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杰
據《楚天都市報》報道:在2013年春節(jié)來臨之前,武漢市社區(qū)志愿者協會決定,面向全市大學生等征集志愿者,陪伴“空巢老人”過年?;顒又校髮W生志愿者將與其他志愿者一道,幫助“空巢老人”購置年貨、做清潔、做年夜飯,陪他們吃年夜飯、聊天、逛街等,與他們共同過一個溫馨、祥和、快樂的新年。
從表面上看,征集大學生志愿者陪“空巢老人”過年,只是一項關愛老人、體現社會關懷的慈善活動。但向深層次挖掘,就能發(fā)現這項活動潛藏的巨大教育意義,那就是通過活動中方方面面的環(huán)節(jié),提高大學生的感恩意識,讓大學生在社會實踐中學會感恩,體會感恩的真正價值。
當下大學生絕大多數為獨生子女,從小生活在優(yōu)越的環(huán)境中,對相當一部分大學生而言,衣來伸手、飯來張口已經成為一種自然,目無他人、惟有自我已經成為一種習慣。一個不會體諒他人、理解他人的人,又怎么會感恩親人、感恩老師、感恩同學呢!就更不用說感恩社會、回饋社會了。感恩意識的培養(yǎng),對大學生一生的健康成長和發(fā)展都具有積極的重要作用,然而我們的教育體系中卻缺少感恩這一課,更多強調知識積累、能力培養(yǎng)。近些年媒體常有關于市民資助大學生而大學生畢業(yè)后沓無音訊的報道。這種不思回報、不知感恩的行為令我們的教育無比尷尬。
為了改善這種令人尷尬的現狀,高校已經紛紛努力拿出行動。有的大學從今年開始給學生布置“感恩寒假作業(yè)”,把它作為德育教育的新載體;有的大學與敬老院、特殊教育中心建立長期聯系,不定期組織大學生參加志愿幫扶活動。而武漢市社區(qū)志愿者協會征集并組織大學生等參加“空巢老人”過春節(jié)的舉措,更是從社會大課堂的角度,填補了高校“感恩課”的空白,我們應該為此叫好。相信這些應征的大學生志愿者通過為老人服務、與老人相處,能更多地了解到他人的困難,更多地體會到他人的辛苦。
當然了,一項社會活動不可能擔起教育的全部責任,政府應思考如何在教育中植入感恩一課,畢竟尚有更多的大學生需要接受感恩教育。就大學生而言,經過一次活動的洗禮也許尚不能改變長期以來形成的行為習慣和心理定勢,必須更多地參加相關的社會實踐活動,在活動中不斷地加強自我教育,從而發(fā)自內心地樹立社會服務意識,提高社會責任感,以便將來更好地回報他人,回報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