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培
前幾日,在國內的朋友向我訴苦:她考入了離家較遠的重點高中,為了方便上下學,父母想在高中學校附近購房,然而面對高昂的房價卻只能仰天長嘆,現(xiàn)在她只有每天乘坐擁擠的公交車,在家與學校之間辛苦奔波。
這些年來,國內的房價迅猛上漲,“買房難”的相關報道還登上過新加坡各大報紙的版面。作為彈丸小國,新加坡的居住條件也不好。大部分新加坡中學生也是每天乘坐擁擠的公交車或地鐵上下學,新加坡的中小學普遍要求學生在早上7點半之前到校,離學校遠的同學往往要提前一兩個小時就從家里出發(fā)。
對于在新加坡留學的獎學金生來說,住宿條件則要好得多。新加坡政府每年都會從中國、越南、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等地的中學和大學招收成績優(yōu)異的學生,為他們免費提供舒適的學生宿舍和優(yōu)厚的獎學金。粗略估計,目前有將近2000個中國留學生在新加坡各中學和大學享受著此等優(yōu)厚待遇。不僅如此,政府還為每個在新加坡就讀高中的外籍獎學金生提供免費的一日三餐和醫(yī)療保險。新加坡大多數(shù)的學生宿舍都是專為外籍留學生開放的,琴房、運動房、餐廳、運動場和自習室是每個學生宿舍必備的硬件。各個宿舍都會定期舉辦一些活動,如晚宴、電影觀賞會和新年聯(lián)歡會等來豐富留學生的學習生活。為了照顧那些思鄉(xiāng)情切的獎學金學生,不少學生宿舍還開設了心理咨詢社,方便留學生和心理輔導員傾訴談心。
不是所有留學生都有這樣好的住宿條件,絕大多數(shù)自費留學生只能居住在組屋區(qū)里,為每天的柴米油鹽精打細算。新加坡居民的住宅環(huán)境大致分為三種:富裕家庭青睞優(yōu)雅的別墅,小康家庭躋身在公寓里,工薪一族和外籍人士多數(shù)都居住在價格低廉的組屋里。
為什么外籍人士大多會居住在組屋里呢?新加坡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來限制外籍人士的購房。比如,如果沒有成為新加坡的永久居民,不可以購買單戶型房產(chǎn)。就在去年,政府再次調高了外籍人士在新加坡購房時繳納稅款的比例(目前已達房價的15%)。如果購買一套標價為60萬新幣(約300萬人民幣)的二手組屋,外籍公民不僅需按原價付款,還要支付一大筆稅款、手續(xù)費及其他額外費用;相反,新加坡公民享受政府提供的補貼(最高約為4萬新幣),花56萬新幣就能買到該房產(chǎn)。
新加坡的組屋群與國內的老式小區(qū)頗為相似。標準的組屋樓大約15層上下,每層樓都有十幾個獨立單元,多數(shù)單元都是三室一廳或四室一廳的結構,適合年輕父母帶著孩子居住。一個組屋區(qū)往往有六七幢組屋,配備民眾健身的空地和供孩童玩耍的小操場。組屋區(qū)在新加坡的總體建筑面積并不大,但是組屋的居民人數(shù)卻達到了新加坡總人口的80%。因此,組屋也成了新加坡人的標志性住宅。
許多來新加坡求學、打工的華人大多租住在組屋里。在新加坡租組屋的一間房間,市場價大約每月600~1000新幣。在新加坡的自費留學生大多都依靠家里的積蓄,昂貴的學費已經(jīng)是不小的負擔,加之新加坡的物價高于國內,所以在住房開銷上總是能省就省。留學生經(jīng)常會在網(wǎng)站上登帖子,尋找合租伙伴來租下一整套組屋。很多來新加坡留學的學生,就是因為合租在同一套房間中漸漸熟絡起來的。
在新加坡,華人的比例占總人口的70%,馬來人的比例約為20%,剩下的10%由印度人和歐裔人口組成。為了保證各個種族間能和諧相處,新加坡政府制定政策,要求每幢組屋里的華人、馬來人和印度人必須達到一定比例。不過,就算有這樣的政策,人口混雜的組屋里,還是不能完全杜絕種族之間的摩擦。兩年前,新加坡發(fā)生了著名的“咖喱事件”。從國內移居來新加坡的華人家庭無法忍受印度族鄰居在家里煮咖喱散發(fā)的味道,于是發(fā)生爭執(zhí),雙方都不肯退讓,沖突漸漸升級,最后只能請來社區(qū)管理員來協(xié)調。這件事被披露后,成了在組屋區(qū)內發(fā)生的種族摩擦事件的一個典型。最終,“咖喱事件”以雙方的讓步妥協(xié)結束,印度族家庭同意只會在華人鄰居不在家的時候烹煮咖喱,而華人家庭要理解適應鄰居的飲食文化。
雖然偶有摩擦,但是大多數(shù)組屋區(qū)的居民還是能和睦相處的。組屋區(qū)融合了來自華族、馬來族和印度族的居民,從狹長的組屋走廊一路看來,可以看到不同家庭的不同文化信仰和習慣:印度族居民往往會把信奉的神象擺在門口,地毯上畫著一些不知名的圖案;愛好干凈的馬來西亞人喜歡把鞋脫在大門外,馬來族少女把全身包裹得嚴嚴實實,只露出一雙美麗的大眼睛;華人則喜歡在屋外的走廊上晾曬小件的衣物或是擺上很多盆栽花草,有的家庭門外還掛了火紅的紙燈籠和象征吉利的紅綢繩。不同的民族有著不同的特征,聚合在一起能襯托出鄰里間和諧的文化生活,組屋漸漸成為一個能折射出多樣文化的象征。
安家在組屋區(qū)里的居民其實很幸福,只需要下樓走上幾分鐘,就可以買到日常所需的物品。新加坡政府為每個組屋區(qū)配備了完善的生活服務社區(qū),從體育娛樂設施、電梯設備、自動售貨機,到大排檔、小超市、水果攤,組屋的服務一應俱全。大部分組屋區(qū)都分布在新加坡的主要地鐵站附近,為居民的出行提供方便。農(nóng)貿(mào)市場也只有在組屋區(qū)附近才能找到。相比之下,別墅豪宅基本位于遠離地鐵站的地方,很少能看到市場或超市的影子。
由于天氣炎熱,大部分新加坡人都沒有在家做飯的習慣,因此,坐落于組屋區(qū)的食品大排檔在正午和傍晚就會變得人聲鼎沸,熱鬧非凡。有些店家甚至會燈火通明地營業(yè)到晚上11點。經(jīng)營這些餐飲店的,有不少是來自中國廣東福建兩省的同胞。走在組屋的飲食區(qū)里,常常能聽到華語的吆喝聲——肉臊面、潮州小菜、海南雞飯、老北京炸醬面等中華文化氣息濃郁的食品應有盡有。當然,每個大排檔里總也少不了專門經(jīng)營印度和馬來食品的攤位,規(guī)模大一些的還能吃到韓國泡菜和日本拉面等食物。亞洲各國的文化,以飲食的方式漸漸融入新加坡組屋區(qū)的日常生活。
來到新加坡組屋區(qū),自然不能錯過它獨有的亮麗風景——站在組屋樓下仰望,很多扇窗戶的外面都隨風飄揚著一面面“彩旗”——居民們洗得干凈噴香的衣服。新加坡政府允許居民在窗外晾掛衣物,并不認為這種做法會影響市容。相反,新加坡人認為這種設計非常人性化,還可以節(jié)省出很多空間。在新加坡各式各樣的組屋房型中,很少能看到陽臺的存在。幾乎每個戶型的窗外都有設計好的衣竿衣架,方便人們晾曬衣服。新加坡陽光充足,晾在窗外的衣服很快就能干。即使下起了雨,也設有頂棚保護衣服不受雨淋。
近年來,新加坡和中國的合作全面展開,并在沿海城市天津規(guī)劃建造了中新生態(tài)城,將新加坡的生活方式帶進了中國。此事吸引了不少海內外華人的目光,新加坡各大媒體也持續(xù)關注報道,不過中新兩國在國情上差異甚大,參照新加坡組屋所建造起來的生態(tài)城是否真的能讓老百姓稱心滿意,這還是未知數(shù),有待時間去檢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