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劍鋒
作家梁曉聲在《郁悶的中國人》中描述一些國人的心態(tài):“如果在三十歲以前,最遲在三十五歲以前,我還不能使自己脫離平凡,那么我就自殺。”極端化追求“不平凡”,正使得這個社會的不少人處心積慮,甚至不擇手段,也要在三十五歲前讓自己做到“不平凡”。
那么“不平凡”又是什么呢?沒有具體標(biāo)準(zhǔn),于是,有人把“不平凡”變得物質(zhì)化:起碼要有房有車,要成為有一定社會地位的人吧?起碼要有一筆數(shù)目可觀的存款吧?有人說,這是新時期的“精神勝利法”。比房、比車、比地位、比錢多,才有所謂的成就感。
俗話說“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誰都幻想出人頭地、出類拔萃、高人一等。這種好勝心理,使每一個人都有一種奮斗欲、趕超欲和爭斗欲,都是一樣的不甘于寂寞。于是,梁曉聲接著寫道:“我聯(lián)想到了曾與一位美國朋友的交談。她問我:‘近年到中國,一次更加比一次感覺到,你們中國人心里好像都暗怕著什么。那是什么?我說:‘也許大家心里都在怕看一種平凡的東西。她追問:‘究竟是什么?我說:‘就是平凡之人的人生本身?!?/p>
梁曉聲的回答,讓美國朋友很驚訝:“太不可理解了!我們大多數(shù)美國人可倒是挺愿意做平凡人的,過平凡的日子,走完平凡的一生。你們中國人真的認(rèn)為平凡不好到應(yīng)該與可怕的東西歸在一起嗎?”
在當(dāng)下,平凡被人瞧不起,因?yàn)槠椒脖徽`以為是平庸,是胸?zé)o大志,是無所事事,是不求上進(jìn)。那些一心想“不平凡”的人,就沒有想想,無論過去、現(xiàn)在還是將來,平凡而普通的人,永遠(yuǎn)占大多數(shù)。沒有多數(shù)人的平凡,哪有少數(shù)人的不平凡?這就需要有一種平和的心態(tài):平凡的人,永遠(yuǎn)都是社會的常態(tài),為什么要打破平靜讓自己變得焦躁不安、急功近利呢?
一個人不可以沒有“不平凡”的志向,但一個人如果沒有做平凡人的思想準(zhǔn)備,這個人遲早都會跌倒。成功是回饋那些有充分思想準(zhǔn)備又甘于做平凡人的一份厚禮。而一味不切合實(shí)際地追求不平凡,這樣的人,人生終歸是一幕悲劇。
不要總為“不平凡”唱贊歌,也要以一種平和的心態(tài),為那些甘于做螺絲釘?shù)钠椒踩烁璩?。這樣的社會,才是一個成熟社會;這樣的心態(tài),才是一種成熟心態(tà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