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慧平
語言是一種交際工具,語言學習最終是為交流服務的。提高用英語進行交際的能力是外語教學的出發(fā)點和依歸。那么,如何培養(yǎng)學生 的英語交際能力呢?
首先,外語教學最基本的要求之一就是要會運用。無論學了多長時間的英語,無論學了多少英語,不論是小學、中學、大學,教學大綱上對“說”英語都有明確的要求?!罢f”分為兩種,第一種是不用思維去組織自己的想法,直接在圖片或教師的提示下說,第二種是根據(jù)一定要求,經(jīng)過思維對自己所要表達的意思進行整理,從而正確流利表達自己的想法,通俗地說也就是靈活運用。對于前者的要求,大部分教師都能在教學中達到要求,但相對而言,后者的要求就比較難達到。雖然教師心中清楚地知道只有做到靈活運用英語,才是真正意義上“學好英語”,而且也朝著這個方向努力,但效果并不好。因此,如何提高中學生靈活應用英語,進而提高英語交際能力的問題也就成了教學中一個急待解決的問題。
其次,要分析原因,學習效果不好,并不等于教師的工作做得不夠多。其實,生活中我們可以看到很多教師為了提高學生應用英語的能力,做了大量的工作,千方百計地為學生創(chuàng)設各種英語氛圍,比如各種活動豐富的英語角,英語超市,英語劇社等等,學生似乎也很感興趣,但最終都還是離不開教師或多或少的提醒和幫助,在教師的引導下才有所創(chuàng)新。因此,這些活動很難說對學生綜合應用的水平有多大意義上提高,無非也還只是美麗包裝下的表演而已。那么造成這英語的現(xiàn)象種現(xiàn)象的原因是什么?為什么在中國學英語會有這么多“啞巴”?從教師角度來看,有這樣一些原因:1、中學英語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往往以知識為本,重知識傳授,輕語言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2、教學模式還是以教師為中心、課本為中心、教室為中心,教師講,學生聽,單純的機械訓練,忽視學生的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任務驅動性學習;3、教師所創(chuàng)設的教學語境不夠真實,缺乏生活化的真情實感的語言實踐;以上這些原因最終使學生處在被動地位,久而久之缺少了學習的主動性,學生的思想就象套上了枷鎖,無法真正表達自己的情感。這與提高英語交際能力所需的“主動”、“自我體驗”是相矛盾的。
從學生角度來說,造成不能靈活應用英語的原因有以下幾點:
1、語言積累不夠。
2、腦海中只有支離破碎的單詞、短語和單句,沒有語篇感。
3、只能在教師設定的模擬情景中表演,不能靈活表達。
再次,采取措施及具體實施
1.解決語言積累不夠的問題。
1)依托朗讀培養(yǎng)良好語感。
英語教學是語言教學,重在反復讀,時刻練,從而培養(yǎng)學生一定的語感和良好的語音語調基礎。朗讀是鞏固舊知、激發(fā)學生求知欲和培養(yǎng)學生美的語音、語調、語感的好方法。談到朗讀,教師們用得最多的就是分角色朗讀了,除此之外,還可以采用如下方法來對學生良好的朗讀習慣的培養(yǎng):
①.跟錄音機讀;②.師徒結隊
2)大量背誦積累語言素材。
為了學生將來在生活中遇到類似的情景時能夠將英語脫口而出,就要求學生把功能句型整句背誦,借以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語感,提高口語表達能力,這是流利表達的基礎。因此,我把背誦每周新教的英語課文作為每周的必備作業(yè)。教師隨時抽背并督促檢查。這樣,學生們能主動完成老師規(guī)定的任務,尤其是在課外的主動性也更強了。
2.解決學生腦海中沒有語篇感的問題。
學生有了大量的背誦后,為什么還是不能張口就說?因為大量的背誦還只是輸入。沒有在實踐中進行過有效的對話,還不能說是完全掌握。。所以在實際生活的自由表達中,會有不知從何說起的感覺。于是,表演課文就成了許多教師采用的方法。但從背誦到表演課文不是我們所看到的那么簡單。表演課文之前,要讓學生至少能有完整的一句話的輸出。如果能做到在任何情況都能“逢問能答”的程度,就為從“句”的輸出到“篇”的輸出奠定了基礎,因為能做到在任何情況的“逢問能答”說明學生是真正理解意思的。這就避免了某些學生背得很熟,卻是有口無心的現(xiàn)象。然后在此基礎上進行按課文表演,這是必不可少的過程。英語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從背誦到表演,有利于學生在模擬的情景中加深感悟。但僅僅是表演課文還是遠遠不夠的,教師還要根據(jù)學生所學內容,按其功能性創(chuàng)設類似的情景再次讓學生表演,例如英語超市,英語劇社等。有了前面這些大量的工作做鋪墊,學生的表演可能會加入自己的思想,但擴展還不是很大,而且整個對話的結構還是會受到課文的限制。盡管如此,這為學生靈活運用英語搭建了一個臺階。
3.解決不能靈活表達的問題。
經(jīng)過前面幾個步驟的訓練,學生能在教師創(chuàng)設的情景中對話,雖然受到文本的限制,但學生的思維已經(jīng)開始啟動,只是效果不是很明顯。如果此時讓學生在實際生活中去說英語,他們往往會覺得無話可說,還是會出現(xiàn)冷場現(xiàn)象。造成這種現(xiàn)象的原因是前幾個步驟中都是教師提出問題,學生來回答,或是教師創(chuàng)設情景,學生在接到任務后進行對話。這些活動都是以教師為主,學生處于被動地位。所以學生的思維也是被動的,自然而然也就談不上靈活運用了。解決這種無話可說的現(xiàn)象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1)學會提問
要引起交流的因素之一就是要有問題。而我們的實際情況是學生不會提問,而是更習慣回答別人的問題。這是因為在實際教學課堂中,教師提問,學生回答的情況出現(xiàn)較多,學生常常處在被動狀態(tài),學生的思維也就被定格在“你問我答”的形式中。經(jīng)常讓學生互相提問,互相解決問題。
2)發(fā)揮想象,
如果學生沒有把思維發(fā)散開,只是在教師創(chuàng)設的情景去交流,永遠都無法體會用語言自由交流所帶來的快樂。如果永遠都是教師創(chuàng)設情景,學生被動接受任務去表演,那么正如牽?;ǎ坏ヅ恃氐膲Ρ诰蜔o法向上生長一樣。所以當學生學會一項功能性語言時,除了讓學生在一定情景中表演外,還要讓學生發(fā)揮想象,想一想在什么樣的場合里也會說這些話,要讓學生自己去發(fā)現(xiàn)語言的用處。只有學生自己想出來的,才是記憶深刻的,這種情況下的表演和實踐才是最有效的。讓學生自己創(chuàng)設情景為他們能靈活運用所學語言又搭建了一個臺階。
3)聯(lián)系實際,隨時體驗。
要讓學生養(yǎng)成經(jīng)常注意身邊的英語的習慣?,F(xiàn)實生活中經(jīng)常接觸的物品上常寫有一些英語單詞或短語,使學生感到英語學習與實際生活緊密相關。比如,在學完飲料的單詞時,我讓他們收集一些飲料盒子,看看能否找到自己知道的飲料單詞。那么以后每當買到新物品,他們的好奇心會促使他們來問老師,形成了良好的學習習慣和氛圍。這可以擴充學生的詞匯量,反復復習過去的知識,為提高交際能力奠定良好的基礎。周末讓學生到大街上走一走,發(fā)現(xiàn)哪些地方寫有英語。
學生在日常生活中不可能做到處處觀察,但可以督促他們在生活中隨時想想他想說的話能不能用英語來說。這就要求教師采用強制性的辦法了。我所教的學生在校時間較長,學生之間的交流相對較多,我就充分利用學生這部分的資源,將他們作監(jiān)督的力量,互相之間形成一種監(jiān)督和被監(jiān)督的關系。每星期一,我都會在教室后面貼一張表格,表格中有每一位同學的名字,每一位同學都有50分的基礎分。當同學們在英語課之外的時間里交流時,如果發(fā)現(xiàn)對方講的話是他們學過的英語,但對方?jīng)]有用英語表達,就在該同學的表格中扣去5分,相反則加5 分。每星期總結一次,并進行相關獎勵。剛開始的時候,學生常常是扣分多于加分,我就加大獎勵力度,同時自己也參與同學生們這項活動。有時,我會故意用中文來說,看看他們是否有反應,而學生在監(jiān)督老師時似乎是特別細心,發(fā)現(xiàn)老師的錯誤時特別高興,久而久之,他們在自己的交流中也會顯得格外小心,當半個學期過去時,大部分學生加分情況多于扣分情況。用英語交流的氣氛也比原來要濃得多。
中學生學習英語需要大量的可供模仿的目標語言輸入。在語言輸入過程中,學生把注意力集中在語言意義上,而不是外在的語言形式上,并且在這個習得的過程中形成聽和說的習慣。我們應把交際語言的習得作為獲得語言交際能力的手段,而非只是把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作為目的。這在教學過程中也是我們要區(qū)分開的,否則我們的教學整體上就會顯得很不和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