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澌
[摘 要]黨內民主是黨的生命。黨內民主建設,必須正確認識和處理好黨內民主與人民民主、黨內基層民主與高層民主、黨內民主與黨際民主,自身經驗總結與黨外國外借鑒的關系,推動黨內民主穩(wěn)步前進與健康發(fā)展。
[關鍵詞]中國共產黨;黨內民主;若干思考
[中圖分類號]A81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9 — 2234(2013)08 — 0014 — 02
黨內民主是指在中國共產黨黨內生活中,根據黨章和黨的其他規(guī)定,黨員在平等的基礎上,按照有關的民主程序和形式,享有對黨的事務的參與、決策與管理的權利。黨的十八大提出“黨內民主是黨的生命”,強調要“積極發(fā)展黨內民主,增強黨的創(chuàng)造活力”。[1](P51)要深入推進黨內民主,就必須認識與處理好以下幾對關系。
一、黨內民主與人民民主
黨內民主和人民民主是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兩大基石。人民民主是社會主義的生命,黨內民主是黨的生命。早在1987年,黨的十三大報告中就曾提出“以黨內民主來逐步推動人民民主,是發(fā)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一條切實可行、易于見效的途徑”。[2](P69)這是中國共產黨對黨內民主與人民民主兩者關系的首次明確闡述。之后,黨對兩者關系的認識不斷深化,十六大進一步明確指出黨內民主“對人民民主具有重要的示范和帶動作用”。[3](P757)十七大再次強調“要以擴大黨內民主帶動人民民主”。[4](P220)這標志著黨內民主發(fā)展范式的重大變化,發(fā)展黨內民主已經突破原有黨建原則和方法的傳統范疇,上升為發(fā)展人民民主的戰(zhàn)略路徑選擇。十八大再次強調了這一觀點??梢哉f,這已經成為執(zhí)政黨與學界共識。
黨內民主之所以要示范、帶動人民民主,一是由中國的政治發(fā)展邏輯和現行政治體制決定的,中國共產黨是我國唯一的執(zhí)政黨并將長期執(zhí)政下去,解決中國的問題關鍵在黨,因此黨內民主的發(fā)展程度直接影響人民民主能否實現;二是作為執(zhí)政黨的中國共產黨的黨內民主與人民民主的價值訴求高度統一,都是為了人民當家作主。
堅持以黨內民主示范和帶動人民民主,要防止兩種錯誤傾向。一種是將黨內民主等同于人民民主,并借此以前者代替和包辦后者。實際上,兩者雖然在價值訴求上高度統一,但畢竟分屬于不同層次的民主,兩者在政治性質、民主原則、發(fā)展規(guī)律與發(fā)展要求上存在一定的差異。不能在兩者之間劃等號,不能以其中任何一種民主代替另一種。同時,強調黨內民主示范和帶動人民民主必須清楚:人民民主絕不是黨內民主的簡單地經驗模仿與單純的主體擴大。另一種傾向是過分偏重于前者對后者的示范和帶動作用,而較為忽視后者對前者的影響。相對于人民民主而言,雖然黨內民主有良好的發(fā)展基礎,處于相對進步的地位,但不代表黨內民主在一切領域都優(yōu)于人民民主。人民是歷史的創(chuàng)造者,是歷史進步的最終推動力量,也是推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發(fā)展的主體。黨內民主的發(fā)展不能一枝獨秀,其發(fā)展的程度要受到經濟發(fā)展水平的制約,也要受到人民民主的實現程度的制約。人民民主的發(fā)展可以把黨內民主的價值示范效應和具體經驗放置于更大的環(huán)境中接受檢驗,可以促進黨內民主的機制進一步完善,共同推動中國民主政治的發(fā)展。因此,在取向上必須堅持黨內民主與人民民主的協調發(fā)展、相互促進。
二、黨內基層民主與高層民主
就黨內民主的層次結構而言,可以分為兩個部分,即基層民主與高層民主。高層民主表現為黨員參與、管理、決策黨內重大事務方面的民主,是發(fā)展黨內民主的關鍵。高層民主影響全局,因而推進推進高層民主要十分慎重,必須經過科學論證與設計?;鶎用裰魇屈h員參與、管理、決策黨內日常事務等方面的民主,是高層民主的基礎和保證。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與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與地方各級人民政府組織法的規(guī)定,我國行政區(qū)劃分為中央——省、區(qū)——市、州——縣、市——鄉(xiāng)鎮(zhèn)五個層級。除開中央——省、區(qū)——市、州高、中層組織之外,基層組織包括基層政權組織與基層社會組織兩個方面:一是指縣、市——鄉(xiāng)、鎮(zhèn)兩級基層政權組織;二是指農村的村民委員會、城市的居民委員會和企事業(yè)單位的職工代表大會三種基層社會組織?;鶎用裰魇屈h內民主和人民民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黨內民主和人民民主在基層政權組織和基層社會組織的具體制度和直接體現。基層民主發(fā)展程度與推行效果,直接影響黨內民主與人民民主發(fā)展的是否順利,直接影響著黨內民主對人民民主的示范、帶動作用效果如何。
發(fā)展基層民主,是推進黨內民主與人民民主的現實選擇。從基層做起,是符合我國國情的正確途徑?;鶎用裰鹘涷灥姆e累與制度創(chuàng)新,逐步提高層級進而對上層乃至整個國家的民主建設起到推動作用。
近些年來,基層民主在政府主導下,雖然在村(社區(qū))和鄉(xiāng)(鎮(zhèn))兩個層級取得了很大進展,然而在縣及以上政權結構的民主化方面遭遇了發(fā)展瓶頸。換言之,基層民主的發(fā)展程度與規(guī)模受到利益因素和國家制度的制約。如果基層民主的經驗不能順利地向上推進,就是基層民主本身也會因缺乏國家層面體制機制的保障陷入停滯。要想改變打破這種改革僵局,執(zhí)政黨必須有打破既得利益集團阻礙、沖出瓶頸的決心,另一方面要站在黨和國家整體發(fā)展戰(zhàn)略高度進行民主制度的頂層設計,避免與基層民主發(fā)生脫節(jié)。
因此,黨內基層民主與高層民主必須協同推進,把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兩種發(fā)展策略結合起來,形成二者的雙向互動和良性循環(huán),進而實現黨內民主的科學發(fā)展。
三、黨內民主與黨際民主
黨際民主是用來處理和發(fā)展政黨之間的民主形式。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黨制度框架下的黨際民主,是指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之下,用民主方式處理與民主黨派的關系,民主黨派通過政治協商會議這一組織形式及其他方式切實履行好政治協商、民主監(jiān)督和參政議政的職能。
中國共產黨和民主黨派在長期的黨際交往中形成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與政治協商制度。我國政黨沒有在野在朝之分,而是一種“共產黨領導、多黨派合作,共產黨執(zhí)政、多黨派參政”的政黨格局。其中,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地位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黨制度的一個基本規(guī)定與重要前提?!霸谥袊恼紊钪?,中國共產黨的核心作用不僅作為一種制度的體現——作為執(zhí)政黨,而且作為一種政治的體現——作為領導黨”。[5](P87)因此,中國共產黨的黨內民主發(fā)展程度與民主運行機制的完善程度,直接關系黨際民主的發(fā)展??梢哉f,沒有執(zhí)政黨的黨內民主,就沒有黨際民主和中國特色政黨制度的民主表達。但是,中國共產黨對民主黨派的領導是政治領導,主要是政治原則、政治方向和重大方針政策的領導。無論是作為執(zhí)政黨的中國共產黨,還是作為參政黨的民主黨派,都以憲法為根本活動準則,都受法律保護,享有法律規(guī)定范圍內的政治自由、組織獨立和法律上的平等地位。
從群體利益代表看,民主黨派在代表社會多元社會階層構成與群體利益方面,具有獨特優(yōu)勢。改革開放以來經濟的高速發(fā)展,社會階層構成日益多元化,多元化的社會階層又衍生出多元化的利益訴求和政治參與。各民主黨派的政治功能與實踐,是這些特定社會階層和群體進行利益表達和政治參與的重要渠道。具體而言,各民主黨派是各自所聯系的一部分社會主義勞動者、社會主義事業(yè)建設者、擁護社會主義的愛國者和擁護祖國統一的愛國者的政治聯盟。各民主黨派在廣大人民群眾中具有廣泛的代表性,反映和代表了各自所聯系的各方面群眾的具體利益和要求。從這個角度而言,民主黨派不僅對中國共產黨黨內民主構成直接壓力和動力,促使中國共產黨黨內民主的持續(xù)推進,而且能夠將中國共產黨黨內民主的有益成果擴大到他們所代表的各個階層中去,成為溝通黨內民主與人民民主的橋梁與紐帶。
黨內民主不能離開黨際民主而單獨存在與發(fā)展,這已為歷史與實踐所證明。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與政治協商制度是人民民主在政黨制度層面的體現,也是黨際民主實踐的制度平臺。挖掘這一中國特色政黨制度中的有效資源,對于推進黨內民主和人民民主,以擴大黨內民主示范、帶動人民民主具有重要意義,也可以為中國共產黨處理與人大、政府即社會團體以及公民社會組織之間關系提供借鑒。
民主黨派進行政治協商、民主監(jiān)督與參政議政,是中國共產黨與民主黨派實現黨際民主的主要方式,這些功能實現充分與否,直接關系黨際民主實現程度,也間接影響著黨內民主對人民民主的帶動、示范的效果。就目前而言,民主黨派的政治協商職能還只是一種咨詢性質的參與,民主黨派在政策制定過程中的影響力與話語權較為有限,政治協商過程中的信息與資源不對稱現象比較突出。因此,可以適當增加民主黨派人士在政治協商會議以及各級人民代表大會機構中的數量與比例。同時,還可以借鑒我國黨際協商民主的有益經驗與西方協商民主主體平等、自由和理性的相關理念,引入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與政治協商制度,充分發(fā)揮民主黨派的參政議政、政治協商與民主監(jiān)督職能,從而形成中國共產黨與民主黨派既有統一意志、又兼顧各方意愿和利益的生動活潑的政治局面。
四、自身經驗總結與黨外國外借鑒
民主是人類政治文明的共同成果。黨內民主作為民主的一種形式,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同時由于各個國家與政黨的特殊國情與歷史經驗,又有各自的特殊性。因此,我們既不能脫離一般民主的范疇,片面、孤立地去談黨內民主,置黨內民主的普遍性經驗而不顧;同時也不能脫離國情與黨情,不加選擇的將他黨或他國個體經驗直接拿來用之。
中國在探索民主化的道路上,實際上一直存在著一個困境:既希望中國的民主政治建設能夠走出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保障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發(fā)展模式,同時又希望它能夠與西方主流的民主范式相接軌。因此,要走出這個困境,中國共產黨的黨內民主必須秉承繼承與發(fā)展的基本原則,大膽吸收借鑒他國政黨特別是西方成熟政黨在黨內民主建設方面的有益經驗,結合本國國情與黨情,建立創(chuàng)新有中國特色的黨內民主制度。必須指出的是,吸收與借鑒應該建立在兩點意識之上:一是對資本主義政黨黨內民主的借鑒,不是國體意義上的,而只是具體操作方法上的借鑒。此種借鑒不會改變我國的社會主義性質與黨的性質;二是借鑒的目的不在模仿,而是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基礎上的發(fā)展創(chuàng)新。因此,在推動中國民主政治創(chuàng)新發(fā)展的過程中,必須要正確處理自身經驗與他黨他國借鑒的關系,建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話語體系。
黨內民主事關黨的生命,所以必須從黨的事業(yè)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全局的高度,認識和把握黨內民主,堅持理論指導下的實踐和實踐基礎上的理論創(chuàng)新,循序漸進、穩(wěn)步推進黨內民主。這是黨成熟的標志,也是黨負責、對人民負責、對歷史負責的表現。
〔參 考 文 獻〕
〔1〕胡錦濤.堅定不移地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講話〔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3〕〔4〕中共中央黨校校務部.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黨和國家重要文獻選編〔M〕.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2008.
〔5〕鄭長忠.中國共產黨黨內民主制度創(chuàng)新〔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
〔責任編輯:譚文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