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石生
劉先生是不折不扣的“中年成功男”,目睹了圈子里的朋友因大量進食膏粱美酒又缺乏運動,一個個五十歲不到就惹上了“三高癥”,甚至還有幾位因冠心病發(fā)作而裝上了支架,心中惕然。哪怕生意再繁忙、應酬再多,他都堅持每周兩次去健身房做力量訓練;周末只要得空,就會陪著家人去郊外遠足、爬山……
充足的運動消耗了多余的熱量,劉先生一直保持著健美的體形,因而自我感覺良好。但最近幾個月來,他總是感到兩條大腿不時疼痛,感覺像腿上的“筋”被吊著一樣。起先他以為是運動量過大,但有意降低了運動強度后,癥狀不僅沒有改善,似乎還有所加重。去醫(yī)院骨科就診,醫(yī)生給他拍了雙側腿部的X光片,結果無顯著異常,劉先生懸著的心放下了。然而醫(yī)生卻建議他再去拍腰椎的X光片,若有必要恐怕還要做CT或磁共振。劉先生開始不以為然,認為是醫(yī)生想多開檢查。醫(yī)生的一番解釋讓他意識到了問題的嚴重性。腿痛竟然有可能是腰椎間盤突出作祟,不及時進行醫(yī)學干預,有可能導致嚴重后果。
臨床上像劉先生這樣的患者不在少數,首發(fā)癥狀是下肢放射性疼痛,多先由臀部開始,逐漸放射到大腿后外側、小腿外側、足背及足底外側和足趾。當咳嗽、打噴嚏或用力排便時,由于腹內壓力增大而使腿痛更加劇烈。
為什么上述腿痛癥狀與腰椎疾病脫不了干系呢?這就要從人體解剖結構上尋找原因了。管理下肢感覺和運動的坐骨神經是人體中最為粗大的一根神經,它起始于腰骶部的脊髓,一路“翻山越嶺、蜿蜒下行”,一直延伸到足部。它的起始部位,正是腰椎間盤突出的好發(fā)部位。由于年齡增長、長期負重、長時間姿勢不當(久伏案、久坐電腦前、久駕車)等原因,原本擁有彈性、作為椎骨間“緩沖墊片”的椎間盤會因變形而膨出甚至脫出,從而對穿行于椎間孔的坐骨神經造成壓迫,下肢疼痛的癥狀正是由此而來。
多數腰椎間盤突出的患者,通過牽引、理療、服用藥物等保守療法,可以有效控制乃至消除癥狀。但少數癥狀較重、長期遷延不愈的患者,果斷接受手術,將變形、膨出、脫位的椎間盤切除,消除其對神經的壓迫,才是唯一的出路。但是,傳統(tǒng)的手術方式需要在腰部開一條長長的刀口,充分暴露病灶部位,不僅失血多、損傷大、恢復慢,術后患者腰部將留下一條令人驚悚的“蜈蚣”。如今成熟應用于臨床的椎間孔鏡微創(chuàng)手術,有效避免了開放式手術的弊端。術中醫(yī)生從患者背部外側傳入一根穿刺針,擴展后插入椎間孔鏡,借助于電視顯示屏準確地切除并取出“病灶”。手術僅需40分鐘,而且大多數患者術后切口無需縫合,只要用“創(chuàng)口貼”一貼即可。術后患者即刻感到腰腿痛癥狀消失,2小時即可下地行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