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風波
【摘要】研究性學習是指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從學習生活和社會生活中選擇和確定研究專題,主動地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學習活動。作為一種與接受性學習相對的一種學習方式,它要求教師不要將現成的結論告訴學生,而是指導學生自主地發(fā)現問題、探究問題、獲得結論。
【關鍵詞】研究性學習;誤區(qū);對策
研究性學習是一種新型的體現素質教育思想和要求的學習方式,是新課程改革中的一大亮點,應該貫穿于學校教育教學活動的始終。在高中思想政治課課堂教學過程中,如何結合本學科教學特點,通過引入研究性學習方式,充分發(fā)揮課堂教學這一素質教育的主陣地作用,以培養(yǎng)學生發(fā)現問題、提出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提高高中思想政治課的教學實效? 這是一個值得探索的新課題。結合教學實踐,筆者就教學過程中開展高中政治研究性學習易產生的誤區(qū)和應采取的對策進行了探討。
一、教學中具體實施方式
1.課堂探究活動,即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進行思考、探究、討論和交流,而后進行歸納整理,形成系統化、條理化的結論,最后進行驗證反饋。這是把研究性學習引入課堂教學最常用的一種形式。
作為一種學習方式,研究性學習的本質是學習,但這種學習是在伴隨著“研究”并在“研究”中實現的,而研究的前提是有問題。因此,把研究性學習方式引入課堂教學,必然要求師生要有問題意識。教師要積極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進行探究學習。此活動形式的實施具體操作應包含以下幾個環(huán)節(jié)(以學習“必修1--商品的概念”為例來加以說明)。
首先,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在學習“商品”概念時,我逐步向學生拋出以下四個問題:問題(1)水、空氣、陽光是不是商品?問題(2)農民生產的糧食是不是商品?封建社會時,農民把一部分糧食當作地租交給地主,這部分糧食是不是商品?如果把一部分糧食贈送他人呢?問題(3)某皮鞋廠生產的一批皮鞋,當它們放在倉庫中時,是不是商品?當它們被運到批發(fā)市場供零售商買賣時,是不是商品?當它們被零售商放在店面上出售時,是不是商品?問題(4)一個同學在教師節(jié)時買了一束花送給老師,在這整個過程中這束花是不是商品?
其次,展開探究活動。即讓學生通過閱讀、思考、討論、辯論、角色扮演、交流等活動,主動去開展探究、尋找答案。通過這些活動形式,學生將得到“如何去獲得知識”的體驗,學生的各項技能和綜合素質將得到最大程度的發(fā)展和提高。
第三,形成系統結論。即在學生展開探究活動基礎上,引導學生對上述結論進行歸納整理,形成系統化、條理化的結論。如,上述問題(1)的結論是:商品是勞動產品;不是勞動產品,就不能成為商品。問題(2)的結論是:判斷勞動產品是不是商品,在于它是不是用于交換,是用于交換的勞動產品一定是商品;不用于交換的勞動產品一定不是商品。問題(3)的結論是:“用于交換”的含義是指“生產的目的是用于交換”,因此無論是放在倉庫還是放在柜臺上,只要生產皮鞋的目的是用于交換而不是自己使用時,它們都是商品。生產目的也可能與實際用途不一致,如果生產目的是用于交換,但生產出來以后卻用于自己使用,也就不是商品了。問題(4)的結論是:商品和非商品的身份是可以轉化的,商品一旦離開了流通領域,成為消費品或待消費的物品,也就不是商品了。
第四,驗證結論,反饋信息。即進一步用上述結論去解決問題,實現理論的第二次飛躍,驗證和鞏固所獲知識,反饋探究效果。具體做法是:引導學生舉一些其他的例子,讓另外一些同學來回答或判斷,驗證學生的認知水平和掌握程度,反饋學習效果。
2.相關專題研究
專題研究一般是就一個教學單元或與若干教學內容有關的某一特定主題,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自主選擇課題,開展研究。學生一般以小組形式開展合作研究。其實施的流程是:選擇課題——制定方案——研究過程——撰寫報告——成果評價與展示。專題研究不僅對于豐富提高學生的學科知識,增強綜合素質和能力,而且對于培養(yǎng)學生主動求索、勇于面對困難的精神和團結合作意識大有補益。
二、高中政治課開展研究性學習易產生的誤區(qū)
1.用傳統的教學觀念來指導研究性學習。長期以來,在“應試教育”教學觀念支配下,為提高學校知名度和教學質量,不少政治教師只能通過填鴨式、注入式、題海式等辦法來培訓學生的應試能力,去爭取考分的優(yōu)勝、升學率的優(yōu)勝。在這種傳統觀念束縛下,高中政治課教學活動局限于課堂的狹小范圍內,課題的制定多為教師閉門造車,因此很難適應高中學生的身心發(fā)展和實際特點,壓抑了高中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和實踐能力,扼殺了學生個性,在這種觀念下指導下的研究性學習只是形式而已。
2.用傳統的不平等的師生關系去對待研究性學習。研究性學習是一種自主學習,或探索性學習。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是學習內容的確定者、組織者和實踐者。因此師生之間應是一種互幫互學的“學習共同體”。然而長期以來沿襲的傳統師生關系,實際上是一種不平等的關系。教師在教學中不僅是教學活動的組織者、教學內容的指定者和學生學習成績的評判者,還是教學過程的控制者,而且是絕對權威,總是牽著學生的鼻子走,千方百計地按照自己的思路“格式化”學生,造成教與學脫節(jié)。教師對學生是知識的灌輸者,這種教師代替學生主體地位的局面嚴重阻礙了學生主體作用的發(fā)揮,影響著高中政治課研究性學習的開展。
3.把政治學科課程與研究性學習的關系對立起來去搞研究性學習。所謂課程是課業(yè)及其進程。以高中政治知識為主導的研究性學習課程是高中政治必要的延伸和拓展,現行的高中政治教材的知識體系科學嚴謹,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與能力,具有相對穩(wěn)定性。它從靜態(tài)的角度使學生通過學習獲得比較扎實而又系統的知識,但與此同時,這種單一的學科課程會使學生與實際生活相隔離。
在實際的高中政治課教學中,我們往往受高中會考、高考的牽制,只重視課本學科知識的傳授,忽視了從動態(tài)角度引發(fā)學生追蹤時代的步伐,培養(yǎng)學生在實踐活動中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忽視了讓學生在實踐中體驗知識的形成和感受創(chuàng)造的喜悅。研究性學習課程恰恰立足于現實生活的生動變化和發(fā)展。因此,能否正確看待研究性學習和高中政治課程的關系將直接影響高中政治課研究性學習活動的正常開展。
4.用輕過程重結果的教學評價體系評價研究性學習效果。學習評價是高中政治課研究性學習活動的重要環(huán)節(jié),但由于高中政治研究性學習課程具有很強的開放性,不少家長、教師擔心可能會影響教學質量,他們只重視政治學習的卷面成績和短期結果評價,不重視學習過程評價,甚至擔心或懷疑政治研究性學習過程學生是否真地在開展社會調查,查閱資料。殊不知,高中學生學習上已有很強的自主性、主動性,而且對社會現象問題有較強的鑒別、分析能力。應該鼓勵支持他們深入實踐,引導他們進行探究學習。即使有時不一定能獲得多大的研究成果,但參與高中政治課研究性學習的過程,就是學生體驗知識形成的過程,感受到創(chuàng)新營造的過程,能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學習效果。
三、高中政治課開展研究性學習應采取的對策
1.必須轉變教學觀念,擺正師生關系,激發(fā)學生開展研究性學習的積極性。高中學生在身心發(fā)展狀況、知識能力基礎、社會生活經驗等方面已達到了一定水平,在政治學習過程中已經能用書本理論作指導去發(fā)現、分析、解決問題。我們政治教師必須打破單一的傳統教學模式,大膽引入和滲透研究性學習,增強教學針對性,激發(fā)學生學習積極性,努力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同時我們必須改變傳統教學中教師教什么、學生學什么的不平等關系,充分發(fā)揮學生主體作用,不斷引導、培養(yǎng)學生在實踐學習中去發(fā)現問題、提出問題、研究問題和用所學政治理論去分析熱點問題的能力,要給學生留出自主學習的思想空間。
2.政治教師要完善知識結構,提高指導能力。研究性學習具有開放性、探索性、實踐性,實施過程要依賴許多信息資源,并要在一種動態(tài)、開放、多元的學習環(huán)境中去關心現實,了解社會以積累一定的感性知識和實踐經驗。高中政治教師作為政治課研究性學習活動的指導者,必須不斷學習新知識,完善知識結構,開闊自己的視野。尤其是要注意涉獵一些科學、藝術、法律等諸多領域的知識,及時了解社會動態(tài),從而真正成為研究性學習活動的參與者和指導者。
3.要確立恰當的課題。高中政治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從日常生活、政治學科、學習熱點、社會實踐中去發(fā)現問題和提出問題,從而確定恰當的研究課題。引導學生要遵循“三個原則”:一是興趣原則。二是實事求是原則,即要求課題難度要適合學生的年齡特點、認識水平。三是可行性原則,即要求課題要與現實生活相聯系,與學生的思想實際相聯系,與社會實踐相聯系,增強政治研究性學習的實效性。
4.要擺正課堂理論學習與課外實踐活動的位置。政治學科課程與研究性學習課程是相互依托的關系,在教學中必須正確處理研究性學習和政治學科課程的關系,使學生做到在學中用,在用中學,真正把素質教育落到實處。
5.要重視學習過程評價,不斷完善評價體系。在開展研究性學習過程中政治教師要充分認識到研究性學習開放性的特點,樹立正確的質量意識,改變傳統的只重視結果不重視過程的評價方法。增強責任心,要經常深入到研究性學習活動小組中去,及時了解情況,幫助指導學生從事研究性學習活動,從而正確評價學習效果,不斷總結經驗,大力推進高中政治課研究性學習活動的深入開展。
總之,高中政治課開展研究性學習是一種全新的、綜合性的教學方式,學生在實踐中隨時都有可能遇到困難,有時甚至感到茫無頭緒,政治教師除了幫助引導外,更要重視心理輔導,鼓勵他們樹立信心,戰(zhàn)勝脆弱,特別應防止學生產生焦慮情緒。在政治課教學中開展“研究性學習” 活動,能夠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能為學生的終身學習打下良好基礎,最大限度地開發(fā)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這應是政治課教師所要追求的重要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