作者“2012中國大學新生學習規(guī)劃公益巡講”的內容整理而成,有刪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