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重華 沈丕安
【摘 要】 文章從類風濕關節(jié)炎辨治要點、衛(wèi)氣留滯致痹、不同類型的診治特點、用藥原則、常見兼證的治療、微觀辨證用藥等方面對沈丕安教授診治類風濕關節(jié)炎的經驗做了總結介紹。
【關鍵詞】 關節(jié)炎,類風濕;中醫(yī)藥治療;沈丕安;經驗
沈丕安教授是上海市名老中醫(yī),從醫(yī)50余年,對風濕病診治有著豐富的經驗。類風濕關節(jié)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作為常見的風濕病,沈丕安教授對其診治有其獨到的見解和方法,臨床療效頗佳。筆者有幸成為沈丕安名老中醫(yī)學術經驗傳承人之一。茲將臨床隨師診治RA之經驗加以歸納整理,介紹于下。
1 RA的辨治要點
沈丕安教授認為,《素問·痹論》篇中提出RA的病因病機由風寒濕三氣所致是正確的,但并不局限于三氣,熱邪也是很重要的致痹因素。瘀血和痰飲是病理性的,加重了病情。風寒濕熱為外邪,痰瘀為內邪,六邪均可化為毒邪,成為七邪。七邪為外邪實邪,而其本為虛證,腎陰不足,久則真陰衰弱,精血虧損,筋骨損傷。因此,RA的病機為“風寒濕熱痰瘀毒+腎虛”,即“7+1”發(fā)病機制[1-2]。
沈丕安教授根據RA“7+1”發(fā)病機制,提出治療RA應以祛邪為主,包括祛風化濕、清熱解毒、溫寒化飲、化瘀通絡,并結合養(yǎng)陰益腎。由此擬定了治療該病的有效方劑—羌活地黃湯[3-5]。藥物組成:羌活、生地黃、黃芩、苦參、金雀根、制川烏、白附子、姜黃、白芥子。方中羌活解表寒,祛風濕,利關節(jié),生地黃補腎滋陰、清熱生津;黃芩清熱燥濕。解毒,苦參清熱燥濕,金雀根補氣活血止痛,制川烏祛風除濕、溫經止痛,白附子燥濕化痰、祛風止痙、解毒散結止痛,姜黃破血行氣,通經止痛,白芥子溫肺豁痰利氣、散結通絡止痛。諸藥合用,補虛瀉實,標本兼顧,共奏養(yǎng)陰祛邪、化瘀解毒之效。
2 衛(wèi)氣留滯而致痹的觀點[6-7]
沈丕安教授認為,RA的發(fā)病為衛(wèi)氣留滯、衛(wèi)氣內伐所致?!秲冉洝诽岢鲲L濕痹病的發(fā)生,并非衛(wèi)氣虛弱,而是衛(wèi)氣稽留,衛(wèi)氣實滯,脈道不通,從而發(fā)病致痹。《靈樞·口問》曰:“脈道不通,陰陽相逆,衛(wèi)氣稽留,經脈空虛,血氣不次,乃失其常?!薄秲冉洝飞杏小靶l(wèi)氣內伐”的觀點(《靈樞·營衛(wèi)生會》)衛(wèi)氣內伐的意思就是衛(wèi)氣能在體內戕伐自身而致病。至今,這種觀點對于風濕病的治療仍有指導意義。
沈丕安教授認為,RA的辨證主要是實證,而不是虛證,治療不是增強衛(wèi)氣功能,不宜使用玉屏風散、補中益氣湯等增強衛(wèi)氣的方劑來防治。臨床觀察長期服用人參或重用黃芪都能促使RA腫痛病情加重,后又觀察到黃芪能促使抗CCP抗體滴度上升。這也證實了《臨證指南醫(yī)案·痹》提出的“人參及溫補之藥者”“恐有留邪之患”的觀點。因此,對RA的治療,沈丕安教授很少使用人參、黃芪等補氣益氣類藥物。
沈丕安教授根據RA“衛(wèi)氣留滯、衛(wèi)氣內伐”的致病理論,以及“7+1”的發(fā)病機制,提出治療該病應以祛除外邪、疏通經脈為主,包括祛風化濕、清熱解毒、溫寒化飲、化瘀通絡,并結合養(yǎng)陰益腎。經過多年臨床實踐,篩選出治療RA的有效中藥,如祛風者,首選羌活;祛寒者,選用制川烏、片姜黃、桂枝;祛濕毒者,用苦參;清熱者,選忍冬藤、黃芩、黃連、生石膏;祛痰者,首選葶藶子、白芥子;化瘀者,用莪術、牡丹皮、赤芍;補腎者,用生地黃、熟地黃、鹿角片等。
3 不同類型的診治特點
由于RA病程遷延,病勢纏綿,臨床表現復雜多變,沈丕安教授對不同類型的RA均有較深的臨床體會,臨床診治有鮮明的特點。按病程分,早中期以關節(jié)腫脹疼痛為主,常伴發(fā)熱,無關節(jié)畸形,很少累及內臟損害,治療以羌活地黃湯為基礎祛邪為主;晚期以關節(jié)腫脹為主,疼痛較輕,少見發(fā)熱,常見關節(jié)畸形,可累及內臟(肺、心、腎),中醫(yī)證候常有腎虛表現,治療以羌活地黃湯為基礎兼顧補腎壯骨。按病情屬性分,急性期以四肢關節(jié)腫痛為主,少有虛損證候,如乏力、消瘦、關節(jié)筋骨破壞等,臨床表現與奇經八脈更為密切,治療上不需要考慮內臟之虛損,將七邪消除后,疾病逐漸控制而緩解;慢性期關節(jié)腫痛反復發(fā)作,關節(jié)畸形,肌肉萎縮,久病成虛,累及陰陽氣血,臟腑虛損,以腎虛骨損為重。治療以補腎壯骨為主,同時兼顧溫陽祛寒與養(yǎng)陰清熱,常用補腎壯骨藥有生地黃、熟地黃、川續(xù)斷、杜仲、骨碎補、接骨木、淫羊藿、肉蓯蓉、炙龜甲、鹿角片等。按年齡分,幼兒RA發(fā)病時間短,關節(jié)腫痛反復發(fā)作,常伴發(fā)熱,實驗室檢查如RF、抗CCP抗體均陰性,治療上既要溫陽祛寒,又要養(yǎng)陰清熱;因常伴發(fā)熱,需加用清熱解毒瀉火之品,如金銀花、生石膏、青蒿、黃芩等,并加用雞內金、香櫞皮、藿香、白豆蔻等消食和胃之品;老年RA關節(jié)腫痛反復發(fā)作,關節(jié)畸形,肌肉萎縮,以腎虛骨損為重,虛瘀為主,治療上既要溫陽祛寒,又要養(yǎng)陰清熱,陰陽寒熱,內外虛實同治。
4 RA用藥原則
沈丕安教授認為,RA具有免疫紊亂、變態(tài)反應、炎性腫痛及血管炎性病變的特點,因此臨床所用中藥需同時具備免疫調節(jié)、抗變態(tài)反應、抗炎解痛及抗血管炎的作用。根據這一思路,結合多年臨床經驗,沈丕安教授篩選出一系列有效中藥,如具備免疫調節(jié)作用的中藥有金雀根、虎杖根、五加皮、徐長卿、苦參等;抗變態(tài)反應的中藥有忍冬藤、黃芩、黃連、制烏頭、白附子、細辛、當歸、姜黃等;抗炎解痛的中藥有羌活、制川烏、白附子、姜黃等;抗血管炎的中藥有生地黃、郁金、牡丹皮、莪術、川芎等。此外,沈丕安教授還精選出具有抑制血管通透性的中草藥,如葶藶子、白芥子、桂枝、桑白皮等。
羌活地黃湯就是根據RA“風寒濕熱痰瘀毒+腎虛”,即“7+1”發(fā)病機制,結合上述用藥思路,參考治療外感風寒濕邪之九味羌活湯,治療歷節(jié)病的烏頭湯,以及治療狐惑病的苦參湯等,創(chuàng)制而成新的方劑。由于生地黃滑腸易瀉,部分患者應減少用量,或加用生、熟地黃等量同用,或加用炮姜炭、芡實;對于膝關節(jié)滑囊積液較多的患者,加用葶藶子、桂枝、莪術;由于羌活地黃湯太苦,長期服用容易損傷脾胃,因此常加用中成藥藿香正氣膠囊、左金丸等,或者在湯劑中加入陳皮、佛手、白豆蔻、甘草、大棗等,保護脾胃,改善口味,以使患者能夠堅持長期服用中藥。
5 RA常見兼證的治療
RA常并發(fā)多種癥狀,消除兼證,患者治愈疾病的信心也就增強了,因此對兼證的治療亦顯得頗為重要。對于RA臨床兼證的治療,沈丕安教授也有獨到的經驗。發(fā)熱者,加用水牛角30 g、金銀花30 g、青蒿30 g;咳嗽咯痰者,加用炙麻黃12 g、苦杏仁12 g、紫菀30 g、浙貝母12 g;胃脘疼痛者,加用黃連9 g、吳茱萸3 g、陳皮6 g、佛手6 g、白豆蔻3 g;納差者,加用雞內金9 g、麥芽12 g;寐差者,加用夜交藤30 g、石菖蒲12 g、酸棗仁30 g;口腔潰瘍者,加用土茯苓30 g、黃連9 g、蒲黃12 g;
頭暈者,加用天麻9 g、鉤藤12 g、葛根30 g;頭痛者,加用白蒺藜30 g、蔓荊子12 g;咽痛者,加用玄參12 g、射干9 g;眼蒙者,加用青葙子30 g、密蒙花12 g、秦皮30 g;腰痛者,加用杜仲12 g、川續(xù)斷12 g;上肢酸痛者,加用桂枝9 g、桑枝30 g;下肢酸痛者,加用獨活12 g、川牛膝30 g;脅肋疼痛者,加用郁金12 g、柴胡12 g;口干者,加用生地黃30 g、烏梅12 g、蘆根30 g;大便干者,加用生大黃9 g、虎杖30 g;腹瀉者,加用石榴皮12 g、芡實12 g;胸悶心慌者,加用鬼箭羽30 g、石菖蒲12 g;脫發(fā)者,加用制首烏30 g、墨旱蓮30 g;皮疹瘙癢者,加用白鮮皮30 g、地膚子30 g、苦參30 g。
6 微觀辨證用藥
沈丕安教授根據多年的臨床經驗,總結出不少微觀辨“癥”的用藥經驗,療效顯著。肺間質改變者,加用莪術30 g、牡丹皮12 g、赤芍30 g;心包積液、胸水者,加用葶藶子30 g、白芥子12 g、桑白皮30 g;腹水、下肢浮腫者,加用玉米須30 g、冬瓜皮30 g、車前草30 g;轉氨酶升高者,加用垂盆草30 g、雞骨草30 g、連翹30 g;骨髓抑制(白細胞、血小板減少)者,加用熟地黃15 g、鹿角片9 g、山茱萸30 g;尿蛋白升高者,加用山豆根18 g、接骨木30 g、金雀根30 g、制南星30 g、制半夏12 g。
7 小 結
RA作為一種慢性反復發(fā)作的疾病,中醫(yī)藥治療既可控制病情,又能緩解癥狀,并對兼證的治療具有顯著效果。此外,中藥復方的多靶點作用,對于RA多系統(tǒng)受損的治療,具有可行性和可預見性。
中藥是慢性的,用慢性藥治療慢性病,是相應的。中藥治療需要有一個過程,約2~3個月才能開始起效,6個月以后才能明顯有效。如果同時服用西藥,待中藥取得明顯療效后,再將西藥逐漸減量,直至停用,以后單用中藥治療。這個過程大約2~3年,甚至更長,在漫長的治療過程中,病情還會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容易出現反復。一種慢性終身性疾病,要觀察的是遠期療效,3年、5年或更長遠時間的療效會更顯著。
中醫(yī)藥有許多具有免疫抑制作用的藥物,雖然比較弱,不及免疫抑制劑,但不良反應少,適合長期使用,日積月累,就能逐漸地取得療效。此外,中醫(yī)除了尋找消炎鎮(zhèn)痛藥以外,尋找抑制抗體,消除腫脹積液的藥物,可能更為重要。
8 參考文獻
[1] 沈丕安,陳朝蔚,蘇曉,等.“7+1”從論治類風濕關節(jié)炎[J].上海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10,24(2):1-3.
[2] 沈丕安.風濕病中醫(yī)論治概說[J].風濕病與關節(jié)炎,2012,1(1):4-7.
[3] 謝芳,陸慶榮,蔡金偉,等.羌活地黃湯對大鼠佐劑性關節(jié)炎軟骨金屬蛋白酶-1、13及基質金屬蛋白酶抑制劑-1的影響[J].現代生物醫(yī)學進展,2009,9(16):3078-3080.
[4] 陳朝蔚,孫劍,李玉梅,等.沈氏羌活地黃湯治療類風濕關節(jié)炎隨機對照臨床試驗[J].中西醫(yī)結合學報,2010,8(1):35-39.
[5] 陳朝蔚,孫劍,李玉梅,等.羌活地黃湯含藥血清對兔關節(jié)軟骨細胞增殖及RANKL mRNA的影響[J].現代生物醫(yī)學進展,2010,9(24):4660-4662.
[6] 沈丕安,陳永強,陳朝蔚,等.沈丕安教授羌活地黃湯治療類風濕關節(jié)炎[J].風濕病與關節(jié)炎,2012,1(5):56-59.
[7] 沈丕安.中醫(yī)衛(wèi)氣理論與免疫性風濕病[J].風濕病與關節(jié)炎,2013,2(3):4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