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針對閱讀沒有考查出兒童的真實閱讀能力問題,幫學生成為一個真正的閱讀者,通過探索閱讀能力的科學評測方法,明晰閱讀教學的主要任務,改進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并對怎樣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做了簡述。
關鍵詞:語文閱讀題;閱讀能力;學習興趣
閱讀題型應該怎樣考查?新課程標準指出:閱讀的評價,要綜合考查學生閱讀過程中的感受和理解,要關注其閱讀的興趣和價值取向及相關的閱讀習慣,也要關注其閱讀面及選擇閱讀材料的能力。但是,在現(xiàn)實教學中卻存在著許多問題。小學語文教學也沒有很好地調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下面將分別進行探討。
一、語文閱讀
1.存在的問題
閱讀沒有考查出學生的閱讀能力,一些主觀題的設計看起來跟閱讀的內容有關,但是考查的卻是學生的書面表達能力和相關的價值觀。仔細分析一些閱讀題,的確沒有考查出學生的真實閱讀能力。有些題目往往是考查學生的課外閱讀情況。閱讀題一定要讓學生明白:答案就在我們閱讀的材料之中,從而能夠引導學生對文章的精度、深讀的閱讀,讀出自己的體會,進而會應用,這才是對閱讀能力的考查。
閱讀題目的設計沒有很好地把握好難易梯度。閱讀題的難度能夠檢測出學生的閱讀能力。但是,教師在進行命題設計的時候,沒有能夠很好地把握題型設計的難度梯度,只是憑借自己的經驗和慣性進行題目設計,可能出現(xiàn)相同的題型設計。教師認為學生經常做不對題目,對其進行幾次的練習之后,他們就會掌握了,這是一種錯誤的思想觀念。
閱讀題型的設計脫離了學生閱讀的常態(tài),教學內容和寫作內容的常態(tài)是一致的,即語文課所教的聽、說、讀、寫,其取向和方式要與學生的所需相一致。但是,在現(xiàn)實中,教師往往偏離了常態(tài),許多閱讀題的設計,也偏離了學生閱讀的常態(tài),他們很難理解所學知識與自己生活的關系。
2.閱讀題要體驗閱讀能力
閱讀題沒有很好地考查出學生的閱讀能力,部分原因是教師沒有很好地弄清楚閱讀能力具體包括哪幾項。每次設計閱讀題的時候,都是理解、分析等相關題型。語文教師也逃不過內容分析的魔障,題型設計不夠清晰。本文將閱讀能力進行平面化羅列,變成一種立體的層狀結構,來說明其優(yōu)先級別。閱讀能力按照從低級到高級分為四個層次,并且底層是高層的基礎。這四個層次是認讀能力、理解能力、概括能力、評鑒能力。明確了閱讀能力的層級,閱讀題型的設計也就有了相關的目的性。弄清楚了閱讀能力的層級,就為閱讀能力的考查提供了相關的依據。如何讓每個學生體現(xiàn)出他們真實的閱讀能力,改變以往的題型設計,就需要從課程的新標準出發(fā),并緊密結合教材,梳理閱讀能力考查的序列,將課程標準轉化為評價標準。
概括能力階段的序列為:第一階段,對感興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第二階段,能夠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體會文章中關鍵詞句的情意作用。第三階段,在閱讀中能夠了解文章的表達順序,并體會學生的思想感情,初步領會文章的基本表達。有了閱讀序列,閱讀考查也就有了大致的考查目標。在學段目標的指導下,結合教程的具體內容,制定出每學期的考查內容。這樣,目標就進行精確化,有利于閱讀能力的考查。從紙筆測驗的角度看,語文知識、閱讀能力策略、閱讀興趣習慣往往會滲透到四個層級中進行相關的考查。并在此基礎之上,可以設計相應的題目來考查學生真實的閱讀能力。
3.閱讀問題要回歸常態(tài)
閱讀是在一定的情境下,讀者與文章進行交互的過程,讀者要利用自己現(xiàn)有的知識和經驗,借助相關的文字和情景,運用有效的閱讀策略,并進行相關的反思。閱讀題要符合學生的真實閱讀,就要考慮閱讀目的、閱讀文本選擇、閱讀認知過程等因素。要能夠體現(xiàn)出以讀者為中心的理念,能夠非常貼近學生的真實閱讀能力,使閱讀回歸到常態(tài)。閱讀的目的要與文本選擇緊密相關,因為文學體驗和閱讀都屬于文學類文本,為了獲取和使用信息,正是基于學生的真實閱讀。
二、學習興趣的培養(yǎng)
1.多方協(xié)作
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要求教師、學生和家長三方進行相關的配合,具體應該怎樣開發(fā)創(chuàng)造性思維,目前許多研究工作者也不能形成統(tǒng)一的意見。但是,從小學語文課堂的角度出發(fā),給出一些相關性建議。
2.教師要提升自我
教師要不斷地進行自我提高,提高教學質量。要在語文課堂中發(fā)展兒童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語文教師就需要有一定的教育學和心理學知識,要有不斷學習的進取精神。教師要多讀教育方面的相關書籍,不斷進行充電,在教育理論的指引下,摒棄自己不當的教育觀念和教育方式,堅持科學的教育觀念。每個孩子都有適合他們的教育方式,不要套用公式教育方式,將孩子打造成沒有個性的平庸之輩,這會阻礙孩子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發(fā)展。
3.進行必要的創(chuàng)新
拓展課堂教學的創(chuàng)造性。標準答案是創(chuàng)造力的天敵,在實際的教學中,標準答案是來輔助教師的教育工作的。語文作為一門語言教學,本身就具有很大的靈活性,答案并不是唯一的。合理地使用標準答案,在作業(yè)和課堂提問中要多鼓勵孩子,讓他們進行充分的思考,讓孩子感受到創(chuàng)新的成就和快樂。能夠給予孩子較多的想象空間,教師的傳授是有限的,有時候會引起學生的厭煩,如果教師能夠在課堂多給予孩子一些想象的時間,讓孩子能夠進行領悟,并能提出新的問題,說不定會有新的發(fā)現(xiàn)。例如,在每堂課上拿出十分鐘的時間,讓學生討論課堂上所學到的相關知識,對于文章中的相關人物形象進行復述。
長時間地面對黑板,許多學生會產生厭煩。陶行知能夠把雞蛋帶到課堂上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創(chuàng)造力。因此,教師要對教育設備進行推陳出新,并進行自己創(chuàng)造。例如,黑板的磁鐵可以用卡通圖案,家里的玩具可以改裝成新穎的教學工具,甚至可以讓孩子來改造教室的學習環(huán)境,并激發(fā)其創(chuàng)造性。任何思維都是從認真觀察開始的,觀察是進行思考的前提,在語文教學中,要盡量鍛煉學生的觀察能力。
21世紀是一個創(chuàng)新的世界,需要培養(yǎng)具有創(chuàng)造性思維和創(chuàng)造性的人才。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培養(yǎng)需要從小抓起,從課堂教育抓起。作為教師,就應該尊重學生,鼓勵他們進行探索與創(chuàng)新,并在語文的閱讀能力中有所體現(xiàn),將語文教學質量進一步提高。
參考文獻:
[1]段繼揚.創(chuàng)造性教學論[M].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
[2]畢義星.創(chuàng)造性教學能力論[M].山東教育出版社,2007.
(作者單位 浙江省溫嶺市塢根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