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對于傳統(tǒng)試題而言,開放性試題允許、倡導和鼓勵答案多元而非唯一,其命題的宗旨是鼓勵學生發(fā)揮發(fā)散性思維和創(chuàng)造性思維,培養(yǎng)創(chuàng)新精神和創(chuàng)造能力。有鑒于此,開放性試題在近年來的中考思品學科試卷中被廣泛推崇,成為試卷命題的一大亮點和特色,但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卻往往被一些教師異化“走調(diào)”。
“仁者見仁,智者見智?!遍_放性試題改變了“千人一面”“異口同聲”的局面,在答題時無固定模式可循,無現(xiàn)成答案可搬。學生可以從不同角度、不同層次、按不同思路對同一問題進行思考,從而得出截然不同卻正確合理的答案。只要言之成理、論之有據(jù)即可酌情給分。有一次視導片統(tǒng)考統(tǒng)批試卷,有名教師在分析自己班級學生試卷時幾乎跳了起來。原來其中的某一道開放性題目,如果讓他自己批閱試卷,全班平均分至少要高出3分,有的答案明顯可以得分,但閱卷教師卻視而不見。相反有的答案不見得有什么亮點,但閱卷教師反而大開綠燈。筆者也碰到過類似的情況,有一次市視導片統(tǒng)一批閱期末試卷,在臨近統(tǒng)計總分時發(fā)現(xiàn)有一道開放性題目的得分出入較大,于是去詢問該題的閱卷教師。哪知道這位已經(jīng)批閱該題近一天的教師也說不出自己評分的標準,只是說“因為是開放性試題,所以我都是大概給點分”。筆者啞然,難道開放性試題就可以隨心所欲地“大概地給點分”嗎?開放性試題的開放性目標能不能實現(xiàn),能不能真正達到多角度考查學生能力和思維的目的,能不能考出他們的創(chuàng)新思維和創(chuàng)新能力,閱卷標準的多元化是一個重要保證。在批閱開放性試題時教師不再需要像以前那樣硬套答案和“采點給分”,而是“采意給分”。正因為如此,一些教師在批閱開放性試題時歪曲了宗旨,隨心所欲地想給分就“網(wǎng)開一面”,想不給分就“毫不留情”,這樣就造成了事實上的不公正。誠然,開放性試題鼓勵答案多元化,學生可以不必拘泥于一個思路,不必拘泥于單一的、固定的答案,所答內(nèi)容也不必要求與參考答案完全一致。教師在批閱試題時不再需要死扣要點、死摳字眼,只要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給分。但思維的多向度絕不是思維的信馬由韁,違背題目主旨、不符合題目要求、“牛頭不對馬嘴”的答案同樣應該“格殺勿論”;答案的多元化,并不意味著學生可以隨心所欲地想怎么答都可以;答題的多角度,并不是任意角度都可行;開放性試題沒有標準答案,并不意味著答案沒有標準, 倘若信手拈來,泛泛而談,甚至答非所問,失去原則,就有失公平、公正。那種認為“開放性試題是個筐,什么答案都可以往里裝”,是教師對開放性試題的一種誤解和歪曲。
在一些教師的潛意識中,甚至還錯誤地認為開放性試題的答案是可以無限開放的,可以胡編亂造。為了學生提高考試分數(shù),有的教師在平時教學中違心地傳授制勝“法寶”,以歪門邪道指導學生,企圖通過投機取巧的方式取得好成績,這是對開放性試題的褻瀆。事實上,開放性試題的答案取向是以教材為基礎的,學生要解答好不僅要系統(tǒng)掌握教材的基本知識,還要有正確的解題思路和掌握嫻熟的答題技巧,既要“登高望遠”,更要“腳踏實地”,在解題時必須以教材知識為依據(jù),靈活駕馭教材觀點。那些脫離教材盲目判斷、東拉西扯、高談闊論等均為解題之大忌。發(fā)散性思維不是漫天撒網(wǎng),更不是張冠李戴,必須緊扣試題要求和教材觀點,真正做到“形散而神不散”,符合題目要求才是解答開放性試題不可逾越的界限,也是批閱開放性試題必須堅持的原則和堅守的底線。(作者單位:江蘇省蘇州市吳江壇丘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