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結合教育教學實踐,從五個方面詳細論述了如何提高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
關鍵詞:學生;口語;能力
著名教育家葉圣陶先生說:“在語言文字訓練的聽、說、讀、寫四個字中,說字最基本,說的功夫差不多了,聽、讀、寫三項就容易了。”因此,在語文教學中注重開發(fā)課程資源,提高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是課堂教學的一項重要任務,也是《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的基本要求。教學時,我把重點放在培養(yǎng)學生口語表達的興趣和自信上,努力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讓學生想說、會說、樂說,收到了明顯的效果。
一、誦讀名篇名句
朗讀和背誦是語文教師在教學中使用較多的,也是行之有效的一種教學手段。將名詩警句、精彩章節(jié)、妙文華章等語文材料熟讀成誦,爛熟于心,是提高學生口語表達能力的捷徑之一。過去有“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做詩也會吟”之說。古今有許多名家之所以成名,不少人是得益于幼年時期對詩文名篇的背誦。中學生正處在記憶的黃金時期,多背一些古詩文、現(xiàn)代優(yōu)秀白話文,不僅能豐富自己的語言積累,而且能陶冶愛美和審美的情趣,鍛煉思維、想象、記憶等能力,養(yǎng)成良好的讀書習慣,同時,對學生認識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吸收民族文化的營養(yǎng),培養(yǎng)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情感,發(fā)展思維能力,激發(fā)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潛能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有了這些知識的長期積累,并轉化為學生自己的基本功,學生在表達自己的意思和主張時,就能夠信手拈來,出口成章。
二、敘述課文內容的大意
在課堂教學中,先讓學生預習課文,然后讓學生用自己的話敘述課文故事梗概,成為我講課中不可或缺的環(huán)節(jié)。對一些名家名篇或名著,要求學生利用課余時間閱讀全書,并把書本的寫作背景、全書梗概、中心大意,用自己的話敘述出來,并加上自己的評論、看法、感悟等。敘述課文內容大意要求學生在理解和記憶課文內容的基礎上,把課文內容加以整理,有中心、有條理、有感情的敘述。通過學生思維加工后的口頭講述,使學生能深入理解文章內容,豐富了學生的詞匯,提高了學生的語言概括能力。
三、利用課文內容巧設情境,豐富學生的語言表達內容
在新課程標準的背景下,提倡學生自主學習,教師在學生預習課文內容的前提下,根據課文內容特點,巧妙地提出問題,讓學生即興回答,它不能像寫作文、周記時有充分的時間構思、反復修改,它要求學生必須思維敏捷、思路開闊、條理清晰。在一次全鎮(zhèn)中小學優(yōu)質課評選活動中,我聽了一位七年級老師講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一課。在這節(jié)課的結尾,老師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課文開篇說百草園是我的樂園,作者是從哪幾方面來寫的?你能不能聯(lián)系自己的童年生活,談談自己小時候感覺快樂的事情呢?學生情緒高漲,回答踴躍。這樣,通過巧設問題情境,學生作答,既提高了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又開闊了學生的視野,訓練了學生的思維應變能力。
四、注意語言的積累
以看電視、深入社會生活、親身體驗、注意傾聽別人的說話、廣泛閱讀、堅持記日記等方法積累語言,要提倡學生說日記。在每星期一的班會課上,我讓學生談談自己在雙休日都做了些什么事情,看到了、聽到了哪些有意義的事以及一周來的校園新事、班級風氣、社會習俗等,用自己的話給同學們說出來,并加以自己的評論。每逢節(jié)假日開學后的第一天,我總是抽出時間讓出去游玩的學生給同學們講述自己游覽的名勝古跡、人文景觀、背景故事等,用優(yōu)美、生動、大方的語言表達自己的觀點和感悟。這樣,在不知不覺中全體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五、寓訓練于豐富多彩的活動中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利用課堂或課外活動時間,有針對性地開展一些學生喜聞樂見的、豐富多彩的活動,使他們在愉快的氛圍中鍛煉自己、提高能力。故事會是學生最青睞的活動。讓學生口述一個有意義的故事,并評出每周的故事大王;或者教師在活動中給出一個故事的開頭,然后讓學生在短暫的思考后,給故事續(xù)一個結局。這不僅要求學生說得好,而且要想得快,同時要發(fā)音準確、語句完整、中心明確、條理清楚、首尾照應,還要語言優(yōu)美,引人入勝。其他如教師指定內容,學生即興演講、成語接龍、對聯(lián)大比拼等。通過這些有趣的活動,使學生從敢說、會說、說清楚、說明白,到能用流暢、優(yōu)美、生動的語言表達自己的意思。既提高了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同時訓練了學生的智力、觀察力、思維想象能力和應變能力。
還有一個說話技巧問題。比如,對學生說:“別著急,吸一口氣再慢慢說?!睂谡Z表達能力較差的學生要多進行鼓勵:你講得很好,你說得很有文采,能不能再慢一點,聲音能不能再大一點等。
通過形式多樣的練習,學生的語言詞匯積累會越來越豐富,口語表達的技巧也會日趨嫻熟,在學習中,使他們樂于參與,樂于開口,學會交流,不斷提高他們的口頭語言表達能力。
(作者單位 河南省禹州市潁川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