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瓊子 何清
內(nèi)容摘要:文本細讀是一種透過文字來窺探隱藏在文字背后的作者意圖的閱讀方法。本文以《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雙重聲音、景物描寫與學究氣三個部分進行細讀地分析,以達到更好的進行教學賞析的目的。
關鍵詞:文本細讀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
本文就《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雙重聲音、景物描寫與學究其三個部分進行細讀的分享,希望能對教學這一課的教師有所啟發(fā)。
一.雙重聲音
所謂雙重聲音是指在《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這一文中我們能發(fā)現(xiàn)作為兒童身份的魯迅與寫作本文時45歲的魯迅這兩重聲音,那么我們是如何發(fā)現(xiàn)雙重聲音的呢?以下我們可以從文章中找到這樣幾處細節(jié)。
第一處是在文章第四段長媽媽講故事的那一段中,文本中有一段是這樣寫的“后來呢?后來,老和尚說,這是飛蜈蚣”按照一般的敘述習慣,是不會出現(xiàn)前面的“后來呢?”而會直接說“后來,老和尚…..”,所以“后來呢?”是緊接著前面的包袱下來,而產(chǎn)生這個疑問的對象正好是作為兒童的魯迅。兒童在聽故事的時候,一定會希望結局是什么呢?而發(fā)出這樣的疑問。而作為大人角色的魯迅則用另外一種語氣來回答,所以第二個“后來”的“來”字需要在音長上拖長一些。而第一個“后來”語速會加快,表達一種急切的心理。所以教師在示范朗讀這一段的時候,需要注意到這一點。透過這一小部分的文本細讀,我們就可以引導學生而從這一點出發(fā),而來細細體會作為中年的時期的魯迅對于他曾經(jīng)的童年生活的感受。
第二處則在文章的第十五段中,有一段話“所謂不知道者,乃是不愿意說。”這段話語的說話風格很顯然是與其他的語句不同的,有文言文中常用的“所…者,乃…”這樣的句式在其中。在進一步深思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這里實際上作為,成人魯迅對先生的一種調(diào)侃。而作為兒童的魯迅是無法真正知曉為什么先生不回答“‘怪哉這種蟲,是怎么一回事?”這個問題的真正原因。所以雙重聲音又一次出現(xiàn)了,透過這一分析我們更能體會到的是魯迅是以一種輕松、愉快的心情走進他童年的回憶里的。
二.景物描寫
如果細讀第二段中的景物部分的話,我們一般都會從景物所隱含的季節(jié)信息來分析這一段中景物描寫的順序。但是如果我們打破這一分析定式,單以“不必說碧綠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欄,高大的皂莢樹,紫紅的桑葚。”這一句作為例子,我們可以試想能否可以將它們出現(xiàn)的順序打亂來進行重新排列呢?先出現(xiàn)石井欄,然后是桑葚或皂莢樹或菜畦?還是說魯迅在考慮這些景物出現(xiàn)的順序的時候是有自己的考慮的。
我們可以再來看一個順序,何首烏成熟的季節(jié)是9-10月左右,而覆盆子的成熟時期則是7-8月,但是在文章中“何首烏”出現(xiàn)在“覆盆子”之前。所以很明顯這里出現(xiàn)的所有的景物不都是按照他們在一年中出現(xiàn)或者成熟的時間來進行排列的。但是我們似乎可以看到兒童在他成長的過程中認知心理的變化,從看到的景物(菜畦,石井欄,皂莢樹,桑葚),到聽到的聲音(黃蜂,云雀,鳴蟬,油嶺,蟋蟀),到觸摸到的景物(翻開,用手指按),再到相信神話故事的真實發(fā)生的事情(何首烏像人形),再到具有挑戰(zhàn)的意識(不怕刺摘覆盆子,捕鳥)。我們似乎看到了這些景物伴隨下兒童魯迅的成長足跡。研究魯迅文學的專家李何林認為,“此文,景是兒童心理的景,情是兒童心理的情?!睂τ趦和睦淼那榈捏w會我們可以通過細讀這些景物描寫的順序獲得。
3、三味書屋里的學究氣
先從先生的居室的陳設來看,從石橋—門—匾—畫—畫中鹿—畫中人。這一些線條中所透露的是中規(guī)中矩的呆板的信息;再看先生的體貌特征的描寫,高而瘦,花白頭發(fā),大眼鏡,典型的學究風格;再看先生的言語特征,喜歡自己加上一些語氣詞,“金笸籮,顛倒淋漓噫,千杯未醉嗬”,并且在讀的時候會“將頭仰起,搖著,向后拗過去,拗過去?!薄稗诌^去”重復了一遍,我們似乎看到了個動態(tài)的效果,更能讓我們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受。所以“學究氣”的刻畫顯然是十分深刻,如果能夠帶領學生細細的體會從文本中隱藏的各種細節(jié),我們才會真正的驚嘆魯迅的寫作功底,才能真正理解魯迅作為20世紀中國最偉大的文學家的原因。
所以我們認為文本細讀是一個十分有效帶領學生感受作者思想感情的方式,教師可以和學生一起討論,一起思考,一起分析并得出自己的結論,也許這才是閱讀,鑒賞名作帶來的真正樂趣吧。
(作者單位:湖北黃岡師范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