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樹東
初中語文文言文的閱讀教學向來被戲稱為文言文進行的“攔路虎”。它費時、費力,學生理解障礙多、難度大且枯躁無味。雖然教師在教學中煞費苦心、重錘出擊,但一到考試,方顯出收效甚微,大有事與愿違之勢。教者顯得無奈,學者怨聲四起,一片鵲聲。
就文言文課堂教學現(xiàn)狀而言,文言文教學是素質教育中的一個薄弱環(huán)節(jié)。傳統(tǒng)的“字字落實,句句清楚”的 “八字真經(jīng)”被奉為神靈,學生卻異化為令人頭痛的“緊箍咒”?!皾M堂灌”的方式令學生壓抑;教學流程的機械、刻板,缺少創(chuàng)意、缺少互動,束縛思維,遏制學生創(chuàng)造力,令中國古典名篇淪為學生難以接受、甚至拒絕就接受的“殘羹冷炙”。如何把枯燥乏味而又“吃力不討好”的事情做好呢?
作為情感藝術的語文,只有學生的興趣和激情被充分調動之后,語文課堂上“目之所及,耳之所聞”的一切才能對學生的心靈有所影響,他們才會同樣充滿激情的投入。怎樣才能調動學生的激情呢?現(xiàn)代信息技術的推廣和應用給我們提供了廣闊的平臺,充分利用網(wǎng)上資源和網(wǎng)絡的優(yōu)勢就能收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別的不說,就拿教育資源下載這一塊,就足以讓我們受益匪淺-----內容豐富的成語故事、精彩紛呈的典故給我們開辟了一條通往古典文學的甬道。我們可以在“圖、文、聲”并茂的動態(tài)畫面中走進古代文化殿堂,接受故事中的人物和情態(tài),領悟故事中蘊含的道理,學會古漢語的字、詞、句等方面的知識,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進行文言文的閱讀教學,然后舉一反三、觸類旁通。成語是文化積淀下來的一種載體。文言文中的許多單音詞都保存在成語或現(xiàn)代漢語語素中流傳下來。
我們可以借助常見成語(或詞語)的語素來推求古漢語詞義。例如“以勇力事魯莊公”我們依據(jù)“無所事事”等成語中的的解釋,可以推出這里的“事”是“做事、效力”的意思。學習《塞翁失馬》故事中的“馬無故亡而入胡”里的“亡”的時候可以結合成語故事“亡羊補牢”一起來詮釋“亡”字“逃跑”;學習“風吹草地見牛羊”是時可用典故“窮途而匕首見”進行縱橫比較,加深學生對“見”字通“現(xiàn)”的用法;學習《醉翁亭記》中的“飲少轍醉”中的“輒”就聯(lián)系成語故事“淺嘗輒止”,一同學習“輒”字的用法。諸如此類,通過教學資源,運用網(wǎng)絡,師生即可在賞心悅目的畫面中,輕松愉快的學習文言文,加強文言實詞的學習。
另外,我們可以結合成語學習文言文的語法現(xiàn)象。
(1)一詞多義現(xiàn)象:
如:道,
道不拾遺(道路)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道行)
說長道短(說) 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方法)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仁政)
又如:兵 兵強馬壯(軍隊) 紙上談兵(兵法)
短兵相接(兵器) 草木為兵(士兵)
如: 亡 亡命之徒(逃亡) 亡羊補牢(丟失)
亡國之音(滅亡) 家破人亡(死亡)
唇寒齒亡(掉落、失去)
借助成語語境,學生更容易掌握一詞多義的現(xiàn)象。
(2)古今異義
古今異義是文漢語中常見現(xiàn)象,結合成語的語境義來理解古今異義不容易望文生義 ,達到以今解古的目的。
赴湯(熱水、開水)蹈火 破涕(眼淚)為笑
乳臭(氣味)未干 不名(占有)一錢
(3)通假
成語中也有通假字,音義都從本字。如:
圖窮匕見(現(xiàn)) 一暴(曝)十寒 再接再厲(礪)
信口開河(合) 疾(嫉)惡如仇 被(披)發(fā)文身
綜上所述,古漢語的許多知識點大都不乏成語用例。成語具有簡潔精辟、信息量大、易于記憶、便于提取等特點,易于引起學生的興趣,因而在幫助學生學習和積累文言文詞語時,作為一種相互印證、拓展補充的教學輔助手段,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結合成語學習文言文不但有利于文言文的學習,還可以加深對成語的理解,一舉兩得,何樂而不為呢?
(陜西省洋縣池南初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