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國際
總結了物理教學在使用核心循環(huán)教學法方面的經(jīng)驗,解讀了信息技術在物理探究式教學中的應用嘗試、分析了其中的幾個細節(jié),闡述了仿真實驗的創(chuàng)新性。中學物理教學方法核心循環(huán)信息技術仿真實驗一、生活是知識的基礎
生活是萬法之源,是知識產(chǎn)生的核心所在;學習聲現(xiàn)象時,通過實驗探究,我引領同學們初步認識聲產(chǎn)生和傳播的條件;為了增加感受,我?guī)е瑢W們來到十字路口,喇叭聲聲,一旁施工工地機器轟鳴,讓他們知道噪聲的途徑以及感想。
1.提問
怎樣減少和降低噪音?如何控制噪音?噪聲聲源控制不了怎樣進行阻斷?
2.探究
引吭高歌、鳥兒婉轉、蟋蟀鳴叫、蛙聲陣陣,聲音如何產(chǎn)生?了解物體的振動產(chǎn)生聲音后,我們再通過實驗證明,氣體、液體、固體都能傳播聲音,為什么不能在真空中傳播?
3.培養(yǎng)
習慣能夠主宰人的一生,我們要引導學生養(yǎng)成隨手實驗的好習慣,要學會利用現(xiàn)有物品進行科學探究,學會分析、善于推理,勇于質(zhì)疑,懂得應用。
4.要求
分清樂音與噪音,詳細了解噪音的特性及危害,熟悉具備隔聲性能的材料。
5.拓展
噪聲擾人,人耳聽及的聲波頻率范圍在20~20000赫茲;超聲波:高于20000赫茲;其方向性好,穿透能力強,能在水中遠距離傳播,應用范圍極廣,可用來焊接、測速、清洗、碎石、測距、消毒、殺菌等,難可俱陳;次聲波:頻率小于20赫茲,次聲波的波長極長,某些次聲波能繞地球2~3周,次聲波對人體有很強的殺傷力,甚至致人死亡。
6.意義
關注科技發(fā)展,自覺養(yǎng)成環(huán)境保護意識。
二、使用核心循環(huán)教學法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核心循環(huán)教學法獨辟蹊徑,精心設計,環(huán)環(huán)銜接。核心循環(huán)教學法在起初最重要的是審慎閱讀,耐心分析,解疑答難、布置作業(yè)。
1.審慎閱讀
審慎閱讀分為以下幾個部分:理解閱讀的要求;掌握閱讀內(nèi)容的范圍;指出思考題中的重點。
關于閱讀可以放開,時間地點皆可不限,課堂課外一樣,只要如理作意,耐心體會分析即可。
2.解疑答難
解疑答難更加靈活,重點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解決問題方面,出現(xiàn)問題,教師循循善誘,層層設問,甚至步步緊逼,也可以是讓學生“兩相對質(zhì)”、唇槍舌劍,高談雄辯,待到問題“水落石出”,學生們恍然大悟,豁然開朗。
3.布置作業(yè)
布置作業(yè)要有靈活性,不能千篇一律照教材行事,要根據(jù)教學內(nèi)容審時度勢。書面作業(yè),要求理解作業(yè)的問題所在,理解問題的真諦。動手制作作業(yè)。制作作業(yè)不僅僅需要精工,還要寫出體會,把自己的感受通過文字與同學們分享,要起到啟發(fā)同學們的作用,文字要具體,說明要翔實,還要求文筆動人,敘說巧妙。優(yōu)秀的文章在墻報展示,給予鼓勵。
4.溫故而知新
每當學習到一定程度,就溫習已知,遇到生疏的就循環(huán)往復,直到心領神會,溫習中,側重難點、重點,憶念概念,分析概念間的邏輯關系,搶答物理定律,理解定律深層的含義。
三、信息技術在物理探究式教學中的應用嘗試
1.做為輔助手段
信息技術與物理學科的整合不是簡單的“疊加”,而是使信息技術成為課堂教學內(nèi)在的組成部分。
我在剛接觸多媒體教學時,總是把每堂課都設計成完整的多媒體課件,并去追求外表的華麗以及“震撼人心”的效果,并且把一些本來很好說明物理概念或規(guī)律的實驗也做成了動畫,甚至把習題都做成了幻燈片。實踐證明,這是多媒體教學的誤區(qū)。
目前,中學物理課堂教學中還普遍存在對信息技術的運用和常規(guī)教學的關系處理不當?shù)膯栴}。為此我就信息技術在物理探究式教學中的應用作了一些嘗試。
(1)物理概念和規(guī)律教學的有機結合
有些物理概念和規(guī)律對學生來說很抽象,學生在短時間很難理解,雖然教師想了很多辦法,但教學效果不明顯。如進行得太快或太慢物理過程的教學,微觀物理過程的教學,電磁場里的概念和規(guī)律的教學等。
(2)物理實驗教學的有機結合
物理是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由于中學實驗儀器和時空的限制,有不少實驗很難演示和觀察,我們可以利用計算機模擬這些過程,輔助物理課堂教學。
以下這些情形用多媒體展示或動畫演示效果較佳。
第一,課堂中做不出的實驗,可以用計算機模擬和視頻資源來支持教學。如固體的擴散現(xiàn)象、原子結構,原子核的裂變和聚變的模擬等。
第二,抽象的物理問題,如電流、電流方向、磁感線等。
第三,太快的動態(tài)物理過程往往不方便定格研究,如分子的熱運動,可把它做成模擬動畫以利于研究。
第四,太慢的動態(tài)物理過程,利用動畫可加快物理過程的進行,如天體運動等。
第五,圖象復雜的教學內(nèi)容,如電學、光學課時畫圖例,而且采用多媒體顯示圖象的功能。
第六,實物展示不方便的實驗儀器的原理介紹,如天平、電流表和電壓表的原理及其讀數(shù)方法,把它們做成相應的動畫加以放大。
2.使用多媒體教學激起學習欲望
速度的概念,在小學已經(jīng)有所接觸,此節(jié)課程要讓學生了解速度公式以及速度的單位;物體不同,速度各異。我使用多媒體播放了幾組精彩的畫面:忽而火車長嘯馳去,忽而飛機翱翔飛來;忽而大象漫步,忽而袋鼠飛奔,忽而群狼飛足,忽而孔雀旋轉,忽而大鵬沖天,忽而蜻蜓振翅……多媒體讓課堂趣味濃濃,最后,畫面上是雅典奧運會,劉翔一躍,立時定格,物體的運動,速度的不同,精彩紛呈;愛國主義情操的感染,學習欲望的激發(fā)紛至沓來,趣味濃濃。
四、仿真實驗的創(chuàng)新性
如今隨著計算機應用的飛速發(fā)展,網(wǎng)絡技術一日千里,運用高科技手段輔助實驗教學勢在必行。應運而生的Web3D技術具有虛擬展示、虛擬實驗的強大功能,使物理實驗變抽象為具體、化難為易,通過Web3D技術,一些在實驗室無法完成的實驗均得以輕松實現(xiàn);通過Web3D技術,學生實驗練習突破時空;通過Web3D技術,學生學習熱情與日俱增,一些難以通過課堂實驗完成教學任務的課程得以輕松完成。例如,有一個“托里拆利實驗”是非常重要,由于實驗中的水銀含有毒性,課堂環(huán)境條件下無法順利演示,故有賴Web3D仿真實驗俾教學任務完美完成;再如“探究凸透鏡成像規(guī)律”之實驗,將學生分組以后。探究中,實驗儀器受到限制:光屏上,蠟燭形成的像跟隨物距的變化而形成的變化并不明晰,原因在于蠟燭并不能十分吻合的跟隨光屏的移動,相應的成像唯有在光屏上方能觀察,至于物距的變化對成像的影響則無法細致的探究,因此容易造成對所學知識不是“甚解”,疑慮重重。而仿真實驗,即可突破常規(guī)實驗儀器所限,將實驗提升,讓學生發(fā)現(xiàn)科學的規(guī)律,提高實驗技能。
綜上所述,物理教學要別出心裁,靈活多樣,以全面提高全體學生的科學素質(zhì)為目的,想方設法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培養(yǎng)學生對物理的終身的探索興趣。長此以往,物理教學課堂一定會有聲有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