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英
【摘要】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培養(yǎng)、影響與矯正大學生思想觀念、政治觀點、道德規(guī)范及人格品質、形成符合一定社會要求的思想品德的重要途徑。本文以90后大學生為教育對象載體,從高校輔導員要科學評價90后大學生、高校輔導員對90后大學生的教育對策兩個方面解讀高校輔導員如何做和如何做好本職工作,希望可以給輔導員工作帶來一些啟發(fā)。
【關鍵詞】大學生教育 輔導員工作 教育對策
長期以來,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仍是“老大難”問題,教育效果不明顯。教育對象的特殊性決定了教育主體工作的多樣化,針對90后大學生特點,高校輔導員需要以“90后的大學生需要什么樣的思想教育”作為學生工作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在全球化和當代中國社會的背景下,做到堅持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和教育原則,科學評價90后大學生。輔導員教育的內容和方法要符合90后大學生的成長需求和話語體系,輔導員與學生之間要建立民主關系和良好的溝通。
一、高校輔導員要科學評價90后大學生
(一)樹立科學的學生觀
90后大學生是一群剛剛走出“應試教育”環(huán)境、渴望接觸社會卻又缺乏對社會的真正認識和了解、人生觀和價值觀正在形成的青年群體,他們熱情而又沖動、好學但又迷惘,高校輔導員應在工作中從辯證唯物主義的思想出發(fā),對學生全面認識,客觀評價青年學生的時代性,充分肯定“90后”的優(yōu)點,相信他們一代有一代的特點、一代勝過一代。貫徹“仁愛與責任”的理念,給予學生寬容、關懷和理解,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在肯定學生的基礎上,才可能關愛學生、善待學生,實現教育的目標。
(二)正確看待90后大學生存在的問題
90后大學生個性鮮明,大膽張揚,他們身上體現出了新時代的精神風貌,同時也聚焦了新時代的批評。很多人批評90后大學生沉迷于網絡、貪圖享受、不學無術、高分低能、浮躁不實、意志薄弱等,批評的焦點在于理想信念薄弱、社會責任感差、個人功利強、艱苦奮斗精神欠缺。高校輔導員要堅持實事求是的思想方法,從問題出發(fā),從現象到本質,正確看待他們存在的問題,筆者認為要從科學的維度來觀察90后大學生:
1.90后大學生問題的性質
社會性:社會意識反映社會存在,作為思想最活躍的社會群體,90后大學生的思想也必然反映了社會價值理念的最新變化,其困惑反映了全社會的困惑。
特殊性:90后大學生在社會化過程中具有雙重身份,一是社會人身份,二是在校生身份;大學時期,他們正處于身心發(fā)展的不平衡與不成熟階段;在成長過程中的邊緣性特點,要么懂事奮進,要么憤青頹廢。
發(fā)展性:社會追求發(fā)展,個人追求發(fā)展,90后大學生存在的問題也要用發(fā)展的眼光尋求問題的答案和解決方案,用樂觀的態(tài)度展望大學生成長的未來。
2.90后大學生的教育原則和重點
輔導員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不容忽視。高校輔導員面對90后大學生,要把握住三個教育原則:(1)堅持辨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發(fā)展的觀點;(2)堅持和諧人格、全面發(fā)展的培養(yǎng)目標;(3)堅持以人為本,貼近學生,善待學生的宗旨。筆者認為輔導員在堅持原則的基礎上,對90后大學生的教育重點有:
(1)認識人生新起點的教育
從走入大學的那一刻,所有學生都站在同一起跑線上。如何讓他們保持較好的競技狀態(tài)奔跑在人生賽場上,需要輔導員成為“高超教練員”,指導他們“早定位、早準備、早實施”,從而幫助其贏在人生起跑線上。輔導員需要幫助學生制定科學、合理的生涯規(guī)劃及實施步驟,使學生在大學始終有明確的成長目標和生活動力。制定每年、每學期、每月的生涯目標,這是學生發(fā)展的內因;輔之以輔導員指導作為外因,最終讓學生完成從量變(學習)到質變(成才)的過程。
(2)培養(yǎng)新習慣的教育
輔導員要培養(yǎng)90后大學生的思維習慣、學習習慣、生活習慣、行為習慣。輔導員是大學生的良師益友,工作在第一線,與大學生朝夕相處,比較了解他們的所思、所想、所需、所求,90后大學生喜歡被關注,希望得到良師益友的指導,渴望自己德才兼?zhèn)?、全面發(fā)展,輔導員可以自己的人生經歷和經驗引導他們養(yǎng)成縝密的邏輯思維習慣、良好的學習習慣、有規(guī)律的生活習慣及穩(wěn)重規(guī)范的行為習慣。古語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陛o導員以身作則,才能贏得學生的尊重、愛戴和信任。
(3)打造新團隊的教育
90后大學生喜歡“領導”別人而不喜歡“被領導”,輔導員要結合工作內容、性質、對象等的不同,從學生關注和關心的人、事、物等出發(fā),選擇智慧的方式、方法等深入學生群體,組織他們開展各種豐富多彩的集體活動,如通過才藝演示會來認識集體中的我和同學,增加90后大學生對集體主義和團隊概念的認知,增強他們對集體主義精神的情感,逐漸鍛煉和養(yǎng)成穩(wěn)固的團隊意識。
二、高校輔導員對90后大學生的教育對策
90后大學生教育效果欠佳的原因,主要涉及教育目標不明確、脫離學生思想現狀和話語體系、形式單一而缺乏感染力等。因此,筆者建議高校輔導員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開展90后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一)加強輔導員與學生的聯系
1. 聯系方式改變:在傳統(tǒng)的面談及電話聯系的基礎上,高校輔導員也通過電子郵件、博客、QQ、飛信等新途徑來了解學生,加強聯系。結合不同年級學生的實際情況,不同年級應有不同的聯系方式。針對大一、大二、大三的學生,選擇“面談”的方式有助于輔導員全面觀察學生、深入了解學生,獲得更多第一手信息,提高學生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同時,通過微博、飛信等新媒體途徑,輔導員可以及時更新工作內容、發(fā)布消息、分享經驗、總結教訓等,讓學生時時刻刻感受得到輔導員就在身邊給予幫助;針對大四的學生,電話聯系則更方便、快捷。
2. 聯系空間擴大:輔導員走訪學生宿舍。宿舍就是“學校之家”,除了舍友是“家人”,高校輔導員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成為學生的“家人”。學生的問題無大小之分,學生的心聲要能夠及時聽見和了解。因此,要使得學生主動聯系輔導員,就要使學生愛輔導員、信輔導員。輔導員可以提前聯系學生和其說好去宿舍走訪,或者不限于宿舍環(huán)境,可以和學生選擇在宿舍樓底下的食堂、周邊的草地等環(huán)境就學生的生活、學習、人際關系、職業(yè)規(guī)劃等話題和學生交流,聽其聲,明其心,進而穩(wěn)固師生之間的情感,使學生消除或者縮小對輔導員的距離感。
3.聯系頻率調整:輔導員與學生之間聯系的密切程度與學生對輔導員工作的總體滿意度有關。筆者認為,聯系頻率低,學生對輔導員工作的滿意度就會相對較低。輔導員增加對學生的關注和聯系,能夠讓其對輔導員的為人處世、性格愛好、工作安排等各方面有更多的了解,進而理解輔導員工作的不易,提高滿意度。需要注意的是輔導員要把握好和學生聯系的頻率。實際工作反饋得知,與輔導員保持一周幾次聯系的學生對輔導員工作的滿意度比隨時保持聯系的要高。主要考慮有兩方面的原因:一是當代大學生的自主意識不斷增強,自主發(fā)展的要求不斷增加,需要周圍環(huán)境給予其更多自由的空間讓其發(fā)揮,輔導員過多的干預會引發(fā)其不滿;二是根據輔導員與學生聯系的工作內容性質的不同而不同。實際上,輔導員就學生事務性工作與學生聯系獲得的滿意度低于其就學生本身存在或面對的問題與學生聯系獲得的滿意度。前者側重于輔導員工作的完成,而后者側重于對學生的關注、關心和幫助。因此,基于輔導員工作對象的特點,高校輔導員有必要以學生身心特點作為出發(fā)點和立足點,將人性關懷融于與學生的日常聯系中。
(二)提高輔導員的理論水平和管理能力
輔導員的日常工作要求輔導員有較高的理論基礎和管理能力。在紀律、安全及生活管理、班風學風建設、思想政治教育等方面,學生認為輔導員的管理能力差而降低了對輔導員工作的滿意度;在獎懲評定及幫困助學、創(chuàng)新教育、職業(yè)生涯規(guī)劃、就業(yè)指導、愛國主義教育等方面,學生認為輔導員理論水平低而降低了對其工作的滿意度。因此,輔導員要在管理性質的工作上提高管理能力,需要在帶有教育指導性質的工作上提高理論水平,以此讓學生信服。
1.輔導員工作職業(yè)化,提高理論水平。輔導員是學生工作的指導者、組織者和教育者。其理論水平的高低直接影響學生工作的進程和質量。除了了解學生的專業(yè)知識,輔導員有必要懂得教育學、心理學、法學、社會學、體育等相關學科,有廣泛的興趣。正所謂“親其師,信其道”,只有與學生有了共同語言,師生產生共鳴,學生才愿意接近和信任輔導員。
(1)在工作中積累案例:可以借鑒北京工業(yè)大學的做法,“平均每天找一名學生談心,每周對所在班級隨堂聽課一次、召開一次學生干部會議、記一篇工作筆記,每學期閱讀一本有關學生工作的書籍,每學年發(fā)表一篇有關學生工作的論文”等,使每一位輔導員清晰地認識工作的分量和責任,自覺主動地把每一個平凡的事情做出不平凡,把一個個簡單的事情做得不簡單。
(2)建立輔導員協(xié)會:為校內輔導員提供包括黨團建設、干部培訓、溝通技巧、心理咨詢、職業(yè)策劃等的專業(yè)指導和服務,推進高校學生輔導員隊伍的職業(yè)化進程。知識是無限的,給學生一杯水,自己至少要有一桶水,輔導員必須要與時俱進,充實新知,“學高而后為師,德高而后為范”。借鑒復旦輔導員協(xié)會的項目運作機制,從以下方面努力:分工細化,讓高校輔導員從事務性瑣事中解放出來,從事更加富有內涵的育人和咨詢工作;專業(yè)培訓,開發(fā)輔導項目充實輔導員培訓(如建立輔導員論文庫、案例庫),將輔導項目制作成可以隨時檢索的目錄菜單等。新時期的輔導員要做“雙肩挑”輔導員,一肩挑思想政治工作,一肩挑業(yè)務學習,“‘雙肩挑既是建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隊伍的有效模式,也是一種特殊的培養(yǎng)拔尖人才的有效模式?!陛o導員有了職業(yè)愿景,就會感到事業(yè)有奔頭、工作有勁頭。
2.輔導員工作有序化,提高管理能力。輔導員工作存在較大的進步和發(fā)展空間,筆者認為可從兩個小點提高輔導員的管理能力:
(1)輔導員工作管理原則:要抓大放小,“抓大”就是要提升高度,重點關注和解決學生思想層面具有普遍性的問題;“放小”就是要選拔有熱情、有能力、有奉獻精神的同學擔任班干部,下放一定權利讓學生學會自我管理和他人管理。對于前者,因為現在的高校輔導員大多數是青年教師,與90后大學生有共同語言,在與學生的交往與溝通中,要充分尊重學生的思維力和創(chuàng)造力,從學生的精神層面了解學生,防止逆反心理,進而贏得學生的信賴。這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才能如魚得水,得心應手;對于后者,高校輔導員可以培養(yǎng)能力強、有責任心、工作認真、積極好學的學生分擔部分學生工作,讓其在鍛煉中提高管理他人的能力,讓他體會在管理中完善自己。
(2)輔導員管理要有法可依:高校輔導員對學生進行思想和行為教育的最終目的是使學生學會自我約束、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新公共管理理論的核心思想認為管理就是服務。輔導員能否完成從學生管理到為學生服務的轉變是管理工作能否順暢的關鍵。新時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須與大學生的切身利益相結合,輔導員要遵循法律、法規(guī)及學校各項管理規(guī)章制度,在范圍內行事。在管理學生或與學生交往的過程中,輔導員應具有維護學生隱私權、財產權、人格尊嚴等基本權利的意識,尊重90后大學生的知情權、選擇權、建議權和申訴權。同時,輔導員應使整個管理過程遵循正當程序,使管理制度化、透明化,公開、公平,保證學生在學校的“機會均等”,保障其“請求權”合法、“選擇權”正當、“知情權”合理。只有這樣才能獲得學生的思想認同、取得學生的行動支持。
【參考文獻】
[1]張書祥.輔導員工作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J].醫(yī)學教育探索,2005,4(3).
[2]魯宇紅.加強高校輔導員工作專業(yè)化建設的思考[J].江蘇高教,2009(4).
[3]李永健.論高校輔導員工作方法創(chuàng)新[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高教版),20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