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袁義達 邱家儒 劉翔南
百家姓之項姓
文/袁義達 邱家儒 劉翔南
項英
項王故里
文坊項氏家廟
項姓在中國當?shù)匦帐现信琶?92位,總?cè)丝诩s有53萬,在鄂、浙、皖、贛地區(qū)的分布較為集中。
項姓最早的一支源于古代項國,出自姬姓。周王朝實行封建制,大規(guī)模裂土分疆,封建諸侯,以屏衛(wèi)王室。周代分封的諸侯國中有項國,為姬姓子爵國。項國的始封時間和國君不詳,故城在今河南省沈丘縣槐店鎮(zhèn)趙古臺村一帶。公元前643年,項國被魯國所滅,族人以國名為氏,形成項姓。
項姓的第二支源于羋姓。公元前278年,秦將白起攻破楚國郢都(今湖北江陵),楚頃襄王被迫遷都于陳,即今河南淮陽。楚頃襄王死后,其子楚考烈王繼位,以項邑為楚國別都,并封其大將項燕于該邑鎮(zhèn)守。項燕出身楚國王族,本姓羋,其子孫以邑為氏,即項氏。戰(zhàn)國末期,秦將王翦率60萬大軍攻楚,項燕率部頑強抵抗,因寡不敵眾,自刎身亡。他英勇抗秦、為國捐軀的愛國精神得到時人的高度尊崇,秦末陳勝、吳廣發(fā)動農(nóng)民起義時,曾打起項燕這面大旗作為號召。
項姓第三支出自外族的改姓。我國的項姓同其他姓氏一樣,不斷與其他民族交流,互有流動,但是外族流入項姓的事件不多,僅有唐朝羌人的一支以及清朝蒙古人唐古特氏改成的項姓。
先秦時期,項姓主要活動在黃淮流域。秦滅六國之后,項人自河南東遷至下相(即今江蘇省宿遷市西)。秦朝時,項燕的兒子項梁因避仇流亡江東。秦末農(nóng)民大起義爆發(fā),項梁和侄子項羽在江東起兵反秦,他們在與秦軍作戰(zhàn)中多次取勝,成為反秦義軍中的核心武裝力量。后來沛公劉邦搶先入關(guān)滅秦,項羽屯兵霸上,在鴻門設宴欲害劉邦,項羽的族叔項伯拔劍起舞,以身翼蔽,保全了劉邦性命。劉邦稱帝后,封項伯為射陽侯,地在今江蘇淮安,賜他姓劉;其余項氏宗支,劉邦也都未誅殺,統(tǒng)統(tǒng)封侯。如桃侯項襄,封于今山東汶上縣境;平皋侯項它,封于河南溫縣境,也都賜予國姓。這樣,項姓宗族多半改成劉姓,人口為之大減。
兩漢時期,項姓除改劉姓者外,還有部分未獲封者保留了原姓,自中原向四外分遷。先是項羽兵敗,不少項氏逃往江南,匿居于江浙地區(qū);另有部分項姓則因做官徙居河北及甘肅等地。這些項人在漢代以后逐漸發(fā)展,形成當?shù)赝?。?jù)古代姓氏書記載,項姓的歷史郡望有遼西和西楚。遼西郡為戰(zhàn)國燕置。秦漢時治所為且盧,在今河北盧龍縣東南;東漢移治陽樂,即今遼寧義縣西。遼西項氏的情況未見史載,唐朝林寶所撰《元和姓纂》說:“隴西金城,后周有項亶,周武帝賜姓辛氏。”據(jù)此推測,“遼西”可能為“隴西”之誤?!拔鞒笔乔貪h之際的古地名,項羽曾以此為國號,其地以今淮安楚州為中心,范圍大約包括蘇北與皖北。“西楚”是項氏后人追溯的郡望,他們都尊項羽或項纏為祖先。唐宋以來,西楚項氏人才鼎盛,名人輩出。
當代項姓在全國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湖北、浙江、江西、安徽,這4省的項姓人口約占全國項姓總?cè)丝诘?5%,其次分布于江蘇、貴州、河南等。湖北為項姓第一大省,居住了項姓總?cè)丝诘?4%。全國形成了西起湖北、東抵浙江的項姓聚集區(qū)。
項姓歷代重要人物有:春秋時項橐,相傳他7歲為孔子師;戰(zhàn)國末楚將項燕;秦末武信君項梁,西楚霸王項羽;西漢射陽侯項伯;東漢豫章郡主簿項誦;唐文宗時水墨畫家項洙,唐朝詩人項斯;南宋校書郎、戶部員外郎、湖廣總領(lǐng)項安世;元朝名醫(yī)項昕;明朝正統(tǒng)進士、兵部尚書項忠,書畫收藏兼鑒賞家項元汴;明清之際山水畫家項圣謨;清朝詞人項鴻祚,數(shù)學家項名達;杰出的無產(chǎn)階級革命家、新四軍副軍長項英。
項國故城遺址
在河南省沈丘縣槐店鎮(zhèn)西沙河北岸的趙古臺村旁,項國的地域包括今項城縣東南部和沈丘縣大部分地區(qū)。春秋時期,諸侯爭霸,項國弱小,成為齊、楚等國爭相蠶食的目標。公元前643年夏,齊桓公在淮地(今安徽省靈璧市)召集中原諸國會盟,魯僖公前來參加,私下里派一支軍隊攻占了項國。齊桓公對魯僖公擅自行事非常生氣,就把他抓起來扣押在齊國。以后魯人多方求情謝罪,齊桓公才把魯僖公送回魯國。魯滅項后,與項地相距千里,中間還隔著宋國,無力保有其地,最后項地被楚國吞并,項人遂成為楚國的臣民。項姓分布圖
北侖項氏宗祠
小溪村
寧波后所城項氏宗祠
位于寧波市北侖區(qū)柴橋街道后所村南,始建于清乾隆年間。后所村原為明朝“千戶所軍”安營扎寨之地,清順治十八年(1661年),衛(wèi)所遷移到睡龍宮山南麓,即今后所村所在地。今村中多數(shù)人家均為軍戶后裔。該村項氏始祖名項信祿,宗祠堂號“惇敘堂”。祠堂坐西北朝東南,正廳5開間。項氏宗祠歷史悠久,用材與做工考究,雕刻精美,格局規(guī)整,保存較好,具有重要的歷史、藝術(shù)和科學價值。文坊村項氏家廟
坐落在福建省連城縣朋口鎮(zhèn)溫坊(今文坊)村中心,是閩西客家唯一的項氏古祠。該廟始建于1481年,1513年竣工,占地面積666平方米。據(jù)村中《項氏家譜》記載,其始祖項一齋,于南宋末從浙江西部清溪鎮(zhèn)隨文天祥南來,后定居于此。家廟為磚木結(jié)構(gòu),山城翹檐門樓,上下大廳之間有回廊天井。中堂刻聯(lián)“臨海家聲遠;清溪世澤長”。正廳兩側(cè)懸掛各1.2米見方“忠”“孝”“廉”“節(jié)”4個大字匾牌。1998年11月,村民們把“項氏家廟”改做“項南紀念館”和老年活動中心,成為連城縣的革命教育基地。項王故里
坐落于江蘇省宿遷市宿城區(qū)徐淮路東,始建于唐宋時期,現(xiàn)為“江蘇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項王故里簡稱“項里”,又稱“梧桐巷”,是項羽的出生地。項羽名籍,在楚漢爭戰(zhàn)中兵敗自刎,家鄉(xiāng)人民為了紀念這位蓋世英雄,在下相梧桐巷立碑、建牌坊,世代祭祀。今項王故里為3進院落,整體布局為前宮后院,建筑風格仿漢式。主體建筑名“英風閣”,系全木構(gòu)架,青瓦覆蓋,紫柱白墻,古樸壯觀。閣內(nèi)置項羽身披戰(zhàn)袍、腰佩寶劍的石雕像,東西山墻上鑲嵌著反映項羽生平重大事件的6幅壁畫。院內(nèi)有鐫刻《史記·項羽本紀》和頌揚項羽詩文的百米長廊。院中置霸王巨鼎,鼎上64字銘文精辟地概括了項羽的一生。項羽墓
在山東省東平縣舊縣鄉(xiāng)舊縣三村東側(cè)高臺地上,當?shù)厝朔Q之為“霸王墳”。墓在墓區(qū)偏北處,直徑達100余米,高約10米。原有封土墓冢,冢前神道旁立碑刻4方,漢柏數(shù)十株,“文革”中大部分被毀,遂辟為學校、果園和民房。今墓前有一殘碑。《史記·項羽本紀》載:“項王已死,楚地皆降漢,獨魯不下,漢乃引天下兵欲屠之,為其守禮義,為主死節(jié),乃持項王頭示魯,魯父兄乃降。始,楚懷王初封項籍為魯公,及其死,魯最后下,故以魯公禮葬項王谷城,漢王為發(fā)哀,泣之而去?!?p>歙縣小溪村位于安徽省歙縣城南20多千米處的紹濂鄉(xiāng),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古村落。這里群山懷抱,小河(桂溪)潺潺流淌,穿村而過,沿河散落著許多灰瓦白墻的古民居,民居外觀樸素,內(nèi)有精美的木雕、磚雕、石雕。村中居民1800余人,大都姓項。據(jù)其家譜記載,其遠祖項泉于唐中和年間自浙江淳安縣遷至歙州郡城。項泉之孫項紹于后唐清泰三年(936年)攜家隱居小溪。今村莊周圍有保留較好的古寺、古亭、古塔、古牌坊。本欄目協(xié)辦單位:中華伏羲文化研究會
華夏姓氏源流研究中心
(下期百家姓之韓姓 敬請關(guān)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