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新
(遼寧省建平縣建平鎮(zhèn)林果服務站,遼寧 朝陽 122400)
建平縣的氣候及土壤非常適宜南果梨、花蓋梨、京白梨、安梨、蘋果梨、早酥梨等諸多抗旱性、抗寒性較強的梨品種栽培,為此,建平縣利用退耕還林的有利契機,以梨為突破口,大力發(fā)展經(jīng)濟林,初步形成了以南果梨、蘋果梨、花蓋梨為主體的梨生產基地。然而,隨著梨品種發(fā)展的不斷擴大,與之相伴的梨樹各種病蟲害也呈上升的勢頭,嚴重影響了梨栽培的經(jīng)濟效益,尤其是梨金緣吉丁蟲的危害尤為猖獗,為此研究梨金緣吉丁蟲在遼西北地區(qū)的發(fā)生規(guī)律,采取相應的技術措施進行防治,對于鞏固梨生產基地建設,實現(xiàn)梨樹的高產高效極其重要。
金緣吉丁蟲又名梨吉丁蟲,是遼西北地區(qū)的主要害蟲之一,在遼西北地區(qū)的各個市縣均有發(fā)生,在建平縣管理粗放的梨樹園、樹體較弱的梨樹、傷口較多的梨樹園發(fā)生較重。2010年,由建平縣果樹發(fā)展中心組織的調查結果表明,全縣梨樹平均受危害株率達到35.2%,成齡梨樹的危害株率達到40.5%,對梨樹的發(fā)展構成了威脅。
金緣吉丁蟲以幼蟲蛀食梨樹枝干、樹皮甚至木質部,受害部位組織顏色變深,流出白色泡沫狀汁液,以后逐漸發(fā)霉變褐,蛀道內充滿褐色的蟲糞和木削,破壞了梨樹的疏導組織,而導致梨樹樹勢衰弱,嚴重時大樹枝或整個樹體枯死。
梨金緣吉丁蟲體翠綠色,有金屬光澤,體長13~17mm,體扁平,堅硬,頭小,觸角黑色,鋸齒狀,11節(jié),復眼深褐色,成腎形,頭部中央有一黑藍色縱斑,前胸背部密布細刻點,因其兩側和鞘翅邊緣有金黃色稍帶微紅的縱紋,狀似金邊,故而得名。
梨金緣吉丁蟲卵為橢圓形,長2mm,寬1mm,初期乳白色,后漸變?yōu)辄S褐色。
梨金緣吉丁蟲幼蟲體長30~35mm,扁平,黃白色,無足,頭小,暗褐色,前胸膨大,背中央有“人”形紋,腹部10節(jié),細長,分節(jié)明顯。
梨金緣吉丁蟲為裸蛹,長15~20mm,寬8 mm,初期乳白色,后變?yōu)樽暇G色,有光澤。
梨金緣吉丁蟲在遼西北地區(qū)2年完成1代。以不同的齡期于樹干皮下或木質部蛀道里越冬。多數(shù)幼蟲當年不化蛹,第2年早春樹液流動時,幼蟲繼續(xù)蛀食危害。在建平縣,5月上旬成蟲開始鉆出蛀道,稱之為“出木”,“出木”盛期在5月中下旬,末期在6月下旬。成蟲“出木”后多棲息于樹干和大枝的陽面,多白天活動,早晚靜伏樹葉上。受驚、震動有墜地假死性,此時是捕殺的絕好時機。成蟲喜食嫩葉,羽化后10余d產卵,卵多產于枝干皮縫和傷口處,1頭雌蟲可產卵20~100粒,卵期10~15d,6月上旬為幼蟲孵化盛期,初孵化幼蟲先在皮層蛀食,隨著蟲齡增大,可蛀食韌皮部、木質部,將枝干內蛀成不規(guī)則的蛀道,老熟成蟲蛀入木質部越冬。
在防治上,充分利用成蟲的假死性,在成蟲發(fā)生盛期,組織人員進行人工捕殺,捕殺時間在早晨最好。于7—8月間在梨金緣吉丁蟲發(fā)生園的樹體用小刀挖開被害變黑處捉幼蟲,或用80%的敵敵畏、20~40倍煤油涂刷于蟲道口,殺死幼蟲。
在發(fā)生梨金緣吉丁蟲的梨園于早春3—4月及時刮掉老翹皮、蟲蛀皮,并及時將樹皮清理出園,病死枝、病死樹也要及時清理。
加強梨樹園的栽培管理,增強梨樹樹勢,在冬季修剪時盡量減少傷口,減少金緣吉丁蟲的入侵點,最適的修剪時間為夏季。
于成蟲發(fā)生期的5—6月,每隔10~15d于大樹的大枝、主干上噴90%敵百蟲600倍液,或50%對硫磷乳油2 000倍液,或40%樂果乳油800~1 000倍液,或20%殺滅菊酯乳油3 000~4 000倍液進行防治。
[1]張莉.梨金緣吉丁蟲的發(fā)生與防治[J].西北園藝,2004(8):14-15
[2]楊玉貴,高洪岐.梨金緣吉丁蟲的大發(fā)生及防治[J].北方果樹,1988(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