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世榮
內容摘要:長期以來語文教學集中表現(xiàn)為“三多三少”:一是教師講得太多,而學生讀得少、寫得少;二是教師分析太多,而對學生掌握語文學習的方法、養(yǎng)成良好的自學習慣所作的指導太少;三是學生的作業(yè)時間太多,而用于課外閱讀、寫作及開展語文實踐活動的機會太少。要改變這種三多三少的局面,這就要求教師要努力轉變觀念,努力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科學地教給學生自主學習的方法。
關鍵詞:語文 自主學習 習慣 方法
新課改觀念則強調“以學生發(fā)展為本”,這將給語文教學帶來巨大的活力與生機。作為語文教師,應該在價值觀上為了學生,在理論觀上尊重學生,在行為觀上依靠學生,才能實現(xiàn)自主學習教學條件下的學生高品質的學習效果。鑒于此,改變學生傳統(tǒng)的學習習慣和方法,構建學生的新型的學習方式,培養(yǎng)學生的自覺的學習習慣,是時代對語文教師是否真正實施新課程改革的迫切要求。
一.轉變觀念,讓學生知曉自主學習的意義。
傳統(tǒng)語文教學模式下的大部分學生已習慣了教師的“注入式”教學,產生較為明顯的依賴感,學習過程中少有的見解,缺乏創(chuàng)新思維。教師也是忽視學生的主體地位,以“我”為本,以“本”為本,一味的“填注”知識,不管學生是否能吸收、消化。此種陳舊落后的教學方式(習慣)已遠遠不能適應新一輪的課程改革的要求。作為語文教師應該首先應轉變觀念,改變習慣和方法,才有資格進入新一輪的語文課堂,也才能科學規(guī)范的指導學生。教師要讓學生明白新的學習方式——自主學習對他們的好處,告訴學生摒棄傳統(tǒng)學法,張揚個性學習的目的所在,敢于放手“揚棄”,破舊立新。這不僅是實施素質教育、順應改革大潮的要求,更重要的是能使學生終身受益。習慣和方法的轉變,能讓學生在吸取知識營養(yǎng)的同時,還能增強語文綜合能力,提高語文素質,以至于今后成為新世紀社會發(fā)展真正有用的人才。
二.努力激發(fā)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
興趣是人們對事物的喜愛或關切的情緒,是人們力求認識某種事物或愛好某種活動的心理傾向。教學實踐證明,學生對學習有無興趣,其學習效果是截然不同的。研究表明,一個人做他感興趣的工作,全部才能可發(fā)揮80%以上,反之則只能發(fā)揮20%,中國古代教育家孔子非常主張學生“樂學”,“知之者不知好知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興趣是成功的先導,是激發(fā)學生學習熱情的內驅力。作為語文教師,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去激發(fā)和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一)情感熏陶。成功的教育技巧首先在于用真情感染學生,教師應從關愛學生入手,與學生打成一片,與他們交朋友,贏得學生的好感和信賴,達到“愛屋及烏”的境界。同時,教師應尊重學生,以民主的教風貫穿課堂教學,要讓學生學得輕松、愉快,以一種親和力去感染學生從而讓學生進入最佳的學習狀態(tài)。(二)新招迭出。心理學家認為,新異的刺激能引起學生定向的探究活動,單調、重復最容易使大腦進入抑制狀態(tài)。教師應走出“滿堂灌”的誤區(qū),給學生補充一些鮮活的知識信息,拓展延伸,在教法上不斷創(chuàng)新,力求做到“堂堂有異,篇篇有別”,使學生產生新鮮感,學的生動活潑。(三)提供舞臺。喜歡自我表現(xiàn)是中學生的一個心理特征,教師應適時地為學生創(chuàng)設這種寬松環(huán)境,給他們提供展示能力的舞臺,讓他們品嘗成功的樂趣,可以輔之以主題多樣的課外活動,讓特長不同,愛好各異的學生盡情發(fā)揮。這樣,學生在活動中發(fā)現(xiàn)了“自我價值”,信心就會更足,興趣就會更濃。我在上《春》和《看云識天氣》時,就鼓勵學生當一回小老師,上臺來為同學們分析精段,效果不錯,既增添了他們的信心又贏得了同學們的欽佩。新生入學,我讓每個學生登臺做自我介紹,既讓同學之間盡快熟悉,更使每一個同學一開始就對自己充滿信心。(四)擴充視野。針對中學生有著強烈的求知欲,教師在傳授書本知識的同時,還應該增加相關的知識鏈接,教會他們做讀書筆記,做資料卡片等等。長此以往,學生自主學習興趣會越來越高。著名語文特級教師于漪說過:“要啟發(fā)學生學語文的興趣……就是要一知識本身吸引學生,使學生感到學語文的樂趣,體驗在學習過程中克服困難的喜悅?!边@對我們每一位語文教師都有啟迪。
三.科學地教給學生自主學習的鑰匙。
人們常說,知識的寶庫豐富多彩,教師應該把這把鑰匙交(教)給學生。《語文課程標準》要求: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fā)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發(fā)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在教學實踐中,教師應針對班級學生的不同情況和年齡、心理特點差異,教給學生科學、實用的學習方法。
“教學有法而無定法”。中外名家總結了許多各具特色的有用方法,諸如發(fā)現(xiàn)教學法、范例式教學法等,這里毋須贅述,單就個人的教學實踐,聯(lián)系新課程的特點,在此拋磚引玉。(一)給足自信。愚以為這是教與學能否取得成功的重要條件。長期以來,我對學生自信心的培養(yǎng)都是放在首位。試想,一個人任何事連最起碼的自信都沒有,何談成功?在一個班級里,絕大部分學生(客觀地說)都具備了充足的自信心,學習上還有多少困難不能克服?活動中還有什么問題不敢嘗試?教師相信學生,給學生自信,本質上與新的的課程理念關于尊重學生的要求一拍即合。(二)激勵勇進。教學中善于常常運用激勵機制,是教師給予學生永遠上進的動力。多年的教學實踐,我都堅持給學生打氣、鼓勁,讓他們在學習過程中敢說、敢做、敢寫……涉足新課程,這方面更是發(fā)揮得淋漓盡致。七年級的第一堂語文課,我鼓勵學生積極思考、大膽發(fā)言,由于種種原因(也許是他們剛剛進入中學的緣故吧),開始只有三三兩兩的偶爾表現(xiàn),我不滿意,于是,抓住班級學生大部分來源于本地質量最高的鎮(zhèn)中心小學這一契機,正反兩面“刺激”、鼓勵,很快就有了效應,至少有一半的學生主動積極的參與到學習中來。后來一發(fā)不可收,現(xiàn)在隨時上課的感覺都好。由此可見,激勵是學生積極、主動參與自主學習的源泉。(三)他法輔助。自主學習只是新的學習方式的一種,合作探究性的學習方式應該與之相輔相成。在課堂上,教師應調動多種教學手段,采用師生問、學生問的討論答辯式,師生互動、交流、反饋信息,創(chuàng)設生動活潑、民主和諧的群體學習環(huán)境,為學生提供展示個性和能力的機會。這里包括自學、師生提問、小組或全班討論、小結等環(huán)節(jié)。有自主的氣氛,也不乏合作的趨向,更增加了探究的機會。所以,自主學習的習慣和方法不是單一的,而應該是綜合的。我們打一個比方,如果自主學習是河道的主流,那么要讓它常年清澈、日夜流淌,離開了探究、合作的支流補充,主流缺乏活水來源,終有枯竭的時候。當然這只是宏觀的輔助方法,教師在實際操作中,還可因地制宜地總結出更多實效的細微方法。
自主學習能充分的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將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能有效的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和獨立思考能力,形成良好的學習性格品質。只要每一位語文教師轉變了觀念,構建了新的教法來指導學生學法的改變,在繼承中創(chuàng)新、在改革中揚棄、在實踐中完善,就一定能成為合乎時代要求的新型合格教師。
(作者單位:四川蓬溪縣文井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