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某小學一年級的一次語文測試中,一名小學生在回答“如果你是孔融,你會怎么做”這道題目時答道:“我不會讓梨。”結果被教師打了大大的“×”。這名小學生說,他覺得4歲的孩子一般不會作出讓梨的舉動,所以才寫了這樣的答案,并堅信沒有答錯。這道題學生答錯了嗎?我以為沒有錯。從問句的形式來看,這本身就不是一道答案唯一的題目。你可以讓,也可以不讓,甚至還可以切成片平均分……這完全取決于當時具體的情境和每個分梨者各自的需求。我們不能要求每個學生都如“圣人之后”——孔融一樣,成為克己讓人的道德風范者,所以那名小學生的回答實乃經過精心思考而得出的答案。這道題教師判錯了嗎?我認為也沒有錯。也許在某些人看來,教師朱筆在手,考分便如私企老總發(fā)薪一般可以憑個人好惡賞賜。其實如今教師判卷完全要看“標準答案”行事!誰不知道今天的教師離開“標準答案”就寸步難行?標準答案只有“讓梨”一個正確答案,你答“不讓”“切分”或者“抽簽”“抓鬮”,自然就只有得“×”的份了。
那么問題出在哪?筆者認為:這是一不小心揭了我國基礎教育的短。基礎教育雖說較過去有了長足的發(fā)展,但存在的問題依然嚴重。從這“讓不讓梨”的事例中,我們至少可以看出基礎教育存在著兩個方面的問題:一是教學依然在應試教育的軌道上運行,教師依然唯“教參”“標準答案”馬首是瞻,而這些“教參”“標準答案”常常是一家之言,爭議頗多,在考試(甚至包括中考、高考)中,“標準答案”往往就是金口玉言,順之則昌,逆之則亡。因此,在今天的中小學教學(尤其是文科教學)中,死記教參內容、死背標準答案的現(xiàn)象十分嚴重,教師、學生的個性和創(chuàng)造性難以得到真正的發(fā)揮。即便是上海這樣的國際大都市,基礎教育也難以在教育理念上真正與國際接軌。從這樣的學校里走出的學生,又如何指望他們具有創(chuàng)新精神和創(chuàng)造力?如何指望他們實現(xiàn)“中國制造”向“中國創(chuàng)造”的蛻變?二是我們的語文教學還在走“泛政治化”“泛道德化”的老路。謂予不信,大家可以去翻翻現(xiàn)行的中小學語文教材,看看編者的選文標準,恐怕“道德”的因素仍占上風。尤其是不少革命家、英雄人物的童年故事,文采乏善可陳,甚至有讀者爆料這類故事情節(jié)上虛構的成分居多,但這些文章卻能長久地占據(jù)著語文教材,這哪里是為了體現(xiàn)語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純粹是將古代圣賢倡導的“文以載道”發(fā)揮到了極致。再看有關“讓不讓梨”的問題,答“讓”則對,“不讓”則錯,純粹是以道德標準為唯一依據(jù),使語文教學淪為德育的附庸。說穿了,這樣的試題不過是在考查學生的道德水準,甚至是在給一個個年幼的孩子設置“道德陷阱”,將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提純”成了一本“道德經”。這對弘揚中華文化、提升母語教學質量、培養(yǎng)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究竟有何作用?
教育改革的口號已唱響多年,但很多時候都是從宏觀上著眼,微觀上難見大的起色,其結果往往便是“草色遙看近卻無”?!白尣蛔尷妗边@則花絮便露出了教改的冰山一角。(作者單位:江蘇省鹽城市景山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