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教育家、語文教學前輩早在上世紀70年代末就曾說過:“知識是教不盡的,工具拿在手里,必須不斷地用心使用才能練成熟練技能的。語文教材無非是例子,憑這個例子要使學生能夠舉一反三,練成閱讀和作文的熟練技能。因此,教師就要朝著促使學生‘反三’這個目標精要地‘講’,務(wù)必啟發(fā)學生的能動性,引導他們盡可能自己去探索?!北臼兰o初王榮生教授又將文本分為定篇、例文、樣本和用件四類。我以為,我們應(yīng)該用好教材,用足教材,超越教材,達到發(fā)展學生語言與思維、提高認識能力之目的。
一、把教材當作“例子”
《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卑呀滩淖鳛槔?,指導學生掌握字、詞、句、段、篇,體會作者遣詞造句的準確與生動,感受祖國語言文字的無窮魅力,學著運用字、詞、句、段、篇抒寫自己的生活。
句式例子。用來訓練學生遣詞造句的能力??梢阅7挛闹械年P(guān)聯(lián)詞進行寫話練習,如“不但……而且……”“沒有……沒有……只有……”等,也可以模仿文中寫作手法,如比喻句、擬人句、排比句等。通過對這些句式的模仿練習,培養(yǎng)學生語言表達能力與表現(xiàn)技巧,這是寫好作文不可或缺的基本功。
敘述順序例子?!墩Z文課程標準》要求學生能文從字順地表達自己的意思,也就是要求學生在語言表達時要注意表達的順序,如事情發(fā)展順序、時間順序、地點順序、方位順序等。在教材中有許多這樣的范例,教師可以有意識地加以引導和訓練。如教學蘇教版三年級《語文》上冊第6課《西湖》后,讓學生模仿文中的寫作順序,寫寫“我的家鄉(xiāng)”“美麗的校園”等,在學生秋游活動之后,指導他們模仿本課寫作順序練習寫游記。
段落結(jié)構(gòu)例子。如總分式、總分總式、并列式等,引導學生進行結(jié)構(gòu)仿寫。如蘇教版三年級《語文》下冊第2課《美麗的南沙群島》、第3課《廬山的云霧》,課文語句優(yōu)美,特別是第二、第三自然段都采用了先總后分的寫法,非常有特色,值得學生在寫作中借鑒、學習,可以在教學中設(shè)計相應(yīng)的仿寫練習。
篇章例子。筆者在教二年級時就常常訓練學生仿寫課文。如學習蘇教版二年級《語文》上冊第3課《英英學古詩》一課后,學生把《古詩文誦讀》中背誦的詩拿來改寫,有“方蘇學古詩”“李彤學古詩”“宇軒學古詩”……學到第4課《鄉(xiāng)下孩子》時的仿寫就有了創(chuàng)造,下面是一個稱后媽為阿姨的學生寫的“城里孩子”,他把自己的生活用課文的句式表達出來了,仿中有創(chuàng)。
城里孩子
曾是阿姨枕頭邊
怕嚇的“受害者”
曾是爸爸手心里
歡樂的“小囚犯”
吃一次肯德基
讓我知道了美食
喂一喂家里的小狗
讓我知道如何交朋友
玩一會兒電子游戲
讓我手腦更靈活
看一本好書
讓我增加了許多知識
哦
城里孩子
生在高樓里
長在甜夢里
語文教學如果從語言運用的角度去解讀文章的遣詞造句,學生就能學到活的語言知識,就能發(fā)展語言。教材無非是個例子,這“例子”有用詞造句的例子,有篇章結(jié)構(gòu)的例子,有思維方式方法的例子……只要引導學生理解這些例子,再模仿這些例子,在模仿中有創(chuàng)造,學生必將“學會運用祖國語言文字進行交流溝通,吸收古今中外優(yōu)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養(yǎng),促進自身精神成長” 。
二、把教材當作“料子”
《語文課程標準》在“學段目標與內(nèi)容”中對第二學段的要求是“積累課文中的優(yōu)美詞語、精彩句段,以及在課外閱讀和生活中獲得的語言材料”“嘗試在習作中運用自己平時積累的語言材料,特別是有新鮮感的詞句”。僅把教材作為例子仿寫句、段、篇還不夠,還應(yīng)該進一步利用教材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學習和思維的方法,即把課文當作料子(素材)進行改說、改寫。課文改說、改寫可以是縮寫、擴寫、改對話為短文、改詩歌為散文(故事)、改散文為詩歌等形式。在教學中經(jīng)常讓學生改說、改寫課文,不僅有助于他們對課文的理解、復習,更有助于訓練語言運用、創(chuàng)新思維等能力。在改的過程中,學生可以通過借鑒課文中的句子、課外閱讀材料、自己的生活體驗等,運用剛學的詞語、句式來表達。如在教學蘇教版四年級《語文》上冊第22課《九色鹿》時,引導學生練習改寫的形式可以有以下幾種。一是把課文改寫成三種人稱口吻的現(xiàn)代詩歌。二是模擬國王寫給王妃的轉(zhuǎn)述書信。三是發(fā)揮想象,豐富故事內(nèi)容。如想象故事情節(jié):景色秀麗的山林會是怎樣的,調(diào)達求救時是怎樣的焦急、害怕,調(diào)達告密后如何設(shè)置懸念,九色鹿在刀槍箭斧包圍之中是如何危險;再如想象故事結(jié)局:國王是如何懲罰調(diào)達的,又是怎樣勸說王妃的……這樣,既引導學生豐富語言積累,培養(yǎng)語感,發(fā)展思維,又使他們初步掌握學習語文的基本方法,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更是把“善良”這顆種子深深栽進學生心田。把教材用足了就能使效益最大化,實現(xiàn)《語文課程標準》“教學建議”中所要求的:“教師應(yīng)努力改進課堂教學,整體考慮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的綜合,注重聽說讀寫之間的有機聯(lián)系,加強教學內(nèi)容的整合,統(tǒng)籌安排教學活動,促進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整體提高?!?/p>
三、把教材當作“引子”
杜威說:“教材成為學生的向?qū)?,靠著它可以?jié)省時間,少犯錯誤。教師和書本不再是唯一的導師,手、眼睛、耳朵,實際上整個身體都成了知識的源泉,而教師和教科書分別成為發(fā)起者和檢驗者。任何書本或地圖都不能代替?zhèn)€人的經(jīng)驗,它們不能取代實際的旅行?!痹谝欢ㄒ饬x上,杜威是在說教材的引領(lǐng)作用。語文教材是引子,就是引出它自身之外的更多東西,把學生引向源遠流長的文化長河里,去徜徉,去領(lǐng)略,去傳承。幾千年的文化累積已使我們擁有了豐厚的文化文本,新時代的發(fā)展更是使文本以幾何級數(shù)遞增。面對浩如煙海的文本世界,我們何去何從?這也不是幾個例子就能夠解決的。語文教材是引子,就在于為學生指引一個流派,指引一個大家,指引一本經(jīng)典,學生可以沿著引子指導的方向,自己摸索著進入文本的世界,從而汲取更為豐富、寬廣的知識。如教學蘇教版四年級《語文》上冊第12課《桂花雨》,引導學生讀琦君的《煙愁》《細紗燈》《三更有夢書當枕》《桂花雨》以及《琦君自選集》;教學第13課《開天辟地》,閱讀《中國神話故事》;教學第14課《普羅米修斯盜火》,閱讀《希臘神話故事》;教學第15課《一路花香》,閱讀朱瑞玟著的《佛教故事》……把教材當引子,就是從教材這個例子出發(fā),引出內(nèi)容上的多元性——聽說讀寫等各方面的知識;引出形式上的多元性——用自己的頭腦去思辨,用不同的體式去“點化”。如學習了蘇教版五年級《語文》上冊第2課《陶校長的演講》,引導學生把演講稿改寫成詩歌“每天四問”。在改寫中,學生對文本理解已透徹了,語言已內(nèi)化了,但筆者繼續(xù)提出要求——除了這“四問”以外,你覺得還可以給自己提出哪些“問”,請你模仿著再寫兩三段。有的學生從學習上提了“三問”:今天你預習了嗎?今天你認真聽講了嗎?今天你復習了嗎?有的學生從文明上提出了“三問”:今天你講粗話了嗎?今天你隨地吐痰了嗎?今天你闖紅燈了嗎?有的學生從“三好”上“問”:你在家是個好孩子嗎?在學校是個好學生嗎?在戶外是個好少年嗎?有的學生從環(huán)境保護上“問”:今天你亂扔垃圾了嗎?今天你踩踏小草了嗎?今天你浪費財物了嗎?
語文學習除了學習知識點的內(nèi)涵、學習方法和寫作方法以外,還要通過理解文章的內(nèi)容、思想、情感、藝術(shù),去感悟自然,感悟社會,感悟人生,并通過這些感悟形成自己的思想認識,產(chǎn)生情感和審美意趣,進而形成思想認識和表達、審美等語文能力。北京師范大學中文系教授劉錫慶指出:“編課本的初意,我想是為了給學生的學習以示范、引路。這只是‘一掬水’,課本之外,還有大量可讀的‘江河湖?!??!笔堑?,語文教材這個引子,可以引導學生吸納生活中的語文內(nèi)容,可以鏈接課外學習資料,溝通學科內(nèi)外的知識聯(lián)系,還可以開拓理解和發(fā)展的空間。
無論是例子、料子,還是引子,都是為了更好地體現(xiàn)素質(zhì)教育的精神,更加豐富語文課程的價值追求,促進學生在語文知識、能力和情感態(tài)度、思想觀念多方面和諧發(fā)展。(作者單位:江蘇省蘇州工業(yè)園區(qū)第二實驗小學)
劉壽華老師《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教學設(shè)計與評析
【教學設(shè)計】
一、解題、認人
1.揭題。同學們知道我們今天的學習內(nèi)容嗎?(板書課題)誰來把題目讀一讀,注意讀準節(jié)奏。
2.審題。從題目知道了什么?
3.質(zhì)疑。由這個詩題你想問什么?
4.簡介。簡介凈慈寺,簡介楊萬里和林子方。
二、質(zhì)疑、釋句
1.初讀課文。(1)自由讀詩。要想知道是怎么送的和送的結(jié)果,就要細讀全詩。(2)鄰座相互讀一讀,看看有沒有讀準字音,是否讀通暢了。(3)指名讀。齊讀。注意節(jié)奏。
2.小組交流。讀了詩句,明白了什么,有哪些地方不明白,讀不懂。
3. 理解詩句。(1)詩中最后兩句很有意思,老師這樣改,你們看看意思有沒有改變:( 映日 )蓮葉無窮碧,(接天)荷花別樣紅。(2)你還可以怎么改?①(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 ②接天蓮葉(別樣紅),映日荷花(無窮碧)。③(映日)蓮葉無窮碧,(接天)荷花別樣紅。④映日蓮葉(別樣紅),接天荷花 (無窮碧)。(3)小結(jié):上下文意思互相交錯,互相滲透,互相補充,很有趣。
三、聯(lián)想、悟情
1.啟發(fā)想象。詩人送他的朋友林子方經(jīng)過西子湖,他一下子被這美麗的景色吸引住了,脫口吟出“畢竟西湖六月中,風光不與四時同”。那么究竟有什么不同呢?請同學們邊讀邊想象后兩句詩。(1)讀到“接天蓮葉”就要想到這里的蓮葉,荷葉是怎樣的?(2)讀到“映日荷花”你頭腦中的荷花又是怎樣的?(3)想象的畫面還要兩句合起來,應(yīng)該是怎樣的?(4)面對這艷麗、熱烈的西湖美景,難怪詩人要發(fā)出這樣的贊嘆——(畢竟西湖六月中,風光不與四時同……)
2.領(lǐng)悟詩意。(1)詩題是《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詩中你看出“送”的意思了嗎?是不是跑題、偏題了?(2)你還知道有哪些“送別”詩?(3)送別朋友不僅可以以歌相送,以酒相送,還可以以畫相送,以景相送。送別時,有人豁達、豪放、感傷,有人感謝、感激、感恩,有人鼓勵、勉勵、激勵,有人直抒胸臆,表達依依惜別之情,有人含而不露,含蓄委婉。楊萬里的這首《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就屬于——含蓄挽留,是婉言相勸朋友留下來。
3.補充介紹詩中含蓄之意。
4.小結(jié):從這首送別詩中,我們不僅讀出了西湖的別樣景,也讀出了詩人的別樣情。
四、內(nèi)化、拓展
1.學習運用。⑴楊萬里看到西湖荷花、蓮葉的美,脫口吟出“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你看到下面的畫面、景象(提供桃紅柳綠、春天綠油油的麥地與金黃菜花、兒童放風箏等圖片)會怎么說?⑵以后你們看到某個特定的景色就可以化用這首詩:畢竟________月中,風光不與四時同。________,________。
2.擴展運用。
(1)其實,楊萬里的這首詩千古流傳的原因不僅在于含蓄留客的方法,還有虛實相生、陽剛與柔媚統(tǒng)一的獨特寫法,更有“映日荷花別樣紅”中寓含的哲理,今天,我們很多人喜歡用這句詩做文章的題目。(出示報刊刊載的幾篇以此詩句命名的文章)
(2)你以后在寫什么文章的時候,也可以用“映日荷花別樣紅”做大標題。
【評析】以上設(shè)計有以下特點:
第一,遵循“以學定教”。讀題知道了什么,不知道什么;讀詩明白了什么,還有什么不明白的。學生已會的,不講、不教;學生想知道但有可能自己解決的,也“把皮球踢回去”,讓他們自己解決;學生實在解決不了的,教師再加以引導、點撥或講解。這就是課標“教學建議”中強調(diào)的“教師應(yīng)確立適應(yīng)社會發(fā)展和學生需求的語文教育觀念”“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體,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
第二,課標在詩歌教學上要求中年級“誦讀優(yōu)秀詩文,注意在誦讀過程中體驗情感,展開想象,領(lǐng)悟詩文大意”,要求高年級“閱讀詩歌,大體把握詩意,想象詩歌描述的情境,體會作品的情感”。上述設(shè)計既落實了課標要求,又遵循學習古詩的方法——想象畫面,進入情境;補充必要的背景資料,讀出詩情畫意;在比較中明白這首送別詩與其他送別詩的不同。
第三,把教材作為例子,引導學生仿說、仿寫。如看圖仿寫,讓學生知道名句可以引用、化用,使課標“語文教學要注重語言的積累、感悟和運用,注重基本技能訓練,讓學生打好扎實的語文基礎(chǔ)”的要求真正得到落實。
第四,把教材作為素材,使學生明白今后寫文章可以用“映日荷花別樣紅”做大標題。這樣設(shè)計,使古詩學習變得有趣、有用,讓學生愛學古詩,會學古詩,會用古詩,甚至會寫古詩。學生愛學習、會學習,學習能力會越來越強;學生學習能力越來越強,越來越愛學習,就會不斷鉆研學習方法,越來越會學習;學生非常會學習,學習能力又很強,就會在學習上產(chǎn)生自信,從而越來越愛學。這就是語文教學應(yīng)該追求的境界吧。
□責任編輯 徐純軍
E-mail:jxjymsdh@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