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龍
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在參觀《復興之路》展覽時指出:“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就是中華民族近代以來最偉大的夢想?!?2013年3月17日的“兩會”閉幕式上,習主席進一步闡述了中國夢的本質(zhì)內(nèi)涵,就是實現(xiàn)國家富強、民族復興、人民幸福。
文以載道,語文反映著人類社會的人情事理,表現(xiàn)著民族精神和審美情趣,承載著豐富多彩的文化內(nèi)涵。語文教學負有教書育人的重任,在德育方面具備得天獨厚的條件。我積極利用初中語文教材,將中國夢始終貫穿于語文課堂教學中,努力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適時進行德育滲透,具體做法如下。
一、點燃中國夢,滲透愛國主義教育
在語文教學中加強愛國主義教育,應對教材中現(xiàn)成的、顯性的弘揚中國精神、凝聚中國力量的教育內(nèi)容予以合理開發(fā)利用,充分激發(fā)學生的愛國情感。如教蘇教版七年級語文下冊第四課《展示華夏文化魅力》一文時,我充分利用“多變的設計,不變的中國心”這一內(nèi)容,讓學生細細品讀“我的根在中國”這句話,體會貝聿銘設計香港中國銀行大廈時“抬抬頭”等含有深層意蘊的詞句。學生通過對課文反復研究咀嚼,受到了文中愛國情懷的熏陶和感染。
在教學蘇教版八年級上冊的《棗核》一課時,我讓學生在初步感知課文的基礎上,去實地尋訪、傾聽年事已高的海外游子的心聲,真切體會他們?nèi)某嘧有?、濃濃的愛國情,進而再引導學生理解為什么游子會依依不舍自己的祖國。經(jīng)過討論交流,學生的愛國之情進一步升華。
二、傳遞中國夢,滲透養(yǎng)成教育
葉圣陶曾說過:“教育就是培養(yǎng)習慣?!币粋€人的言談舉止和行為習慣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一個人的性格及氣質(zhì)。良好的行為習慣是人生成功的階梯,不良的行為習慣則是人生前進的重大阻礙。我在教授《論語八則》一文時,讓學生把“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等經(jīng)典名句制作成小卡片貼在黑板和課桌上提醒自己,培養(yǎng)良好的學習態(tài)度和正確的學習方法。
在復習備考的過程中,每個同學都進行了強度較大的練習,但做完題目并非大功告成,重要的在于將知識延伸、擴展、深化。因此,反思是解題之后的重要環(huán)節(jié)。一般說來,學生在做完練習題之后要從5個層次進行反思:(1)標準答案是什么?(2)自己的答案和標準答案的差距在哪里?(3)標準答案是怎樣得出來的?(4)下次碰到類似的問題該如何思考?(5)如何克服常犯的錯誤?教師要鼓勵學生正視錯題,把錯題當成自己最好的老師,在反思中不斷提高。
反思和總結(jié)能帶來及時的改正。中國夢的實現(xiàn)同樣需要全體中華兒女一代又一代的反思總結(jié)。語文教師就是要在課堂教學中滲透這樣的養(yǎng)成教育,傳遞一種理念和行為方式。
三、升華中國夢,加強理想信念教育
中華民族在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孕育出千千萬萬的優(yōu)秀兒女。他們不但崇尚自由、熱愛和平、追求真理、注重禮儀,而且奮發(fā)向上、自強不息。通過古詩文教學,可以加深學生對古代杰出人物和文化傳統(tǒng)的全面認識,建立自己為人處世的準則。
語文教材中優(yōu)秀的傳統(tǒng)作品很多。《觀滄?!吩⑶橛诰?,氣勢磅礴,表現(xiàn)了詩人寬廣的胸懷和遠大的政治抱負?!冻鋈贰妒辉滤娜诊L雨大作》等詩篇意境開闊,奔放豪邁而又深沉痛切,反映了詩人以身報國的雄心壯志和憂國憂民的感情,充滿了積極進取的精神。《岳陽樓記》洋洋灑灑,一氣呵成,表達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豁達胸襟和“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政治理想。李白的《行路難》中“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高亢昂揚,自信灑脫,充分顯示出詩人的浪漫氣質(zhì)和精神力量。在教學這類古詩文時,教師要引導學生去體會和領略那種驚天地泣鬼神的英雄氣魄,在崇敬與感慨的同時陶冶自己的情操,樹立自己的人生理想和信念。
中國夢是每一個中國人的夢,將中國夢滲透在語文教學中,用成熟的思想啟迪學生,用高尚的情操陶冶學生,用優(yōu)美的文字感染學生,這是一個教師的教學夢、工作夢、教育夢,是時代的要求,也是我們的責任和義務。
(責 編 莫 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