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而亮
每一個干部職工在正常的職業(yè)生涯中都會面臨退休這個“坎”。退休以后干些什么,成為大家在臨近“到點”時揮之不去的糾結。尤其現在生活好了,花甲之歲還正值壯年,身體倍棒,精力旺盛,此時賦閑在家,門前冷落寂廖難熬。從本人來講,浪費了光陰;于社會來說,閑置了財富。
于是,許多人選擇在力所能及情況下的“再就業(yè)”,以發(fā)揮余熱。而有一部分人由于他們在職時權高位重、人脈深厚、資源豐富,又具有長年積累的專業(yè)知識,紛紛被知名企業(yè)、高校、科研院所等高端單位爭聘而去,到那里不是打工,而是聘任實職。對這部分人來講,就不是“再就業(yè)”,而是工作和崗位的“轉身”。
近10年來,就陸續(xù)有一批部長級的高官實現著這樣的“華麗轉身”。
2002年,人民日報社兩位正部級主官邵華澤、范敬宜退休,相繼被北京大學和清華大學聘請為新聞傳播學院院長,由此開創(chuàng)了“從部長到院長”的“轉身”先河;隨后,著名外交官吳建民在退休年齡到來之際,被任命為外交學院院長;在這之后,許多部委、大報的官員退休后,便紛紛被各類高校搶聘。搶不到部長的,曾在重要部委和崗位任職的司局級官員,也成為一些院?!矮C聘”的對象。
面對這樣的“潮流”,一時間在公眾中產生強烈的反響。叫好者認為是“資源優(yōu)化”,財富挖掘,用其所長;批評者認為是高?!鞍吖佟?、“媚權力”,是大學品格操守的“墮落”。
從世界各國來看,大學、民間機構將退休高官聘請為教授、顧問并非中國之獨創(chuàng),關鍵是聘用之動機。如果確實是看中官員原來任職機構的專業(yè)成分,利用其多年積累的經驗知識,填補高校無法得到的實戰(zhàn)案例,能給學生汲取課堂之外才能得到的營養(yǎng)成分,那當然是無可厚非;要是看中的是官員權力“余威”、廣泛社會資源,或者僅僅為了增添學院的臉面光鮮,擴大專業(yè)學科的影響力,這樣的目的則值得商榷了。
從實際來觀察,應該說這兩種情況皆有。盡管社會褒貶不一,我們認為這已經成為一種現象,值得大家來關注。為此,我們派出記者走近幾位實現了“從部長到院長”職務“轉身”的部長們。他們有個共同的特點,原來所在的崗位專業(yè)性很強,不僅是高官,也是這個行業(yè)的專家、權威。退休后被聘任的基本是與他們專業(yè)相關的新職務。之所以選取他們作為采寫對象,不是為了贊美,也沒有貶損的意思。希望講述的,只是他們人生中一段特殊的經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