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晨
作為海濱鄒魯的福州,興學重教之風代代相傳?!暗厥菰运砂?,家貧子讀書”,是福州的傳統(tǒng)“家訓”,千百年來激勵著后人奮發(fā)進取,爭取通過科舉改變家族命運,涌現了許多名垂青史的科場名人,民族英雄林則徐便是其中之一。
祖先的科舉夢
林則徐出身于貧寒世家。他祖先林高德于北宋年間從莆田遷居玉融(今福清杞店鄉(xiāng)),清初,五世祖林學弢再從玉融遷居侯官(今福州市)。從支祖林榕山、六世祖林存素、五世祖林學弢,到高祖林啟宷,都無科名官職。曾祖父林廷癸(林北壙)是一個愛讀書的中等地主,有廩生功名,積有不多的房產、地產,生有五子,其第五子便是林則徐祖父林萬選(林正澄)。
1759年,林則徐的曾祖母鄭氏將祖產勻分給5子,林萬選分得“稻谷三十挑,住屋數間,另有書田十擔”。林萬選是廩生(秀才),終生潦倒不得志。林萬選夫婦生下林芝嚴(林天木)、林孟昂(林天軒)、林孟典(林天策)、林賓日(林天翰)、林天裕五子后,家口多,都無生業(yè),家境日益拮據破落,他長期隨叔父游宦河南、山東一帶,靠教讀謀生,曾經十多年沒回家。期間,長子林天木娶妻,五子林天裕夭折,母親、妻子先后去世辦喪事,開支大,不得不借高利貸。林則徐的伯父林天木、父親林賓日出外教書,收入不足償還債務。等林萬選回家,又為二子林天軒婚事加借高利貸,結果被迫賣掉幾間唯一的祖屋還債,翌年,林萬選在窮愁潦倒中抑郁而亡,家中10來擔田被賣,家中從此無一尺之地、半畝之田了,然而舊債仍然沒有還清。
林則徐父親林賓日,因父親長期在外,生活困難,13歲才赴私塾讀書。由于受家境中落的刺激,他熱愛讀書和科舉,不甘因貧廢學。成年后,他與家鄉(xiāng)豪杰來往,出入敦社、誠交社和綿充山堂講學談藝。母親病逝后,他出外當私塾先生。父親死后兩年,即1777年,29歲的他才靠舌耕積蓄建立了小家庭,又汗積兩年,典來一間小屋。為了取得功名富貴,重整家門,他苦志讀書,終夜不睡,因此得了眼病。1778年,即30歲那年,他考取秀才,翌年補為廩生。但一直沒有考取舉人。林賓日從科場上退下后,放棄了科考做官的人生道路,以舌耕為業(yè),慘淡經營貧困的生活。
林賓日當私塾老師的收入微薄,當時僅夠分期頂還父親積欠的高利貸,廩生的津貼,當然不足養(yǎng)活一家,妻子和他先后養(yǎng)育大了10個兒女,即兒子林則徐、林霈霖(長子林鳴鶴出生幾個月后早夭)和八個女兒。妻子陳秩和八個女兒從事女紅,剪軋“象生花”(假花),大的如一棵樹,小的只有一莖葉,都栩栩如生,十分逼真,每年可以換來幾十貫銅錢,補貼家用。林則徐雖然年紀小,卻也懂得謀生的艱難,于是他每天上學時,總要帶上母親姐妹制作的紙花到街上叫賣,賣不完的便放在店鋪里寄售,下學后再去取錢。幾十年后回憶起這段生活,林則徐寫道:“天寒夜深,朔風怒號,母親姐妹圍燈夜坐,直至天色將明?!币患胰税腽嚢牒?,勉強度日。
在那個時代,擺在下層文人面前的出路,無非兩條:讀書,靠科舉擠入官僚隊伍;就業(yè),沉落為靠出賣勞力吃飯的普通百姓。林則徐出生時,37歲的林賓日正對前途感到十分迷茫。不言而喻,林賓日羨慕第一條路。他在科舉路上苦心奮斗,耗盡心血,朝思暮想的是金榜題名,青云直上,取得當官的身份和地位。雖然未達到目的,他仍然未放棄努力,而且把希望灌注在兒子身上。林則徐一來到人間,林賓日、陳秩夫婦已經為他安排和設計了這樣一條生活的道路。
14歲中秀才
林則徐四歲那年(1788年),林賓日參加鄉(xiāng)試又因為眼病無法考完而落第,便在左鄰、連江縣人羅家擔任私塾老師,把小林則徐帶到羅氏私塾,抱在膝上,教他讀書,待林則徐七歲,林賓日便教他開始作文。林則徐跟隨父親,獲得不少教益。林賓日教學方法不同于一般教書先生,教育態(tài)度暨講究又開明,十分耐心,善于啟發(fā)。他不只重追求學問,還注重品格修養(yǎng);不求死背,不求體罰,循循善誘,讓學生循序漸進,因材施教。父親的誘導,自己的發(fā)奮苦讀,林則徐很快地以童年擅長寫文出名。1796年,林賓日在屏山之山麓的文筆書院執(zhí)教,他家就在書院附近。林則徐在次年考中佾生(童生),家里又添一丁——弟弟林霈霖出生了。翌年,林則徐參加郡試,經泉州知府錢學彬(錢贊夫)面試激賞,評為第一名。在這次郡試中,林則徐和一位老童生的成績最優(yōu),難分上下,考官錢學彬只好面試才學,出對說:“童子何知。”林則徐首先應對:“大人利見?!崩贤粫r對不上,后才嘆服說:“老夫耄也。”這樣,林則徐便被選拔為冠軍。
1798年,林則徐參加科試,考中秀才,時年14歲?,F在可以看到的林則徐最早的文章,便是此次應試之做《仁親以為寶》。這是一篇辭藻華麗的八股文,篇中警句有:表里山河,天下有失而復得之國;墓門拱木,自古無死而復生之親。一時傳四方傳頌。后人把此文起中四比收入《制義叢話》,大為推崇。
林則徐中秀才后入鰲峰書院讀書,并與本城朱紫坊名儒、前河南永城知縣鄭大謨長女鄭淑卿訂婚。
20歲考取舉人
林則徐雖然考中秀才,家庭生活依然十分清苦,有時候甚至斷炊挨餓。只有大年三十日夜,一家人才可以吃一頓素炒豆腐,掛在壁上的油燈才用兩根燈芯。為了買書,他常典當衣服。有一段時間,他還到閩縣衙門內兼做知縣房某的抄寫員,以其所得,補貼讀書的費用。當時就有人勸林賓日,讓林則徐改業(yè),具有讀書做官信念的林賓日,笑而不答。林則徐很懂事,看見母親、姐妹們忙于做手工,往往漏盡雞鳴,還沒有入睡,深感不安,請求為父母分憂。和林賓日一班信念的陳秩,當然不會同意,正色說:“男兒應志向遠大,怎能靠瑣瑣小事為孝?讀書求功名,才不負我的苦心?!?/p>
林則徐在鰲峰書院求學七年。當時鰲峰書院是福建最高學府,山長是鄭光策,他是進士出身的大儒。他為人比較正直,憤于吏治腐敗。1784年,乾隆游江南,召閩浙文人會試于杭州敷文書院。玩弄權術、惡名昭著的權臣和珅監(jiān)考,窮極無聊,故意在御座下腳幾坐收試卷,迫交卷考生屈膝下跪,以挫辱讀書人。鄭光策參加了這次會試,不愿在和珅淫威下下跪,側目而視,憤形于色,于是約同鄉(xiāng)幾位考生,以長揖而退,和珅對他的倔強懷恨在心,鄭光策知道官場險惡,返鄉(xiāng)任教。他主持鰲峰書院時,講求經世致用之學,鼓勵學生立定志向,有目的地讀書。所以書院的教課,不僅有制義詩賦,還注意經世致用之學。林則徐在這里,開始鉆研傳統(tǒng)知識,接觸到各種經世致用的典籍,眼界大為開拓,樹立了經世致用的理想。
1804年秋天,20歲的林則徐參加鄉(xiāng)試,中第二十九名舉人。座師是主考官茅元銘、副考官是周系英,房師是長樂知縣王福增,在揭曉舉行鹿鳴宴的那天,他迎娶了鄭淑卿過門,結婚成親。
七年師爺討生活
1805年初,林則徐前往北京參加會試,結果名落孫山,他在前福建學政恩普家暫住,7月辭歸,年底回到福州。由于家境艱難,他不得不為了謀生,外出當私塾先生。
1806年秋天,林則徐應廈門海防同知房永清的聘請,擔任文書。來到閩南重鎮(zhèn)門戶——廈門,在這里,他開始經歷了和他的先輩們全然不同的境遇。
廈門是重要的國內航運和外貿重要港口。商船北至寧波、上海、天津、錦州,南至粵東,對渡臺灣,每年往來幾次。外至東南亞和印度各國,冬去夏來,一年一次。1640年前后,英國商船便來廈門貿易。1796年的廈門,擁有洋行八家,大小商行30多家,洋船、商船千余號。林則徐到達廈門這一年,英國輸華走私鴉片達4300多箱。在廈門,本年英國輸入的鴉片,值白銀幾百萬兩,不少文武官員、文人士兵都有毒癮,開始成為一個嚴重的社會問題。
廈門海防同知是管理??谏特湣⒀蟠鋈胧斩?、臺運米糧、監(jiān)放兵餉、主持地方司法的官吏。林則徐擔任其文書,不可避免地接觸到了鴉片流毒問題,注意到了外國鴉片販子卑鄙行賄走私的種種伎倆。
林則徐在廈門時,因為文牘辦得不錯,受到汀漳龍道百齡的欣賞,視之為奇才,到處為他說好話。1807年,張師誠就任福建巡撫,不久便接近除夕。張師誠從各地僚屬寄來的新年賀稟中,發(fā)現一封寫得十分出色,愛不釋手,即刻派人查找,傳召來見。此人正是青年林則徐。林則徐在二月六日除夕黃昏匆匆趕到巡撫衙門,張師誠連夜面試,親試其才學修養(yǎng),深感滿意。元旦召見,請入幕府。
張師誠的知遇,是林則徐接觸上層精英,改變人生道路的一次重要機遇。他深情地感激張師誠的恩德,說他愛才如命,染人入丹青,扶寒士如濟舟航,引后進如培子弟。認定自己和他是難窮思議的香火深緣。
終于考取進士
林則徐在張師誠幕下,受到學生的待遇,加意栽培。四年里,他經過處理撫署奏稿文牘的歷練,增加了從政的本領,學習并掌握了關于歷史掌故、兵、刑、禮、樂等知識。
林則徐入張師誠幕后,家境日益好轉。他把年薪200多兩白銀(約今24萬元),一舉還清祖父林萬選向劉則方借的高利貸,又從謝家湊去10千文,買斷父親典來的三間小屋。他父親林賓日又因張師誠的推薦,帶著弟弟林霈霖赴將樂縣正學書院任教,每年有薪水200兩。家產稍豐后,林賓日添置了一些土地、住宅等不動產。他先抽出一部分給八個女兒,以補償往年因家境清貧而缺乏陪送的嫁妝。然后給林則徐、林霈霖分家析產,立下《析產鬮書》。林則徐分得文藻山寓宅等不動產。
張師誠愛惜林則徐的才華,鼓勵他求取功名。1808年11月,林則徐第二次赴京錦參加會試。1809年1月抵達北京,4月會試,他的試卷雖經房師陳希祖的推薦,但依然沒有被錄取。他隨后于5月26日出都,7月回到福州,再次進入張師誠幕府。
1809年8月,阿林保離閩上京,張師誠署理閩浙總督。林則徐輔佐張盡心盡力,張師誠贊賞他辦事干練明快,是一個不可多得的人才,便慫恿、鼓勵他第三次參加會試。1810年11月,張師誠赴京覲見皇帝,特地為他備好盤纏,帶他一同北上。
1811年春,林則徐參加第三次會試,榜列第74名,復試第一等,殿試二甲第四名,朝考第五名,賜進士出身。座師是文華殿大學士董誥、戶部尚書曹振鏞、閣學文斡、兵部右侍郎胡長齡,本房師是翰林院編修沈鼎甫,朝考讀卷老師是宋镕。
從此林則徐正式進入仕途,開始了其經世致用、濟世安民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