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軍
(鄭州人民醫(yī)院,河南 鄭州,450003)
膽囊結石是外科常見病、多發(fā)病,我國膽囊結石發(fā)病率達8% ~10%[1],且有逐年升高的趨勢。目前腹腔鏡膽囊切除術(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已成為治療膽囊結石的金標準,但隨著LC手術例數的增加,術后出現較多并發(fā)癥[2],使術者對膽囊功能進行了更深入的研究。膽囊不僅具有濃縮、儲存膽汁的功能,更具有調節(jié)內分泌、免疫等多種功能,其對維持膽道流體靜壓具有重要作用,從而使保膽手術得到越來越多地應用。2010年7月至2011年8月我院為61例膽囊結石患者施行腹腔鏡聯合硬質膽囊鏡保膽取石術,療效滿意?,F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本組61例患者中男24例,女37例;14~86歲,平均(48.7±10.7)歲,發(fā)病時間3個月 ~6年;43例有持續(xù)性上腹不適或疼痛等慢性膽囊炎表現,其中22例有急性膽囊炎發(fā)作史;18例無癥狀。入院時肝功能異常13例,其中肝功能Child-Push分級A級11例、B級2例。術前彩超結果提示膽囊壁增厚23例,13例厚度為2~3 mm,8例為3~4 mm,2例>4 mm。單發(fā)結石36例,多發(fā)25例;結石最大直徑2.1 cm,數量最多為130余枚。
對于腹腔鏡保膽取石術的手術指征國內已有統(tǒng)一標準[3]:(1)經B超或其他影像學檢查確診為膽囊結石;(2)行Te99ECT或口服膽囊造影,提示膽囊顯影,功能良好;(3)雖然Te99ECT或口服膽囊造影不顯影,但術中能取凈結石,證實膽囊管通暢。本組病例選擇標準:(1)經彩超、CT等檢查確診為膽囊結石,同時心肺功能正常,能耐受手術;(2)膽囊功能測定,口服造影劑或彩超顯示膽囊收縮率大于30%以上;(3)膽總管無擴張,膽囊管通暢;(4)膽囊壁厚小于4 mm;(5)非膽囊炎急性發(fā)作期;(6)結石最大直徑<3 cm;(7)患者有保膽要求,具有術后復發(fā)再手術的心理承受能力。排除標準:嚴重心肝肺功能障礙,凝血機制障礙,結核病活動期,上腹部手術史,合并急性膽囊炎、胰腺炎、膽總管結石等,結石直徑>3 cm,孕期及哺乳期婦女。
1.2 手術方法 2例肝功能B級患者,經抗感染、護肝達到A級后施術。全麻,患者取仰臥位,常規(guī)消毒鋪巾。臍部做1.0 cm 切口,穿刺氣腹針,壓力維持在10~12 mmHg,穿刺10 mm Trocar,置入腹腔鏡。探查腹腔,觀察膽囊大小、張力、位置及周圍炎癥情況,決定能否行保膽取石術。于膽囊底體表投影處右肋緣下1.0 cm處做1.5~2 cm切口,依次切開皮下各層組織及腹膜入腹,在腹腔鏡定位下,用無齒環(huán)鉗經肋緣下切口提起膽囊底,釋放氣腹,將膽囊底提出體外。于膽囊底部無血管處用剪刀剪開約1 cm小口,取少許膽囊底組織送病理,用小鉗分別提起膽囊切口,置入硬質膽囊鏡,用生理鹽水沖洗膽囊,用取石網、取石鉗等取出結石,反復用生理鹽水沖洗膽囊腔,無結石殘留后將鏡子向深處推入,至膽囊頸口,見膽囊管通暢,并見黃色膽汁流入,嚴密止血后再次用生理鹽水沖洗,確定無殘留結石、出血點及粘膜下結石。撤出硬質膽囊鏡,用3-0薇喬線連續(xù)鎖邊縫合膽囊底切口,回納膽囊,重新建立氣腹,觀察膽囊無出血、膽漏、腹腔異常后分層縫合腹壁切口。
61例手術均獲成功,手術時間30~95 min,平均(52.3±14.8)min;術后第2天下地活動并進流質飲食,術后腸蠕動恢復時間10.2~21.6 h,平均(16.4 ±2.4)h;術 后 住 院 3 ~7 d,平 均(4.2±1.1)d。術后1例出血,開腹行膽囊切除術。未發(fā)生膽漏、腸漏、切口感染、膽管損傷等其他并發(fā)癥。出院前復查彩超,均無殘余結石。術后調整飲食習慣及結構,按時進食,進低脂飲食等,膽固醇結石患者出院后按預防量口服降結石藥物半年,術后3個月、半年、一年復查上腹部彩超及肝功能,未發(fā)現結石復發(fā)。13例術前肝功能異?;颊?,術后半年肝功能恢復正常;膽囊壁增厚患者術后膽囊壁逐漸變薄,術后1年復查,僅3例患者膽囊壁厚度為2~3 mm,余者膽囊壁均正常。膽囊收縮功能良好。
因膽囊切除后的相關并發(fā)癥,如長期消化不良,反流性胃炎、食管炎,膽道感染、損傷,膽總管結石發(fā)生率[4]、結腸癌發(fā)病率[5-6]明顯增高,使保膽取石術逐漸得到重視。早期對于膽囊管或膽囊頸部嵌頓結石、膽囊萎縮、合并膽管結石、泥沙樣結石、多發(fā)或充滿型結石、術前證實膽囊內分隔、不能排除膽囊癌的患者不宜行保膽取石術。但隨著手術技術的發(fā)展及手術經驗的積累,手術適應證逐漸擴大,如多發(fā)結石已不是手術禁忌證。本研究中,1例患者取出130余枚大小不等的質硬結石,術后隨訪1年,未發(fā)現結石復發(fā)。充盈性結石,應結合術前膽囊收縮試驗結果,如果膽囊餐后收縮率小于30%,應以切除膽囊為主。膽囊結石類型對于病例選擇無明顯影響,本組術后病理提示,膽色素結石、膽固醇結石及混合型結石均有。高齡也已不再是手術禁忌,但術前應詳細評估高齡患者的手術耐受情況,我們曾成功為1例86歲患者施行保膽取石術。
雙鏡聯合保膽取石術中應注意:(1)術中發(fā)現膽囊扭曲或膽囊管細長,應行膽囊切除術;(2)注意保護膽囊壁,減少對膽囊粘膜的損傷,以免影響術后膽囊功能;(3)最好用剪刀剪開膽囊底部,以避免電刀或超聲刀的副損傷,減少切口愈合不良導致的膽漏;(4)纖維膽道鏡取石過程中最好使用取石網套取,以避免結石破碎后漏掉碎屑及膽囊壁損傷;(5)對于急性炎癥期患者,不宜行保膽取石術;如果患者強烈要求保膽,且發(fā)作時間小于48 h,可嘗試行保膽手術;大于48 h的患者,因膽囊周圍粘連、膽囊壁明顯腫脹、膽囊張力高等原因,如果強行保膽,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較高。本組術后1例出血,即因患者急性發(fā)作3 d后要求行保膽手術,膽囊與周圍粘連,提拉膽囊時撕扯與大網膜的粘連,術畢再次觀察腹腔時未能發(fā)現,術后發(fā)生出血導致再次手術;(6)結石取凈后必須探查至膽囊管開口處,見膽汁反流良好后方可縫合;(7)膽囊底切口應使用3-0薇喬線連續(xù)鎖邊縫合,防止發(fā)生膽漏;如果切口較長,連續(xù)鎖邊縫合后可間斷8字縫合加固,修剪分離的大網膜,以防止?jié)B漏;如果切口邊緣有動脈性出血,應使用可吸收線貫穿縫扎止血;(8)縫合完畢后回納膽囊,再次建立氣腹,鏡下觀察術區(qū)有無出血、膽漏;(9)術后早期進食或應用解痙藥,降低膽囊內、膽道內壓力,以減少術后膽漏的發(fā)生。(10)術后3 d開始口服熊去氧膽酸片,連續(xù)服用半年,以減輕或消除膽囊壁炎癥,增強膽囊收縮功能,防止結石復發(fā)[7]。
目前,對于保膽取石術的顧慮主要有:(1)術后膽漏等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是否較高;(2)結石復發(fā)率是否較高;(3)膽囊結石引發(fā)的慢性炎癥是否不可逆轉,術后患者癥狀是否難以消除。對于出血、膽漏等并發(fā)癥,保膽取石術初期發(fā)生率較高,隨著手術經驗的積累,目前發(fā)生率較低。張寶善[8]報道保膽取石術后結石復發(fā)率為2% ~7%,如果口服去氧膽酸片 結石復發(fā)率會更低 我們隨訪發(fā)現 膽囊慢性炎癥的患者保膽取石術后肝功能好轉,膽囊壁逐漸變薄,表明如果術前膽囊有功能,保膽取石術后膽囊炎癥可逐漸消失。
雙鏡聯合行保膽取石術保留了膽囊及膽囊功能 減少了切除膽囊引發(fā)的相應并發(fā)癥 但由于病例數較少、隨訪時間較短,未經大規(guī)模遠期隨訪與驗證,尚存在結石復發(fā)等不能完全解決的問題,中期及遠期療效難以評估,尚需更進一步的研究。
[1]王旭,王翔翔,唐彤,等.內鏡保膽取石術臨床現狀[J].中國普外基礎與臨床雜志,2009,16(9):773-776.
[2]張寶善.內鏡微創(chuàng)保膽取石術治療膽囊結石[J].中國內鏡雜志,2002,8(7):1-4.
[3]中國醫(yī)師協會內鏡醫(yī)師分會.中國醫(yī)師協會內鏡醫(yī)師分會行業(yè)公布內鏡下微創(chuàng)保膽手術取石(息肉)技術規(guī)范[S].中國現代醫(yī)學雜志,2009,15(8):后插2-后插3.
[4]Madácsy L,Fejes R,Kurucsai G,et al.Characterization of functional biliary pain and dyspeptic symptoms in patients with sphincter of Oddi dysfunction:effect of papillotomy[J].World J Gastroenterol,2006,12(42):6850-6856.
[5]周哲,涂湘炎.手術治療肝內膽管結石65例臨床分析[J].中國醫(yī)學工程,2007,15(6):517-519.
[6]Lorusso D,Misciagna G,Mangini V,et al.Duodenogastric reflux of bile acids,gastrin and parietal cells,and gastric acid secretion before and 6 months after cholecystectomy[J].Am J Surg,1990,159(6):575-578.
[7]郭紹舉,李健,張競超,等.防石膠囊預防膽囊結石復發(fā)的臨床研究[J].中國中西醫(yī)結合消化雜志,2008,16(4):254-255.
[8]張寶善.關于膽囊結石治療的爭論——與Langenbuch理論商榷[J].中國醫(yī)刊,2007,42(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