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信息技術課是一門知識性與技能性相結合的基礎工具課程,它有理性性質,也有人文特點。它的目標是要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創(chuàng)新能力,發(fā)展學生的個性特點。
關鍵詞:教學模式;任務驅動;探究學習
一、課堂教學模式的改革——任務驅動教學
創(chuàng)新教育的一大特點就是跨學科。在計算機教學中,把信息技術與其他學科整合起來,以多學科有機融合的任務(即任務驅動法)開展學習活動,并貫穿整個教學中,不但能使學生明確學習的目的,更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發(fā)揮學生的主動性、創(chuàng)造性,提高教學效率。因此,在教學中,我們一定要明確給出每堂課的任務,絕不能模棱兩可,隨意性強。如,在教學“畫圖中的矩形、圓角矩形及圓形工具”時,教材通過“電腦里面畫電腦”這個任務來貫穿整個教學教程,這樣既能讓學生在完成作品的過程中逐漸掌握這些工具的使用方法,又能讓學生從中獲得滿足感、成就感。在學生的鞏固性練習中,多進行知識的整合創(chuàng)造,如運用“畫筆”進行美術創(chuàng)作;用Word設計賀卡、小報等這些學以致用的教學方法,既有利于完成計算機課的教學任務,又打破了學科界限,把相關學科的知識和技能有機地結合在一起,使學生以一種自然的方式對待信息技術,把信息技術作為獲取信息、探索問題、協(xié)作解決問題的認知工具。
二、課堂教學模式的深入——探究性學習
探究性學習是指學生在教師引導下,以類似科學研究的方式去獲取知識和應用知識的學習方式。在信息技術學科中,采用“探究性學習”方法,能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動性、創(chuàng)造性,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在教學時,我們可以讓學生先自己嘗試,失敗后討論,再去嘗試,再碰壁,再次嘗試……直到嘗試成功。這種方法能使學生牢固掌握所學知識,也教給了學生最樸素的科學研究方法,更培養(yǎng)了學生的實踐和創(chuàng)新能力。上機過程中可以采用合作自主學習的方式,在布置完任務后,可以鼓勵學生先獨立思考,然后通過同桌、小組合作相互討論、交流,最后上機實踐操作,發(fā)現(xiàn)問題并解決問題,從而讓他們體驗到在合作中自主學習的樂趣。
三、在課堂教學模式中加強信息道德、文化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
信息技術課是嶄新的素質教育課程。當今的社會各種信息層出不窮,既有大量的、豐富的學科知識和有教育意義的信息,也充斥著一些不科學、仿科學、不健康的甚至有害的信息垃圾;計算機犯罪、計算機病毒肆虐、個人隱私遭侵犯等都是信息技術發(fā)展所帶來的負面效應。如果只看到電腦及網絡的“亮點”和優(yōu)勢,沒有重視對學生進行人文、倫理、道德、法制和心理健康教育,沒有重視網絡的負面效應,對正處于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和人格形成的師范生會產生極大的消極影響。因此,在計算機教學中,加強培養(yǎng)學生鑒別信息真?zhèn)蔚哪芰拓撠熑蔚厥褂眯畔⒓夹g就顯得尤為重要。如,教材中的“網上游北京”“美麗的地球家園”“保護青蛙的宣傳牌”等都是很好的教育題材。我們把握時機,及時進行教育,正確引導,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道德觀念,自覺抵制不良信息的侵襲,促使學生健康人格的形成。
發(fā)展科技,需要高素質人才,而這些人才的培養(yǎng)要從娃娃抓起,作為一名師范院校的計算機教師,對學生知識的傳授能力的培養(yǎng),要立足于學生的未來。只有這樣,才能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才能培養(yǎng)出適應信息時代的全面發(fā)展的人才。
(作者單位 吉林省通化師范學院分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