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雄
在“非典”以后,我國衛(wèi)生系統(tǒng)一直在強調加強應急能力建設,我們在探索自己的應急模式,也學習、借鑒著國外的模式,怎么跟社區(qū)溝通,讓群眾找到我們,滿足他們的需求,解決他們的問題。
汶川地震,我們參加了,但是回過頭來我們總感覺不是那么理想。這次蘆山地震,由于我們專業(yè)性強、設備強,實際效果非常突出。
我們這次到災區(qū)以后,首要的任務是幫助受災地區(qū)恢復,實際上是重新構建公共衛(wèi)生體系。災害發(fā)生了以后,人們最先關注的是公共衛(wèi)生體系重構的進展情況,救了多少人、還有多少人正在受災、受災的情況嚴重不嚴重、遇到問題去哪里能夠得到解決。
媒體在這里面扮演什么角色?過去,我們強調最多的是宣傳政策。宣傳政策固然重要,但是對于我們來說,是老百姓受災了以后能不能夠以健康的體魄投入到災后重建當中去。所以,我們的目標是一周之內必須要形成災后衛(wèi)生防疫的格局,這是以往救災史上從沒有過的。困難很大!兩萬人口的縣城,加上救災的人,當時在那里所有的人加在一塊是將近10萬人,衛(wèi)生防疫的壓力非常大。令我們非常高興的是,到達蘆山縣城,得知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已經在蘆山駐扎了,比我們早半天的時間。我們緊急與電臺的人建立聯系,在這個基礎上,把受災群眾需要的信息及時地傳達出去。中央電臺這個應急廣播能夠覆蓋到整個災區(qū)的80%以上的地區(qū),為我們開展工作提供了非常好的條件。我們跟應急廣播的記者、編輯、主持人合作得非常好。飲用水安全、食品安全、傳染病防治,包括我們要開展大面積人群疫苗接種等相關的信息,都是通過應急廣播直接把信息傳播出去的。
從合作的角度來講,我們希望真正把衛(wèi)生防疫和應急廣播真正融合做起來。現在,我們更多的是提供專家,這些專家談政策、談理論,從政策的層面去引導。但是更多的受災地區(qū)的群眾,這個時候可能需要更多的辦法,我們到底應該怎么辦,把這幾個方面結合起來做效果會更好,以后,這方面工作還需要我們多部門不斷探索、協調、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