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啟穎
摘 要 大語文觀強調語文本身源于生活,人們又時時借助語文來參與生活、認識生活、反映生活、改造生活、創(chuàng)造生活,同時在這一過程中使自己的語文能力不斷得到發(fā)展。人一旦脫離了社會生活,頭腦就會空虛,思想感情就會枯竭,語文能力也就喪失了生活的土壤。所以學生與豐富多彩的社會生活不相接觸,坐在教室里一味接受枯燥乏味的語文訓練,肯定收不到好效果。閱讀能力是綜合性很強的能力,是一種特殊的能力,是由多種心理因素組成的復雜智力活動。如何在新課程背景下提高農村初中學生的閱讀能力,成為我們語文教師的一個重要課題。
關鍵詞 閱讀能力 方法策略 大語文觀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3)09-0096-02
有一位數(shù)學家說:“很難想象一個文理不通、錯字連篇的人,能把邏輯嚴謹?shù)臄?shù)學內涵表達出來?!敝麛?shù)學家蘇步青說:“我從小打好的語文基礎,對我學習其他學科提供了很大的方便。我還覺得學好語文對訓練一個人的思維很有幫助,可以使思想更有條理。這些,對我后來學好數(shù)學都有很大好處?!庇纱丝梢姡喿x能力培養(yǎng)非常重要。新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行為,同樣也是老師的個性行為?!弊鹬貙W生的獨特感受,個性的體驗感悟,是新課程的基本理念。發(fā)展學生的個性閱讀,才能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創(chuàng)造性。自主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激發(fā)農村學生閱讀的興趣,營造自主學習語文的濃厚氛圍,擴大農村學生的知識面,開闊他們的視野,獲得基本的語文素養(yǎng),讓閱讀教學在農村這塊土壤里茁壯成長,培養(yǎng)農村學生的閱讀能力,養(yǎng)成自主閱讀習慣,提高他們的文化素養(yǎng),為終身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一、農村初中學生閱讀能力的現(xiàn)狀分析
農村初中相對來說,地理位置偏遠,先進的理念和各類信息傳遞的周期長,導致城鄉(xiāng)教師和學生水平客觀存在地域性的差距。受這種條件的制約,農村學生日常獲取知識的主要渠道就是大眾媒體廣播、電視等,書籍來源狹窄、量也不多,課外閱讀量少、質量也不高。究其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教師缺少指導,使學生的課外閱讀處于放任狀態(tài);二是學生缺乏濃厚的閱讀興趣。因為學生的閱讀在很大程度上,都是由父母或老師安排和規(guī)定的,缺乏自主性;三是農村學校圖書不多,還都是一些舊書,時代性不強,使學生無課外書可讀,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對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四是學校缺乏良好的閱讀氛圍;五是家長存在錯誤想法。農村學生的家長受自身認識的限制,對子女的課外閱讀采取了一種相當敵視的態(tài)度,他們把學生看的課外書籍一律視為閑書,把學生觀看有意義的影視節(jié)目視為是浪費時間。六是缺乏有效的閱讀評價機制。由于受到中考評價機制的影響,一味的追求分數(shù),功利性很強,而忽視了能力的培養(yǎng)。許多學校沒有建立有效的閱讀評價體系,學生的閱讀活動一直處于自生自滅狀態(tài)。缺乏評價的積極引導,缺乏有效的激勵機制,學生的閱讀積極性很難被調動起來。這每一個因素對學生的閱讀能力的影響都是巨大的,都十分重要,不容忽視。
二、不斷積累,拓寬視野是培養(yǎng)閱讀能力的基礎
閱讀教學必須以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為目標,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又要以具備準確、敏捷的思維為關鍵。因此,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應該從狠抓基本知識的積累做起。知識的積累,不僅指語文知識、文化常識、歷史常識、哲學常識、生活體驗以及音樂、雕塑、美術、建筑等藝術常識,而且還包括文化學、歷史學、美學、社會學、教育學、語言學等人文科學和心理學、生命科學、環(huán)境科學、信息論、系統(tǒng)論、控制論、現(xiàn)代通訊技術研究等自然科學領域里較新的研究概況,還包括邊緣學科和科學學科的研究概況,也就是大語文教學觀。然而,相當一部分學生急功近利,為了應付中考,一心只讀教科書,很少過問課外書,對上述各領域涉及的知識,知之甚少或根本不知。沒有“厚積”,哪來“薄發(fā)”?閱讀知識積累不夠,導致了學生知識面的狹窄,于是,阻礙了學生閱讀理解能力的形成。要真正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能力,必須重視基本知識的積累,拓寬知識面。注重積累,表達真實,訓練思路。要求學生重視平時的生活積累、材料積累和語言積累。引導學生學會積累:記錄平時所見、所聞、所想、所感以及從課內外各種書籍報刊、廣播電視中獲得的知識材料,要求學生隨時摘錄或做索引,以備查閱選用;通過各種機會培養(yǎng)學生觀察事物的能力與習慣,有時要做前期專題性觀察,把鍛煉表達能力與生活實踐直接結合起來;培養(yǎng)學生查閱報刊資料的能力和習慣。
三、掌握閱讀方法是提升語文能力的關鍵
一篇文章,涉及到的讀點不外乎標題、作者、體裁、內容、結構、語言、寫作手法及表現(xiàn)手法等,教師可幫助學生設置相應的閱讀方法,供學生課外閱讀時選用。我在教學中運用 “初讀——細讀——品讀——歸讀——反讀”五環(huán)節(jié)指導學生閱讀,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1.初讀,又稱速讀,指剛剛接觸一篇文章時的瀏覽閱讀環(huán)節(jié)。此環(huán)節(jié)要求學生初步了解文章結構,標出文中的生字新詞,大體感知文章的主要內容。
2.細讀,在這個環(huán)節(jié)中,需要學生弄清文章的體裁,掌握字詞,明晰文章段落以及各段落主要內容,基本弄清文章行文思路。
3.品讀,此環(huán)節(jié)又叫做“研讀”,是指對文章中涉及的具體要點知識,尤其是中考試題中出題頻率較高的“考點”,進行系統(tǒng)梳理,認真研討,掌握結論。
4.歸讀,要求學生一邊讀文章,一邊總結所了解的知識,歸納整體閱讀過程中的有效信息,形成個案。
5.反讀,指學生通過思考、質疑、交流、反思等程序,對文中涉及的人物、事理、情感等進行拓展分析,從多個角度回扣文章主題,加深對閱讀文章的印象,最后做好讀書筆記。此種方法獨立性很強,非常適合學生課外閱讀。
四、正確處理博覽和精讀的關系是提高閱讀能力的延伸
博覽就是廣泛地看書,目的是針對書的內容作一般了解,以發(fā)現(xiàn)書內精華的部分和急需的知識。廣泛閱讀可以博采眾長,正如魯迅所說:“如果只看一個人的著作,結果是不大好的,你就得不到多方面的優(yōu)點。必須如蜜蜂一樣,采過許多花,才能釀出蜜來,倘若叮在一處,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博覽就是觀大略,在短時間內閱讀大量書籍,為精讀創(chuàng)造條件。觀大略的方法是:看目錄,從目錄中發(fā)現(xiàn)有用的內容,再翻閱有關部分,到書店選書就是用這種辦法;看內容提示,看書的開頭幾段和結尾幾段,以掌握書的大概內容;也可以用快速閱讀法,了解大致內容。
在博覽的基礎上,在同類的書中選出一本最好的進行精讀。精讀之后再閱讀同類的其他書籍。精讀時,要“細嚼慢咽”,要多動腦筋,要反反復復地讀,要認真地做讀書筆記。數(shù)學家張廣厚在談起學習一本數(shù)學小冊子時說:“這篇論文一共20多面,我反反復復地念了半年多,因為老用手摸這幾頁,白白的書邊上,留下了一條明顯的黑線。這樣反復學習,對我們研究工作有很大的促進作用,我的愛人說:‘這哪叫念書?。『喼焙统詴粯??!?精讀要做到:一懂,就是對書的基本內容達到理解的程度;二記,就是記住所理解的內容;三會,就是會運用這些理解的知識;四熟,就是能熟練地將學到的知識表達出來或運用它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和提高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它需要經(jīng)過長期的努力,一步步提高。在這個過程中,課內精讀和課外博覽都很重要。只強調精讀課本,不進行課外博覽,就無法擴大知識面,無法提高閱讀速度,就只能是逐詞逐句爬行式的閱讀;而不重視精讀課本,一味強調課外博覽,就會造成基礎不扎實、對所讀材料理解不透的后果。因此,必須在精讀的基礎上,進行一定量的課外博覽。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提高閱讀能力。
參考文獻:
[1]陳增國.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能力[J].學周刊,2012,(18):15-23.
[2]蔡京玉. 教師教學基本功的新修煉[M].光明日報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