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振國
【摘要】小學語文教學中“導”的藝術包括:引設式利“導”;迂回式誘“導”;啟迪式暗“導”點撥式指“導”。
【關鍵詞】小學語文;教學;“導”;藝術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教師之為教,不在全盤授予,而在相機誘導?!苯處煹慕虒W藝術,在很大程度上說是一種“導”的藝術。下面筆者列舉幾種“導”常用的方式。
一、引設式利“導”
教學中讓學生自讀自悟固然重要,但學校中教學時間有限,且學生基礎和能力各不相同,一味地讓學生自讀,不可能讓多數(shù)學生馬上有所感悟。因此,教師應用引設式利“導”為學生的“自讀自悟”指明方向,讓學生讀有目的,思有方向,不至于走許多彎路。當學生的回答不完整或有錯時,教師要運用各種方法引導學生重新思維,重新認識。
在教學《富饒的西沙群島》這一課時,教師請同學們讀課題后,找一找課題中哪一個是重點詞?同學們都找了“富饒”這個詞,在同學們讀全文之前,教師又請大家?guī)е案火垺弊宰x這個詞讀課文,看看有什么收獲?這時,教師引設式的利“導”,給學生們的自讀自悟指明了方向,學生讀完后,收獲不少:有的明白了“富饒”一詞的意思;有的找出了表現(xiàn)西沙群島“富饒”的詞、句;還有的能體會出這篇課文是圍繞西沙群島物產豐富來寫的,所以題目是《富饒的西沙群島》……這樣的“導”,學生自讀自悟的方向明確,使學生的思維直奔主題,課堂效率高。
二、迂回式誘“導”
當學生的思維受到外界因素的影響時,會產生兩種情況:其一形成思維定勢;其二廣開思路。是讓學生的思維形成定勢,還是讓學生的思維廣開思路,其關鍵在于教師的“導”:當學生的思維停留在一個狹窄的空間時,教師以“還有不同的理解嗎?”“誰的意見和他的意見不同?”“還可以怎么想?”等等言語來引導、激發(fā)學生拓開思路、多角度想問題。如在《翠鳥》的教學中,學生體會“翠鳥鳴聲清脆,愛貼著水面疾飛,一眨眼,又輕輕地停在葦桿上了?!币痪鋾r,一開始學生只體會到翠鳥飛得快這一點,就別無他解了,教師此時引導學生“再讀讀此句,還有不同的體會嗎?”一句及簡單的“導”,使學生的思路大大拓開,紛紛體會到“翠鳥鳴叫的聲音很好聽”、“翠鳥的動作不僅快,而且很輕”、“翠鳥唱歌一定很好聽”、“翠鳥的動作輕是怕把小魚嚇跑了”、“翠鳥飛的速度十分快,我們眨眼得要一秒鐘,眼還沒眨完,它就飛到葦桿上了,還不到一秒鐘”。學生的思維在教師的引導中逐漸開闊起來。
三、解惑式疏“導”
學習的過程是一個思維不斷趨向成熟的過程。語文教學就是要發(fā)展學生的語言能力,體驗情感與價值觀,使學生的思維不斷趨向成熟,而教師則是將學生的思維由表象思維引向深入的引路人,使學生的情感與作者的情感產生共鳴、體會語言文字的美,而不僅僅是停留在理解幾個詞的意思,一句話的意思上。當學生的思維停留在這種表象思維上時,教師應利用解惑式的疏“導”把學生的思維引向深入,以使學生的思維逐步走向成熟。
如老舍先生《養(yǎng)花》一文,主要寫的是養(yǎng)花的過程和養(yǎng)花的樂趣,而在課文的倒數(shù)第二段,卻寫了在下雨時,鄰家的墻倒了,砸死一百多棵菊秧,全家人幾天沒有笑容的事。很多學生對作者這樣的寫法很不理解。于是教師引導學生思考,作者這樣寫是符合生活中的實際情況的,不管是喜還是憂,是笑還是淚,作者都看作是養(yǎng)花樂趣不可少的部分。這樣寫時,同時反襯出作者對花的喜愛。至此,學生理解了這一教學難點。
四、啟迪式暗“導”
愛因斯坦曾說過:“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著世界的一切,推動著進步,并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嚴格地說,想象力是科學研究的實在因素?!毕胂竽芰κ莿?chuàng)新能力的潛在空間,也是理解感悟的有效途徑。因此,在教學閱讀中,教師要運用啟迪式的暗“導”使學生展開豐富的想象。
《坐井觀天》一課的教學中,學生在理解了課文的內容后,教師問了這么一句:“青蛙跳出井口了嗎?又會發(fā)生什么事呢?”學生頓時沸騰起來,想象出了許多不同的,甚至離奇的小故事。這種啟迪式的暗“導”如同一石激起千層浪,將學生想象思維的閘門一下打開。可見教師“導”的妙處所在。
五、點撥式指“導”
發(fā)現(xiàn)、探究的學習方法,使學生對學習更有興趣,學得更牢,是一種最有效的學習方式,如何使學生學會發(fā)現(xiàn)問題并探究問題呢?教師點撥的指“導”,讓學生在研讀中學會板書和思考。在閱讀教學中,教師引導學生明確思考方向,讓學生自己去閱讀、去發(fā)現(xiàn)、去探究后,教師再引導學生總結學習方法。通過研讀的過程,逐步學會如何讀書和思考的方法。這些,都是在教師的“導”中逐漸習得的。因此,在閱讀教學中,教師引導的著力點不在于讓學生獲得和教師同樣的見解,而是啟發(fā)學生自己去發(fā)現(xiàn),去探究,在研讀的過程中學會讀書和思考。
《曼谷的小象》教學中,教師引導學生注意課文中小象的動作、阿玲的笑及晨霧顏色變化的描寫,使學生邊讀邊領悟到文章中人物與景物描寫之間的密切聯(lián)系,學會一邊讀一邊思考。
教師“導”的藝術,在教學中能發(fā)揮重要的作用,值得研修和探討。
(編輯:龍賢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