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興達(dá)
書,到處的書。床頭柜上二三本,沙發(fā)上一本,陽臺上一本,書桌上四五本,廚房里掉了幾頁的一本,窗臺上一本。
本就是隨性的人,書,隨性拿起,隨意一放,隨心而看。
難過時就翻郭敬明的《夏至未至》,幸福時就去看伍美珍的《生命流淚的樣子》,感慨時一起和龍應(yīng)臺《目送》,跟母親吵架時就聽聽柔石說《為奴隸的母親》,失落時候就探訪朗達(dá)·拜恩的《秘密》。
書,便這樣融入了我的生活。而且,是在不知不覺中悄悄溜進(jìn)我的生活里。
小時候,時常會翻著字典、對著24個字母組成的音節(jié)一個字一個字地看看《龜兔賽跑》,我時常感嘆自己甚為晚熟,一本《龜兔賽跑》竟然能翻到四五歲。相比于張愛玲等天才三歲背唐詩,六歲寫宋詞,八九歲出小說,我輩讀書開悟何其晚也!及至小學(xué),一本中國“四大名著”之《三國演義》便常出現(xiàn)在我的手上,磕磕碰碰,一知半解地“啃”下去。
初中里,便沒有童話,也無小說,但還好有龍應(yīng)臺這樣的作家陪伴左右。透過《孩子,你慢慢來》,我感受到一位母親的溫婉柔情。而《野火集》中,她龍卷風(fēng)式的文風(fēng),吼出“中國人,你為什么不生氣”的吶喊,那個時候讀她的文章,是酣暢淋漓,令人血脈賁張。那么,如今,我們讀到的是一個母親的輕聲細(xì)語,“我愿意等上一輩子的時間,讓她從從容容地把這個蝴蝶結(jié)扎好,用他五歲的手指,孩子,你慢慢來,慢慢來”。她是如此深情,溫暖,美麗。每每讀此,宛若冬日午后陽光拖曳入室,溫軟醇厚。
隨著閱歷漸深,心智猶如溪流入大江,漸漸開闊,也漸漸開始讀《目送》——“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的父母子女一場,只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yuǎn)”,每每看到這樣的句子,雖然我等身為男兒身,“有淚不輕彈”,不過還是不可救藥地被她打動了。一句簡簡單單的話,沒有比喻,沒有排比,沒有擬人,卻嘆出了親人之間的距離、人生的別離,誠如作者所言,“整本書,是對時光的無言,是對生命的目送”。
在這本書里,她寫父親的逝,寫母親的老,寫兒子的離,寫朋友的攜手,寫手足的共老,寫時光的綿綿不盡,她的文字,寫盡了人性的幽微——“如燭光映照石壁”。
時間是條河流,我們泛舟而下。從孩童的《龜兔賽跑》到對人生的無言《目送》,因?yàn)橐宦酚袝?,所以浮泛的生命有了一艘可遠(yuǎn)行的小舟,載著我們,向時光漫溯——在那青草更青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