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素平
【摘要】閱卷老師首先是一個讀者,只有讓人耳目一新、眼前一亮的作文,才能讓其興奮、獲得肯定。如何引導高三學生主動求新,有意識打破程式化寫作模式,是每個高三語文教師都面臨的難題。高三學生課程緊、負擔重,高三語文教師只有立足課堂,圍繞提升學生獨辟蹊徑立意、新穎獨特布局、清新流暢敘事的能力, 有針對性地進行強化訓練,才能在教學實踐中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關鍵詞】創(chuàng)新;立意;結構;表述;新穎
【中圖分類號】G633.34 【文獻標識碼】A
高三學生專門用于寫作訓練的時間有限,作文問題也較多,文章立意千人一面、結構平鋪直敘、語言平淡乏味。高三語文教師只有依托課堂主陣地,圍繞讓學生寫出“立意新穎、結構新奇、語言清新”作文的目標,有針對性地開展強化訓練,才能達到出奇制勝的效果。
一、強化創(chuàng)新思維訓練,力促作文立意“獨樹一幟”
創(chuàng)新思維是指以新穎獨創(chuàng)的方法解決問題的思維過程,創(chuàng)新思維的本質在于將創(chuàng)新意識的感性愿望提升到理性的探索上。許多研究證實,“心理自由”和“心理安全”是創(chuàng)新能力形成的兩個重要條件。學生習作作為一種積極能動的創(chuàng)造性活動,需要教師創(chuàng)設鼓勵創(chuàng)新的教學氛圍,使學生對作文產(chǎn)生興趣,促進創(chuàng)新思維發(fā)展。
第一,要營造寬松的教學氛圍,樹立鼓勵創(chuàng)新的寫作導向。
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牢固樹立學生是課堂主體的思想,與學生建立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鼓勵學生大膽地把對生活獨特的觀察,創(chuàng)造性地表達出來,從心底拒絕神情嚴肅、心胸狹隘、苛刻責備、諷刺挖苦的不良行為,對學生每一次略有創(chuàng)新的發(fā)言,每一個與眾不同的觀點和見解,不失時機地給予贊許、鼓勵和欣賞,即使學生的觀點是錯誤的,見解是膚淺的,也不能粗暴否定,而是在指出錯誤的同時,肯定他的探索精神,并鼓勵他們進一步探索、追尋真理,讓學生體會到創(chuàng)新的快樂,從而愿意創(chuàng)新、渴望創(chuàng)新。
第二,突出發(fā)散思維訓練,提升學生創(chuàng)新立意的本領。
教學中,教師要做循循善誘的“主持人”,在指導學生立意時,不宜提過高、過死的要求,引導學生對同一題材從不同的角度,積極發(fā)表真實、新鮮健康的見解。例如,教師可以給出一幅大樹根須的圖片,引導學生觀察供養(yǎng)大樹的根須來提煉出默默奉獻的精神;從根須的盤根錯節(jié)入手,提煉出團結精神;從鉆土破石的根須入手,提煉“鉆勁”、“擠勁”和“拼勁”;從依賴大地的根須入手,提煉感激人民、報效祖國的情懷;從護衛(wèi)土地的根須入手,提煉謳歌愛國主義者的動人業(yè)績和高尚情懷。
第三,引導學生正確取舍觀點,把握創(chuàng)新習作的正確方向。
教師首先要保護學生說真話的積極性,其次是巧妙地引導學生運用集中思維,從發(fā)散的角度中,經(jīng)過比較、權衡,最后抉擇出一個新穎、深刻、熟悉的最佳角度。發(fā)散思維能想出盡可能多的立論角度,但在眾多的角度中該選哪個角度最佳,要靠集中思維。這兩種思維互相制約、又相互依存,要搞好多角度思維訓練,還要靠這兩種思維的辯證統(tǒng)一。學生從眾多角度中選準一個角度,是擴散思維轉到集中思維的過程,但這個過程還未終止,如發(fā)現(xiàn)材料不足,還要在集中思維所確定了的角度范圍內(nèi)再進行擴散思維,展開廣泛的聯(lián)想回憶,尋找盡可能多的素材。接著,教師還要引導對這些素材進行再集中,這樣從分散到集中再分散的循環(huán)往復,才可能選擇出典型的、有說服力的根據(jù)來,從而進入構思,布局謀篇的階段,最終收到滿意的效果。
二、強化謀篇布局訓練,力促作文結構“新穎獨特”
將文章中心論點分解為幾個表現(xiàn)命題,是架構文章的基礎,高三語文教師要重點訓練學生并列、遞進、辯證、比喻四種分解方式。
第一,并列分解,從不同的側面橫向展開中心論點。以議論文為例,通常分為提出問題、分解問題和解決問題三部分。首先,是從內(nèi)涵和外延兩個角度并列分解“是什么”;其次,從因與果兩方面并列分解“為什么”;最后,從解決問題的途徑出發(fā)并列分解“怎么樣”,學生不一定要將這三方面問題都闡釋清楚,可以擇取其中之一,著重展開。
第二,遞進分解,按照由淺入深的順序,或者分析、解決問題的順序,逐步地完成對中心論點的論述,可以是由表及里、逐層剖析;或是步步推進、解決問題;也可以是以時間為序、縱深推移。例如《在榮譽面前》一文中,可將“榮譽”放在時間的鏈條上,著眼過去、現(xiàn)在、未來三個視角安排分論點。
第三,辯證分解,就是用一分為二的觀點來看待事物,既看到事物的正面,也要透過事物的表象,看到事物本身所存在的缺點,防止“一葉障目”或“過猶不及”。可以是分論點的對比展開,如05年北京高考作文《說“安”》,可以分論為我們喜歡安,渴望安;但我們又要提防安,不能因為暫時安逸而蒙蔽了雙眼;人生、國家都要將“安”字慎選。也可以從內(nèi)部辯證分析,如只有經(jīng)歷過“不安”的痛,才能真正體會“安”的樂;只有勇于主動打破眼前的“寧靜”,主動進取,才能得到未來更長久的“安寧”; “安”與“不安”只是事物相對的兩面,沒有絕對的界限。
第四,比喻分解,通過化抽象為形象的分解方式,論點不直接表明,而是用喻體表明觀點,使文章顯得含蓄又有底蘊。如話題“讀”可以分解為:讀,一把鑰匙,一把可以打開心靈的鑰匙;讀,一把鑰匙,一把可以理解別人的鑰匙;讀,一把鑰匙,一把能打開心靈黑暗世界的神奇的鑰匙;讀,一把鑰匙,一把探知未知世界的鑰匙。
三、強化語言表達訓練,力促作文表述“自然清新”
言之無文,行而不遠。缺少過硬的語言表達能力,寫作只能是無源之水。高三作文教學要將語言表達訓練,貫穿于教學始終。
第一,強化演講與口才訓練。鼓勵學生利用問題探究、群體辯論、活動演講、課間談說、師生對話、雙親交流、與外人接觸的機會,磨練言之有物、物之有情、情之有理的個人口才。在課前開展“演講”活動,將演講活動作為一次口頭作文訓練的有效途徑。
第二,強化學生仿寫訓練。指導考生精選出若干篇高考滿分作文,尤其是語言清新自然的,然后進行仿寫,實踐證明這一訓練在高考評卷時所獲得回報常常是出人意料的。
第三,指導學生加強寫作素材積累。南宋詩人陸游曾說“汝果欲學詩,功夫在詩外”,說明了素材積累對提高學生的作文水平的重要性。高三學生時間緊,任務重,收集到的資料有限。教師要充分利用好課堂主陣地,檢查督促學生進行寫作語言積累訓練。
(編輯:陳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