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燕飛
一福利院的保姆們
接種室的全名叫銅鼓縣預防接種門診??偯娣e不到六十平米,被分隔成候診區(qū)、接種區(qū)和登記區(qū),候診區(qū)擺放著兩張油漆成黃褐色帶靠背的長條木凳,登記區(qū)有兩張背靠背的辦公桌,接種區(qū)又被一扇玻璃門一分兩半,里面是配藥處,靠墻一排白色大理石臺面是操作臺,臺上一溜存放疫苗的冰包、注射器、75%的酒精、消毒棉簽,操作臺旁邊立著一臺275立升的海爾冰箱。我的工作沒有什么技術含量,就是坐在登記處,在接種本上登記好要接種的疫苗、疫苗批號、接種時間,家長簽字認可后預約下次接種時間。
接種室里的孩子大多是寶貝疙瘩,不僅是父母的,更是祖父母、外祖父母的。通常情況下,一個孩子搭配兩個大人,一個抱孩子的,一個拎包的,包里無所不有:奶瓶、尿不濕、衛(wèi)生紙、還有些小鈴鐺之類的玩具。也有例外,一個人抱兩個三個,一手一個,背上再背一個??吹竭@樣的孩子,我們就知道是福利院的。福利院的孩子都是棄嬰,而且基本是女嬰。福利院自己帶不了那么多孩子,就在外面請保姆。保姆工資低,一個月只二百塊錢,如果只帶一個孩子,實在不劃算,反正一只羊是放,一群羊也是放,因此一帶都是幾個。福利院里的孩子有個共同的姓氏,以前姓黨,現(xiàn)在姓銅民。黨比較好理解,銅民拆開看也簡單,前面的是縣名第一個字,后面的是民政局的第一個字。好像這是統(tǒng)一規(guī)定,最少在江西范圍內如此。
福利院的孩子發(fā)育相對滯后,身形瘦小、表情呆滯、臉色白里帶黃。做保姆的大都沒有固定收入,靠帶幾個孩子來緩解家庭窘困。生活如一盤沉沉的石磨,壓在身上,幾十年下來,他們大多神情憔悴、粗手礪腳。印象比較深的保姆有三個。一是山東女人,六十左右的年紀,刀條臉、鼻翼旁兩根皺紋刀刻斧砍般,一雙小眼睛放射出精明的光亮。她一來,就大聲嚷嚷:醫(yī)生,快點快點,先幫我的種上,家里還有幾個在哭呢。接種室人來人往,空氣本就不怎么新鮮,伴隨山東口音席卷而至的是一種說餿不餿說臭不臭的怪味快速與空氣中的氧分子結合在逼仄的空間扎下根來。這嗆鼻的怪味來自沒有及時清洗的物件與孩子。包裹里的棉花已經結板,衣裳的領口處凝結著半干的奶漬,撩開衣服,看到孩子嬌嫩的肌膚皺褶處有好些破損。那些孩子在如此環(huán)境里安然若素,一針扎下去,有的如弱貓般啼一聲,有的則大哭起來。山東女人從來不哄,她邊給孩子穿衣服,邊說:可憐啊,這些有父母生無父母養(yǎng)的家伙,長到八九個月就會被牛高馬大的外國人領走。天遠地遠的,漂洋過海,誰知道到那邊受啥罪?然后她壓低嗓音,眼珠滴溜溜一轉,神秘兮兮地說:聽說到那邊賣器官呢。說完,大聲嘆口氣,拉長語調說,可憐啰,可憐。
山東女人有一點沒說錯,孩子都是被外國人領養(yǎng)的,外國人不僅重視疫苗的接種與否,其他行徑更讓人匪夷所思。老話說養(yǎng)兒防老,養(yǎng)個孩子總要得到些什么。如果誰家領養(yǎng)了一個孩子,恨不得昭告天下,說孩子是自己生的。如果無冤無仇,旁人不會多嘴多舌泄露天機。大家都明白,這樣的身世之謎最怕的就是被孩子或孩子的父母知道,被孩子知道了,怕孩子不認自己,白瞎了功夫,被孩子父母知道,怕他們找上門來,鬧個竹籃打水一場空。一個黃頭發(fā)高鼻子的外國人,養(yǎng)個黑頭發(fā)矮鼻子的中國人,用不著別人說什么,一看就知道不是他自己的血脈。山東女人不能理解也算正常。
前些年看到一篇報道,一個美國母親為女尋親。美國母親是個律師,已經育有三個兒女,上世紀九十年代,在湖南衡陽收養(yǎng)一個女兒。一晃女兒十歲了,卻不幸染上白血病,需要骨髓移植,遍尋臺灣、東南亞,均無與之相匹配的。這位美國母親,辭掉事務所的工作,帶著女兒來到衡陽,希望找到孩子的親生父母,進而找到有相同遺傳基因的兄弟姐妹。她奔波半年,從衡陽輻射到湖南,凡有點線索的地方都走遍,失望然后絕望。這個空手而歸的母親,把孩子的照片發(fā)到互聯(lián)網(wǎng)上,那個女孩穿著白色衣裙,直的黑發(fā),和異國兄、姐一起,笑得如花朵一般。
女孩來自福利院。福利院的孩子大多來歷不明,如虛空中飄蕩已久的落葉,隨風而逝。要識別葉子來自哪棵樹,無異大海撈針。
有個男保姆,常年穿件藍工裝,一張寡白的寬臉上按著一顆蒜頭鼻。他帶的孩子有個特征,頭發(fā)都是直立著的。有次,見到一個孩子臉上好幾處傷口。他說,老鼠咬的。孩子三指寬的小臉慘不忍睹:鼻子一處、臉上三處,還有一處在右眼瞼,老鼠咬了幾口?或者是好幾個老鼠同時咬?他又說,已經打過狂犬疫苗。我問,晚上孩子有人管嗎?他吞吞吐吐說,有是有,不過也有睡死的時候。老鼠咬孩子,孩子不哭嗎?沒聽到。他的聲音和表情都平靜到麻木。
每年福利院有上百個孩子,分散在十幾個家庭。就如投胎一般,也有投得好的。那是一對夫妻,男人身材魁梧,嗓門高,女人腿有微疾,走起路來一顛一顛,但小巧的身材十分勻稱,白凈的臉上總是浮著一層軟軟的笑。他們一來,接種室就熱鬧了,男人的大嗓門呱唧呱唧的,把孩子逗得咯咯地笑。別說是福利院的孩子,就是平常人家也很少在接種室逗孩子的。他邊逗孩子邊夸孩子,這個聰明啦,三四個月就曉得認東西,怕大家不相信,他說,燈燈,他手里的孩子果真抬頭看著頂上的日光燈,然后他又會說,凳凳,孩子轉動著小腦袋,盯著凳子笑??溥^孩子的聰明,開始夸孩子的漂亮,他抱起一個孩子到我們面前,你們看看,這臉蛋像不像紅蘋果?我抬頭看,那孩子果真惹人愛,紅嘟嘟的臉蛋,烏溜溜的眼睛,透著機靈。
他夸完孩子,開始夸自己。我就是喜歡小孩子,一有空就抱抱她們,親親她們,逗逗她們,拉了吐了,及時弄清爽,別看她們小,個個都是鬼精怪。你對她們好,她們也懂的,曉得我們帶十來個不容易,個個都聽話,夜里吃飽了呼呼睡,不吵不鬧。
他說,我的孩子都是香噴噴的。
他臉上的自豪表情極富感染力,那些孩子活潑、干凈,衣衫雖然是舊的,但都柔軟,潔凈,散發(fā)著陽光的芬芳。
有一次,他和我們談那些送走的孩子,他說,好些孩子都是出世沒幾天來的,在我手上慢慢長大,會笑了、能坐穩(wěn)了、知道爬了,長出了小牙齒,一點一滴的變化都在我眼睛里,就像自己的孩子,自然舍不得,每次送孩子走,我老婆都要哭上幾場。他扭頭看他老婆,他老婆在旁邊不好意思地笑,臉上浮起兩團紅暈。他告訴我們,福利院不讓保姆和外國人聯(lián)系,有一次,他在一個孩子的衣服里夾了張紙條,上面有他的名字、地址和電話,結果福利院把他找去狠狠批了一通,說再這樣,就取消他的資格。他說那次他才知道,孩子交出去時,都會換上外國人帶來的衣裳,所以啥都瞞不了。唉,要不是下崗了,誰想帶呀,剛有了感情就送走,一批一批,我?guī)Я耸畮着健Kt著眼圈,聲音漸漸低下去。
我是二〇〇〇年到接種室的,那些孩子大的已經十二三歲了,保姆們換了幾批,但是山東女人和穿藍大褂的還在,他卻在前年死于肝癌,他的老婆,因為腿腳的不便,一個人無法繼續(xù)帶孩子,也再沒見過。
他叫方生,是唯一一個我記住了名字的保姆。
二拿什么拯救你
1
那一天,接了兩個陌生的電話,上下午各一個。第一個正在出差途中,汽車在蜿蜒起伏的山路上搖搖擺擺如企鵝般緩慢前行,太陽拂照著路旁的山崗,綠色的植被上升起淡淡的霧嵐。車廂內,早起的人們大多處于淺睡中。
叮當叮當?shù)哪厩夙懫?,猛然驚醒,大腦卻依然處于半昏睡中,迷迷糊糊地喂了一聲,那邊是個陌生的聲音。
是藍大夫嗎?
你是?
我是深圳某醫(yī)院的鄭醫(yī)師。
哦,你好。(我和深圳從未有過任何聯(lián)系,這是誰?。浚?/p>
你們是否去過趙新正家?
趙新正?大腦如老式收錄機倒帶,一節(jié)一節(jié)返回。漸漸從懵懂中清醒。趕緊回答:是的。
具體什么情況?病人現(xiàn)在情緒很低落。質問我說,不是保密治療嗎?為什么我的家鄉(xiāng)會知道?疾控中心派了好幾輛車,興師動眾的?,F(xiàn)在村里人都知道了,我再也回不了家了。
這樣啊,昨天下午是去過他家。我和分管領導,兩個人,沒開車,對,騎摩托車去的。他家就在城郊,只有哥哥、嫂嫂在家,沒有沒有,沒有鄰居在場。你也知道,大疫情的管理規(guī)則,作為病人的原籍地,我們有責任去了解情況,如果他已經回到家鄉(xiāng),那我們必須進行管理。是的,我知道,應該先和他取得聯(lián)系,可是,他的電話,無法接通。得知他未回來,我們就離開了。對,他哥哥問過,我們沒把病情告訴他。
最后鄭醫(yī)生說:病人明確表示不希望你們再去打擾他的家人。
鄭醫(yī)生的語氣帶著些不快,似乎嫌我們多事,讓他的工作增加了難度。
電話一激,瞌睡沒了。路途還很漫長,久雨初晴的大地露出了春天的嫵媚,隔不了多久,就有一塊油菜花,在春風中綻放著金黃的微笑。河流大多渾濁、細瘦。人家門前種的李樹還是梨樹,白花如雪。間或可見紅色的土壤、堆積的垃圾、整平如鏡準備播種的水田、一頭或幾頭憨憨的水牛、貼著锃亮瓷磚的新房子和歪身裂體的老屋。在逶迤連綿的綠色中,如大地的一朵頭飾或一塊傷疤。
今年換了個崗,應該屬于照顧的性質。地方病、麻風病、慢病名頭看似復雜,并沒多少具體工作。特別是麻風,在我的印象中,已經是個傳說,唯一留下的印象是獅子臉、禿眉毛。沒想到剛一接手,大疫情上就轉來一例麻風,緊跟著是這次在撫州召開的麻防會議。
銅鼓到撫州沒有直達車,要通過南昌中轉。輾轉到達時已是下午四點。站在街頭,見西斜的太陽如一枚紅印章蓋在天邊,似曾相識卻又陌生的車流與人流,讓人生出幾分虛幻感,不知身在何方,去往何處。隱隱聽得杜麗娘婉轉凄美的唱腔從云天外傳來,她纏綿的愛情如水袖一般甩落塵埃。這是戲劇家湯顯祖的故里啊,一時怔住。定了會神,才按照客車司機的指點,坐上12路公交。12路公交直達贛東賓館。一天行程,真不輕松。
找到報到處,一說銅鼓,立即有人說,你是銅鼓的???正好,找你有點事。驚愕地回頭,見一中年女人坐在床邊,臉上浮著似有似無的笑。
還是關于趙新正的,她說她是省控制中心的肖梅梅,她的頂頭上司國家麻風病防控中心的朱教授打電話詢問,省疾控中心是否派了人去?開了幾輛車?要我說明一下情況。
在我心里,那是件小事,去之前并沒斟酌審慎,沒想到卻驚動麻風病防控最高機構。
接過已經連通的電話,重復了一遍上午的話。最后,我把自己的猜測說了出來。趙新正的哥哥見到疾控中心的人找上門,心里肯定有疑慮,但在我們這里又得不到確切的消息,所以打電話問弟弟,他刻意夸大甚至歪曲事實,也許是想“詐”一下弟弟,從而獲知實情。朱教授聽罷哈哈大笑起來。
2
再也回不了家了。這句話,讓我心里有種不安。我們是否做錯了什么?
確實是騎摩托車去的,但這完全是歪打正著。因為司機當時正好不在,我們又不耐煩等,路不遠,太陽也很好。春天正在慢慢敞開胸懷,春風柔軟,春光明媚,那么溫暖和美好,春天的光和影、形與色一起誘惑著人融化其間。
人可以無數(shù)次地走進春天。但是人心有春天嗎?我總在想,那個哥哥告訴弟弟的為什么是非事實?他擔心什么呢?這個電話他打得多么糟糕啊。在他家,我見到他們父母的照片掛在廳堂的墻上。這個世上,他們只剩下兄弟倆。他或許有自己的理由,老婆、孩子需要保護,他是不是害怕弟弟回家來,把病傳染給他們?又或者他埋怨弟弟不該隱瞞?
如果村莊是一泓靜水,趙新正成為了一塊砸向平靜水面的石頭。這是哥哥告訴弟弟的。于是趙新正說,他再也不敢回家了。
一直在猶疑,要不要給趙新正打個電話。
我可以把那天的事情經過一五一十告訴他。他應該會相信的。但是相信之后他會怎么想?他將如何揣度他的哥哥?趙新正今年二十四歲,還沒成家。一個人在外面打工,已經六年。哥哥是他唯一的親人,是他過年時在滾滾人流與車流中風塵滿面向往的家。那是應該有溫度,是他放松精神、舒展筋骨的所在。
那棟山腳下刷得雪白的房子,門前一片田野,傍著田野的村路外,河流蜿蜒而去。田野里的菜花、門前的桃花、路邊的野花,金黃、粉紅、淺藍,繽紛著、熱鬧著,它們再也不會向趙新正敞開胸懷?綻放笑臉?
現(xiàn)在他情緒低落,知道真相后他的情緒會不會更低落?
想著情緒低落的趙新正在異地他鄉(xiāng)的某一處流水線上,疾病與心事如一頭兇猛的野獸,咬住他不放,想把他撕成碎片。他像一片落葉,被風追趕著,滿地打滾,最后腐爛成泥。
現(xiàn)在的趙新正猶如一只驚弓之鳥,驚惶失措,任何一點動靜都可能讓他嘭的一聲,摔落在堅硬的大地上。
既然不能幫助他,至少不去驚擾他。
3
麻風是個古老的病種,公元前七百到一百六十五年的《圣經·舊約全書》即為麻風病人制定了一系列嚴厲的禮儀法規(guī)、檢疫隔離及清潔等程序,十二世紀歐洲開始設立麻風病人收容所。公元五百五十六到五百五十九年,印度僧人在河南汲郡西山霖落泉寺設立“疬人坊”是我國最早收留麻風病人的機構。
春秋時期記載“婦有七出”其一“為有惡疾者”,“女有五不娶”,其一“為世有惡疾者”,其中的惡疾皆指麻風,晉葛洪《抱樸子》記載:上黨趙瞿,病癩歷年垂死,其家棄之,送置山穴中,公元九世紀,歐州多國頒布麻風終身隔離的法令。我國秦代有將犯罪病人水淹或活埋的規(guī)定。直到近代,慘絕人寰的一幕在廣東上演,一九三五年,軍閥在白云山槍殺三百多名麻風病人。
民間有句俗語,比喻某種人不能接近:好似大麻風。說明大麻風的傳染性人所共知。面對麻風病,東西方出現(xiàn)了驚人的相似,少有的統(tǒng)一:輕一點的把他們隔離起來,重一點的活埋、燒死。
兩千多年的漫長時光,面對麻風,人類并無多大建樹。隔離或者殺害。鐵的堅硬與血的腥味,覆蓋在一具具殘弱的病體之上。
麻風的傳染性遠遠比不上天花、霍亂。為什么人類會談麻色變?
這恐怕與麻風的后果有關。說起來麻風不會輕易致人死地,它侵害的主要是人的皮膚與神經。兩天的培訓,十幾個小時,投影出來的圖片該有幾百上千張吧。毛骨悚然。這是我真切的感受。那些面部、上肢、下肢,前胸后背布滿了可怕的斑塊,但這僅是開始,接下來眉毛脫落,眼不能閉,眼瞼翻出,口角歪斜,最后鼻子爛掉、手指爛掉、腳趾爛掉、眼睛瞎了?;蛘呤帜_還在,卻不能動彈,像鳥爪樣強直地垂著。毀壞面容、肢體殘疾、失去光明。一個好端端的人,變得人不人鬼不鬼獸不獸,世上怎么竟然有如此歹毒的病菌?
中國麻防所的陳教授溫和儒雅,他再三強調接受治療后一年內,麻風病癥狀是加重的。想想吧,治療了一年,病情沒有往好的方向發(fā)展,一邊吃著藥,一邊看著自己的身體在潰爛,心里會是怎樣的絕望。他說自己是個老麻風,從青年起一直做著麻防,他談自己的病人,天南地北,有男有女,有老有少,有的輾轉求醫(yī)七八年才確診。他說:麻風病人固然需要藥物救治,同時需要社會救治。某種程度上,社會救治更重要。但是因為麻風病在民間名聲太壞,極易引起恐慌,麻風病人都是保密治療的,有的妻子或丈夫患了病,對方都不知情。保密過頭也不見得是好事,有一次到西南的某縣,分管的副縣長十分訝異地問:我們縣里還有麻風???所以我們還是要多向領導反映,領導重視了,才談得上社會救治。教授語調平和,語速緩慢,他說,麻風病人自殺的概率是普通人的十六倍,幾乎每個病人都產生過輕生的念頭。他們要活下去不容易,既要和疾病斗,又要忍受歧視。真的很可憐。因為神經受到了損害,感覺出現(xiàn)障礙,痛覺、觸覺、溫覺漸次喪失,開水燙著、火燒著、釘子扎著,都不曉得痛。腳爛得見了骨頭,還一樣走路。人體的所有感覺都是一種自身保護,當肉體成了一截木頭,面對傷害不管不顧,不曉得躲讓,很容易造成畸殘??梢哉f,防止畸殘是麻風防治的關鍵。
晚上與室友聊天,她是景德鎮(zhèn)麻防所的。話題繞來繞去竟然又回到了麻風上,她說剛發(fā)現(xiàn)個病人,是在廈門打工發(fā)病的,確診后回來治療。病人二十八歲,剛生了第二個孩子。幸運的是她的丈夫和公公婆婆都很善良開通,知道是麻風,也沒嫌棄她。
我問她們那里有沒有麻風村。她說,以前有。緊接著她說了一句與陳教授一模一樣的話:麻風病人真的很可憐。外人嫌,親人也嫌。麻風村在遠離人煙的山洼里,四面是山,只一條小路與外界相通。糧食啊、日用品啊,都是派人送去的,也不進門,通過圍墻上的一個洞口塞進去,像狗一般。麻風村是上世紀五十年代建的,幾十年,麻風病人死的死,已經沒幾個了。政府一直倡導麻風病人回歸社會,前年把這個村子撤了。那些人多數(shù)沒有成過家,只能跟著兄弟過。兄弟礙著政府的面子,不好拒絕,但也不和他們共同生活,他們大多數(shù)住在老屋里,與兄弟隔著幾丈遠。我又問:麻風村里還有人嗎?她說有一個,怎么勸也不走,說家里沒人了。去年我們去看他,見房子已經東倒西歪,正是年關,天寒地凍,好幾處都在漏雨。我們說,這里住不得了,房子要倒啦,趕緊回去吧。他說,倒就倒,反正沒什么活頭。還有個病人,已經快八十了,找了我們幾次,說想回麻風村。他也是二十多歲得病的,是麻風村第一批村民,他的好年華都是在麻風村度過的,唉,麻風病又有什么好年華,再好的年華都是丑陋不堪的。他說,回去人家既把他當怪物,又把他當瘟神。話都找不到人說。白天傻坐著看太陽升起落下,晚上的月光照得人睡不著,一天一天,日子長得讓人心打顫,不如在麻風村里自在。
4
輸入麻風村,百度一下。汝城縣麻風村坐落在大坪鎮(zhèn)海拔一千二百多米的烏泥洞,又稱“無人洞”,距縣城二十五公里,四面環(huán)山,呈盤形洼地,遠避河流及交通要道,與外界自然隔離。
這種隱形的村落讓人不寒而栗。但也有意外的發(fā)現(xiàn):臺灣記者張宜平只身走進大涼山麻風村。
張宜平的關鍵詞:那些孩子每一個看起來眼神都是空洞的,衣著都是襤褸的,我看到之后不忍心轉身離去,這些孩子們全部沒有身份,他們無法選擇父母。只能背負著父母的宿命。我希望讓孩子有個地方可以讀書。當時去的時候就聽說大營盤只這么一間小學,兩間破教室都快倒了,唯一的代課老師下個月就要去賣水果了。當時一門心思就是要把新學校建起來,寫文章、演講、甚至還賣過蠟燭,到處籌錢,兩年后終于建起了新學校,十一間教室,總面積一千平方米。
讓我意外和震驚的是,她做的第一件事竟然是教孩子們如何洗澡。
可以想象麻風村里的生活。麻風病人在被世界遺忘的角落里,彼此憐惜、溫暖,疾病奪走了他們的人樣,但留下了正常的欲望。被欲望或愛情催生的孩子,像一塊石頭或一棵歪脖子樹,深陷在麻風的泥淖,他們一生下來,臉上就刻著無形的紅字,一個人長期過著畫地為牢的生活,如斷了翅膀的鳥,只能棲息在某一棵樹椏上,它全部的世界就是那棵樹。麻風村的孩子不僅不能像正常孩子那般上學,連洗澡都是奢侈的。
她做的第二件事是讓麻風村的孩子成為真正的人。
在張平宜的游說和努力以及當?shù)卣襟w的幫助之下,二〇〇五年三月,這個村子正式成為越西縣第二百八十九個行政村。在這之前,孩子們只是這個村子里集體戶口里的一個數(shù)字,現(xiàn)在孩子們第一次有了身份證。在他們出生很多年后,終于有人承認:你是一個人。可以坐飛機、住旅館、擁有銀行賬戶。
張平宜堪稱是個了不起的女性。但是不可能人人成為張平宜。
張宜平走在大涼山的深處,風從遠處吹來,撩亂了她的頭發(fā),她望著遠方,身后的道路陷落在野草之中,越過這條路看向更遠些的地方,是另一條更為孤獨的路,空空蕩蕩時隱時現(xiàn),最終消失在莽莽群山。
鏡頭前的張宜平,微蹙眉頭,清秀的臉龐上笑容疲憊。
孤獨的道路、孤獨的身影,世界廣大而沉寂。
5
在泛黃的老資料里看到一本麻風病人的病歷。一、二、三、四、五、六、七,七個人七個影子,都是二三十歲的年紀,不禁想象起他們的命運。依稀記得有部老電影,女主人公是個麻風病人,在深山過著與世隔絕的生活,后來被解放軍所救。美麗的秦怡在電影里依然美麗,成就著舊社會把人變成鬼,新社會把鬼變成人的童話。
七本病歷,活著的只剩了張滿根和劉山石。
依照每年一次的慣例走訪他們。我是第一次面對麻風病人,心里七上八下,多少有點驚恐。張滿根住在修銅交界的一個山凹里,汽車停在村部,一條小路從村子的尾巴上長出來,像羊腸七扭八擰,我們三個人抱著一床棉被、一雙膠鞋、一件棉襖、二十斤大米,走得氣喘噓噓。
約莫走了五六里,遠遠地看見小路盡頭,一條黑狗從屋子里竄將出來一路狂吠奔我們而來,心里一驚,四下張望,見屋里有個人影,跟著一聲吆喝:黑狗!回來!
黑狗猛回頭,四蹄立住,猶不心甘,輕吠幾聲,才慢慢往回走。
張滿根坐在屋里,陽光從門口射進去,如一束追光。他的臉色和頭發(fā)一樣蒼白,卻并不猙獰。只是笑容僵硬,我知道,那是麻風桿菌侵害了神經。他那么吃力地笑著,也不讓座,也不倒水,對我們的問話抱以點頭或搖頭。他的家,真正是家徒四壁,一床一桌一灶,屋子有年頭了,墻壁上有橫七豎八的裂縫。
直到我們離開,他保持著坐姿。嚴格地說,他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判愈,已經不是病人,但是麻風桿菌一口一口咬掉了他的肢體,我對他的情況了若指掌。我知道闊大衣袖褲管里的秘密:只有兩只拇指的雙手,雙腳踝關節(jié)強直,不能正常站立與行走。
帶路的村醫(yī)說,一個人不成家過得就不像個人。他這個病,人丑不說,還沒有了勞動力,到哪去成家?。窟€不是阿貓阿狗樣的活一天是一天。
屈指算來,張滿根已經是七十歲的老人了。
得病時他只二十三歲,還沒娶親。他的父親也才四十四歲,正是壯年。壯年的父親為兒子蓋了兩間房,這兩間房就像孫猴子畫的那個圓圈,他呆在里面,任頭發(fā)一根根白盡了,再沒回過家。
村醫(yī)是個話嘮子,年齡也在五十開外了,瞪著一雙爬滿血絲的眼睛,絮絮叨叨:這樣活一世人虧死了,女人的味都沒聞過,和狗作了一世的伴。你知道他養(yǎng)了幾多狗不?十幾條呢。
狗死了一條又一條,他老哥子還活著。一條爛命比狗還經得磨。
說話間已經走出數(shù)百米。轉過一個彎,遠遠見村子白墻紅瓦,綠樹掩映。禁不住回頭,兩間老房子矮矮地依偎在土崖下,如風中搖燭,誰也不知道它什么時候就熄滅了。
劉山石的所在地離張滿根足足有四五十里,倒還生活在村里。找到他時,他和老婆正吃著中飯,油漆剝落的小方桌上放著兩碗吃殘了已經了無熱氣分辨不出何物的菜。
劉山石穿著半舊的灰運動衣,見到我們微微欠身招呼,除了眉毛稀少,似乎沒什么異常。他的笑是舒展的,我看了看他的手,似屈非屈,呈現(xiàn)出過度自由不知像樹根還是鳥爪?他的兩腳,鞋的前半部明顯癟下去。隔著綠色的解放鞋依然能夠看到殘缺。
想和他聊聊,但是他話少,問一句答半句,只告訴我們腳底的潰瘍前兩年只一處,今年新長了一處。搽了送去的藥膏,好是好些,但斷不了根。他老婆端上茶水,我有點口渴,但是我沒有把茶水送到唇邊,依舊放在小桌上。這是個高個子女人,寬臉,花白頭發(fā)。她問戴醫(yī)生呢?我說今年我接了戴醫(yī)生的手,以后有什么事找我,我姓藍。她是個爽快人,和劉山石的寡言少語成了鮮明對比,,噼噼啪啪放爆竹般說了一通,幾十年的光陰,在話語里一帶而過。
我聽在心上,不用揣摩,也能夠體味到她的難得和不易。
劉山石發(fā)病時也才二十八歲。她說,村里知道他是這個病,就似開了鍋,能夠燙死人。我是抱定了主意:爛棉絮裹頭,任命撞。他去外縣住院,都說他回不來了。我寫信和他說,不管他病成什么樣,我都在家等著他。那年我二十三。已經有三個孩子。二十三歲后我再沒生養(yǎng)過。二十三正年輕呀,他得了這個病,人又不在家,世上啥樣的人沒有?摸黑打拐的、想占便宜的、落井下石的。我是一條道走到黑,人到了那份上,怕不管用,哭也不管用,爛棉絮裹頭,蒙住眼睛任命撞,要是當年我?guī)е⒆右蛔吡酥麆⑸绞逻B痕跡都沒了?,F(xiàn)在三個孩子都長大成人,嫁的嫁、娶的娶,女兒生了外孫、兒子生了孫,個個都長得胖嘟嘟,精精神神。她進到臥房拿出張照片給我們看,照片的邊角已經翻卷,露出絨絨的毛邊:三個小子穿著海魂衫,右手齊眉做敬禮狀,圓頭虎腦的,個個討人愛。聽著我們的夸獎,她的臉上煥發(fā)出光彩,配著紫紅的上衣,讓原本清冷的屋子光亮溫暖起來。
爛棉絮裹頭,任命撞。這句話女人說了兩遍,人到了絕境,或許會生出一身膽,和命運斗一斗,也唯有斗一斗搏一搏,才有生活下去的勇氣吧。
也奇怪啊,藍醫(yī)生,都說這個病會傳染,我和他一起吃、一塊睡,幾十年下來也好好的,村里也沒第二個他這樣的。癌癥不傳染,村里倒有了好幾個呢。她看著我們帶去的棉被,又說,你們可憐我們,年年送東西來。我這些年在外面撿廢品,常見有人大包小包地丟衣服,有的真是挺好的,八九成新呢,我問過,不是病人穿過死人穿過的。電視里經常播哪里又發(fā)大水了,哪里鬧地震了,我也想幫幫別人。就是不知道找誰寄、寄費太貴了付不起,幾十塊的總能夠對付。
她說話時,劉山石一直靜靜的,他臉上沒有悲喜,只有一層輕輕的笑容。卻是風吹不去,雨淋不濕。
她也是笑著的,只是更熱烈些,如山花爛漫,秋林絢美。
從大門往外望,四鄰都是新樓,兩層或者三層,瓷磚的外墻在陽光下閃閃發(fā)亮。劉山石的家無疑是舊的,墻腳的苔蘚、檐下的蛛網(wǎng),還有清冷的飯食。她好像看穿我的心思,指著一幢新屋說,那是我家的,錢是兒子在外面打工賺的。正在裝修哩。又用嘴努了努丈夫:裝修沒怎么請人,都是他弄的,你們也曉得,他站不了好久,好多都是跪在那里,一點一點,慢慢做。我們也不急,人是這樣,有了新房子,住老房子就好像不丟臉了。
我出門仔細看了看他們的房子,外表看,除少了幾根羅馬柱,別的和鄰居們沒兩樣。劉山石能夠完成這些工作,真是奇跡。
新房前,沒清理好的階沿下,淡藍的野菊花長到沒膝的高度,繁華中透著荒蕪。一如我們常態(tài)的生活。
常態(tài)二字,對劉山石來說,實屬不易。
三尋找王小米
早晨上班,接到市疾控中心小趙的電話,說銅鼓縣醫(yī)院昨天下午報告一例新生兒破傷風,要我盡快去做個案調查。當下是個網(wǎng)絡時代,資源共享,許多信息打破地域的局限和空間距離,大家可以同時獲得。我一邊答應著,一邊拿眼看窗外,雨正噼噼啪啪下得歡。這個春天,一場雨綿延不斷,如逶迤的山脈,有時看似到了盡頭,卻又異軍突起,沒完沒了地接力下去。
個案調查的完成時限是在接到報告后的四十八小時。我想,時間完全來得及,下午去吧。
誰知,這一猶豫,就與那個名叫王小米的孩子失之交臂。
下午的雨勢沒有如我希望的那般弱下來,單位到醫(yī)院,雖然只有兩三百米的距離,卻也淋了個半濕。一樓的兒科,因為氣候的原因,顯得潮濕而陰暗。名為住院部,卻兼有門診的功能。醫(yī)生辦公室圍滿了抱著孩子的家長,走廊上的人舉著輸液瓶游來游去,他們的神態(tài)疲憊而焦慮,他們懷中的孩子哭鬧不休或者噤若寒蟬,但不管是吵鬧的還是安靜的,都讓人看著揪心。
我站在人群的外圍,慢慢消耗著自己的耐心,直到他們漸漸散去,醫(yī)生水落石出。醫(yī)生也是一副疲憊的樣子,眼神渙散,臉色蒼白,他告訴我,王小米已經在上午自動出院了。
這完全出乎我的意料。當然,我更明白其中的含義。自動出院意味著病人在病情沒有得到控制,沒有痊愈的情況下自動放棄救治,對一個新生兒破傷風患者來說,結局是顯而易見的。但是作為新生兒的王小米顯然不會自動出院,是她的父母為她作出了這樣的決定。
這種讓人頭疼的問題,多想也于事無補。我還是盡快把自己的事情做了,因為這個病例已經進入了網(wǎng)絡系統(tǒng),在信息管理與疫情報告內部,它是一個無法刪除與更改的事實,按照規(guī)定,我必須完成流行病學調查。
見不到病人,我只能退而求其次,找到她的病歷。我知道,順著一份完整病歷的藤蔓,是可以找到我需要的資料的,雖然少了客觀感受,卻宛如雪泥鴻爪,好歹算得有跡可尋。
但事實再次出乎我的意料,這份病歷資料不齊,缺項甚多。一些基本信息譬如住址、聯(lián)系方式,都是空白。
也有詳實的地方。患者姓名:王小米母親姓名:王小英。但是這組名字讓我生出疑慮,它完全不符合我們約定俗成的規(guī)矩,看起來,不像母女,更像姐妹。
作為一種與母親相關的疾病,必須記錄母親的一些資料,譬如姓名、年齡、生產的地點、接生員是否受過專業(yè)培訓……我一一看下去,仔細辨認著醫(yī)生龍飛鳳舞的手書:出生時間:二〇一〇年五月二十八日,發(fā)病時間:二〇一〇年六月五日,入院時間:二〇一〇年六月六日。后面是臨床表現(xiàn)、診斷與鑒別診斷、治療……在癥狀那一欄里赫然寫著,煩躁不安、吮乳困難、牙關緊閉、角弓反張……這樣典型的癥狀,結合在家自行分娩,接生者為其丈夫,做出正確的診斷一點都不難。
再次找到主治大夫,他無奈地雙手一攤,說,知道的我已經做了記錄,不知道的不能胡亂瞎編。他不說,我有什么辦法?聽口音好像是貴州那邊的,問住在哪,只說住在山上。
銅鼓境內層巒疊嶂。僅憑一句住在山上,想找到一個人,無異于大海撈針。但是住址與聯(lián)系方式卻是必須填寫的,否則,系統(tǒng)將會擺出一副不罷休的架勢,反復提示,直到滿足它的要求。而且說到底,這兩項對于疾病而言,是無關緊要的,它不過是籠罩山峰的縹緲霧嵐,無法也不會改變一座山的本質。
我隨便寫了個地址,又在電話欄里虛構了一組數(shù)字,算是完成了一次調查。我輕車熟路地做著這些事情,內心沒有不安。我想,想象并不完全是虛構,合理的想象是還原事物本來面目的必要手段,最少也是手段之一。
但是,事情沒有隨著工作的結束而過去。那個沒有見到的孩子王小米,如樹上的倒刺,落在心上,讓我很不暢快,我不止一次地想到她,想到她的出生,想象她有怎樣的表情,在我的想象中她輕盈的身體如羽毛般飛揚,然后降落,在觸地的瞬間成為一塊堅硬的石頭。
王小英在丈夫的幫助下,生下了女孩王小米。他們住在某一座山上,租下一片山場,墾荒種地。留在記憶里的貴州老家,水土流失得厲害,山上地里到處都是荒涼的石頭,不像銅鼓的山,肥沃、濕潤,隨手扔下一粒種子,都能發(fā)芽。他們雖然都沒讀過什么書,但并不缺少對美的鑒賞能力,撞入胸懷的滿山青綠、朗照的太陽、清涼的月光,讓他們的心與生活一同變得熨帖與安寧。三十一歲的王小英,已經有了兩個或者三個孩子,養(yǎng)孩子的成本,對他們來說,并不高,只要一碗飽飯,孩子自然可以慢慢長大。難道他們少養(yǎng)兩個孩子,就可以過上別樣的生活?還不是一樣離鄉(xiāng)背井,下苦受累?財難旺好歹有個人旺,何況他們住在遠離村莊的山上,平日里見得最多的是山鳥和樹木,多個孩子家里也添些熱鬧。他們的孩子都是在家里出生的,在他們看來,女人生孩子就像母雞下蛋一般,自然、輕松。犯不著花上千的冤枉錢,白白扔在水里。錢,他們要一個一個地攢著,孩子大了,總歸要上幾年學,再大些,要嫁丈夫要討老婆成家。他們沒想到,這個孩子會出問題。
剛剛出生的王小米把父母打得好好的算盤攪得七上八下。
但是,責任實在不該落在王小米的頭上。她的父親,只要把手中斷臍的剪刀,在火上燒紅,王小米就能像別的孩子那樣順利地活下來。這樣簡單的道理,那么容易就能夠辦到的事情,卻在王小英夫婦的經驗之外,他們的手里,除了一柄鋒銳的鋤頭和苦熬苦做的老繭,什么都沒有啊。
王小米在出生的七天頭上,開始哭鬧,王小英以為孩子餓了,解了懷,但是孩子把她的乳頭吐了出來,她又去看孩子的尿布,也是干爽的,她迷惑了,想不出除了吃和拉,孩子還會有什么要求,直到孩子咬住牙關,不再張口,小小的、柔軟的身體,如一張僵硬的弓,反挺在她的懷里,她和丈夫才著了慌。他們在醫(yī)院住了一個晚上,一個晚上就花掉了好幾百塊錢,花掉了好幾百塊,醫(yī)生卻不敢說一句拍胸脯的硬氣話,他們在心里劃算了一下,覺得這是件吃虧的事情,怕要人財兩空的。他們決定回家去,是死是活,全憑王小米的一條賤命。
新生兒破傷風在沒有醫(yī)療救治的情況下,死亡率高達百分之九十以上。雖然這個世界,總有奇跡發(fā)生。會有奇跡降落在女孩王小米的身上嗎?如果沒有,她不過就是一陣山風吹動,樹葉顫動后歸于平靜,一點痕跡都沒留下。但是,似乎又不能簡單地去指責她的父母,你看,一只母雞也知道張開翅膀去護衛(wèi)自己的孩子,拋開人性不談,僅從人的動物性去看,她的父母必定也是希望她能夠活下去的,他們令人匪夷所思的價值觀,完全是環(huán)境和生存法則教給他們的。
他們讓王小米成為了一個來歷不明、下落也不明的人。沒有住址、沒有電話、沒有戶口、沒有真實的名字,他們也許并沒有謀劃好,只是聽憑本能的驅使。他們如此小心翼翼地保護著自己,即便在醫(yī)院這樣的地方,也不能讓他們解下身上的盔甲?是什么,使他們成為對他者保持著高度警惕,無法建立人與人之間的信任的人呢?
原因或者很簡單。他們雖然木訥,但是也明白王小米是超生的,超生要罰款,罰款是大事。所以他們小小地狡詐了一番,木在林中,水在水里,讓人無蹤可尋。
來到世間不足十天的王小米赤手空拳,確實只有賤命一條。她毫無選擇地跟隨父母,回到山上的家。雨潑天潑地,道路泥濘不堪,我完全能夠想象他們的歸途,籠罩著凄風苦雨。但我不知道,王小米,帶著對世界和生命的未知與困惑,永遠睡下去還是會在某個晨曦噴涌的黎明醒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