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趣指興致,是指對事物喜好或關(guān)切的情緒。興趣在實踐活動中可以使人集中注意力,產(chǎn)生愉快緊張的心理狀態(tài)。然而這種興趣在課堂上出現(xiàn),又與課堂無關(guān)時,我們又該如何呢?
教師對學生興趣的認識有兩個層次,第一個層次是“發(fā)現(xiàn)”,發(fā)現(xiàn)興趣只是知道學生喜歡干什么;第二個層次是“讀懂”,是指能有效利用興趣后面隱藏的對課堂有用的因素。
《菜根譚》云:“成佛不難妙在心轉(zhuǎn),西方不遠一念之間?!敝灰覀冋嬲x懂學生的興趣,勤于“心轉(zhuǎn)”,那么,讓學生的興趣與課堂粘合,只是“一念之間”的事情。“一念”之產(chǎn)生,有賴于教師對學生行為敏銳的觀察和思考。
■
讀懂興趣,才能相得益彰
學生的興趣,或是他引以為自豪的擅長內(nèi)容,或是他滋潤心靈的精神寄托,所以他總會在學習、生活中不經(jīng)意給表現(xiàn)出來。在課堂上也不例外,作為教師都有這種體驗,當課堂談到一些學生感興趣的內(nèi)容時,學生的興奮點就點燃了,課堂馬上活躍起來。
但我們不應(yīng)該靜止看待學生的興趣,在學生興趣后面還隱藏著有利于課堂學習的因素。有的人興趣愛好是唱歌,那么也許這個興趣后面就是善于把握詩歌的思想感情、善于朗讀課文……這不就是我們語文課堂上正要的東西嗎?
常香猗,是我班上的學生,坐第一排,在老師的眼皮底下。然而我上語文課時,我發(fā)現(xiàn)她竟然在畫畫!當時我正在講《沁園春·長沙》中的煉字內(nèi)容,聯(lián)系到了一個高考題中的詩句“泉聲咽危石,日色冷青松”,正在講解“咽”在詩中的妙處:山中危石聳立,流泉自然不能輕快地流淌,只能在嶙峋的巖石間艱難地穿行,仿佛痛苦地發(fā)出幽咽之聲。
我一邊說著,一邊讓學生做筆記。然而低頭一看,常湘猗在畫畫,畫的是同桌聽課時的肖像。坐在第一排,可以說是無畏無懼了。我克制了一下冒上來的火氣,懲罰性的要她在黑板上畫出“泉聲咽危石”的圖畫,本以為她會畫不出,會畏縮,我正好趁機批評她:“畫得不怎樣,課又沒有聽到。”但沒有想到,她大大方方地走到黑板上畫了起來,不僅景物與詩意相符,而且還畫出“靜”的感覺。我恍然有上當?shù)母杏X:她在借機展示自己畫畫的才能。
然而我也從她的興趣中讀出了課堂教學中可以利用的因素。我還讀出她具有很強的想象能力,把文字轉(zhuǎn)化為圖畫,需要對文字的深刻認識,否則她體會不出“靜”的意境;需要敏銳的觀察能力,否則畫筆之下,不可能準確把握事物的特征,畫得惟妙惟肖。
從興趣中,我也就知道她在學習語文時,詩歌“煉字”題,應(yīng)該是她擅長的,于是提問,就可以多提這方面的問題,這樣既能讓她表現(xiàn)自己的存在,又能強化她學習語文時的聯(lián)想想象能力,增加她學習語文的信心。這正符合羅森塔爾效應(yīng)的原理。于是我要求她畫《再別康橋》《雨巷》的意境圖,令我感到驚奇的是她聽課更加認真了,我問原因,她說:“懂了詩歌意思,才能更好地畫畫。”
學生的興趣與我的課堂終于相得益彰了。學生懂得了繪畫與詩歌教學的關(guān)系,更加認真了;而教師的課堂則因為學生的繪畫,增色不少。
■
讀懂興趣,才能其樂融融
學生的興趣,是他們注意力高度關(guān)注之點;課堂的趣味,是與學生興趣契合的結(jié)果。當我們課堂上發(fā)現(xiàn)學生忙于自己感興趣的事物而致使課堂沉悶時,我們就要調(diào)整教學思路。一位有經(jīng)驗的教師不會放棄任何一個調(diào)動學生積極性、提高學生注意力的機會。
之所以如此,是因為一堂課至少要給予學生一次從興趣中體驗快樂的機會。當看到學生寫歌詞、看窗外打籃球、觀遠山等行為時,你調(diào)整課堂氛圍的時機就到了。
文言文是枯燥的,在教授文言文時,我發(fā)現(xiàn)平時聽課認真的胡珊,在草稿上寫起了《high歌》的歌詞,我知道她喜歡唱歌,但她從來沒有在課堂上分過心,今天卻寫起了歌詞“……就跟著一起來,沒有什么阻擋著未來……”她無意識地寫著的話,讓我讀出她的心已經(jīng)神飛窗外。
在課堂上,如果有學生做著他喜歡做的事情時,說明我沒有吸引住學生?!笆俏业恼n堂過于沉悶了?!币粋€念頭閃入我的腦海。此時我正講到“而記游者甚眾”。于是我想到了學生的一個興趣點——游玩,而且喜歡在景點處寫“在此一游”,于是我調(diào)整了教學思路。
師:“古人游山玩水,有記游的習慣,走至亭間,于柱上題詩;行至廟宇,于壁上題詞。這樣才有了很多名詩佳作,比如有詩云‘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p>
生:“黃鶴一去不復返,白云千載空悠悠。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日暮鄉(xiāng)關(guān)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p>
師:“據(jù)說李白行至此間,曾嘆曰:‘此處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古人記游題雅詩,知道石猴記游題什么嗎?”
生皆愕然:“石猴題什么?”
有人悟到:“題孫大圣到此一游?!?/p>
眾生笑,師說:“是啊,在五指山游覽,除了‘孫大圣到此一游’,還附帶了一泡尿。大不雅也?!?/p>
生笑,師忽然說:“在座各位,游覽之后,可學古人題詩,可學石猴題‘一游’,也可學王安石題‘記’。我們可不能退化成猴,一游加一尿啊??墒俏覀円呀?jīng)有同學在桌上書寫‘沒有什么阻擋著未來了’?!毖酃膺m時朝向胡珊同學,她馬上心有所悟。
由愕然到發(fā)聲而笑,從“李白——孫悟空——到此一游”,到歌詞,所有的聯(lián)想都指向了學習的興趣點,同時扣住“記游”以便于收回到課堂的教學內(nèi)容之中。這樣課堂到此時才開始活躍,而我還回應(yīng)了胡珊寫流行歌曲透露的心思。
■
讀懂興趣,才能先聲奪人
一堂好課,能在學生走神之前,就拉住學生;一堂好課,能在學生沉悶之前,就享受思維的快樂。所以上課時,就要從行動中讀懂學生的興趣,用先聲奪人之法將學生從上一節(jié)課的思維引入自己的課堂。
在心理學上有一種前攝效應(yīng),指之前學習過的材料對保持和回憶以后學習的材料的干擾作用。比如前一堂上的是數(shù)學課,那么當我們上語文課時,數(shù)學思維就會對語文課產(chǎn)生干擾。而且這時學生的興趣都集中在演算上,我們應(yīng)該如何應(yīng)對呢?我就碰上了這回事。
打了預備鈴,發(fā)現(xiàn)學生們還沉浸在上一節(jié)數(shù)學課的思維之中,雖然手上拿的是語文書,旁邊卻是數(shù)學草稿,頭雖然抬著,眼卻瞟著計算題。這是我上《記念劉和珍君》時碰到的情況。我知道,在這種情況下學習魯迅的文章,走入課文情境,是有一定難度的。更何況我教的是一個理科班,他們的興趣在于推理,要他們做數(shù)學,他們會高興得用一個又一個嚴密的邏輯推理出答案,卻不愿意去讀課文?!巴评怼边@個詞在我的腦海中出現(xiàn)了,我決定從“破案”入手吸引學生,讓學生從數(shù)字推理中擺脫出來,這不是強制,而是從興趣入手。
于是我從課文第五部分的情境入手,設(shè)計了如下課堂問答。
師:同學們,今天我們要破一個上個世紀遺留的案件,不知大家有沒有興趣……課文第五部分,揭示了段祺瑞執(zhí)政府虐殺學生的真相,然而魯迅并沒有親歷虐殺場面,他說有“尸骸”為證,你們能從“尸骸”彈痕中推導出是如何“虐殺”的嗎?比如“從背部入”說明什么?
生1:從“背部”射入,說明開槍人在劉和珍的后面,劉和珍沒有察覺到。說明敵人是包圍狀態(tài),針對這次游行,段政府是有預謀的要殺戮學生。
生2:這顆子彈竟然斜穿心肺,說明子彈有很強大的力量,也說明開槍者就在附近,是一種近距離的射殺。說明敵人的兇殘。
生3:她們是去執(zhí)政府請愿的,段祺瑞政府已做好了部署,作者在本段說“羅網(wǎng)”,背部中彈,說明不是正面沖突。請愿隊伍去之前已埋伏了殺手,有人從背后偷偷開槍,“暗箭難防”。
生4:“暗箭難防”不一定很準確,因為在咱們前面的介紹中,段政府誣蔑這一次慘案的發(fā)生緣由是游行隊伍“沖擊軍警”,政府軍被迫做出反擊。這反擊顯然是公開的,這次反擊導致死傷200多人。證明不是暗殺,而是一次瘋狂的濫殺。
師:那么張靜淑“中了四彈”、楊德群“彈從左肩入,穿胸偏右出”,又分別可以推導出什么呢?
……
“破案”二字,對于興趣在于推理的理科生來說,是很有吸引力的。他們你一言我一語的,開始了討論,數(shù)學練習被放在一邊了。在不知不覺中,學生們的注意力鎖定在課本上。
這堂課老師并沒有按順序從第一段講起,而是以第五節(jié)遇難真相的破解為中心,然后輻射到其他段落,因為其他段落都是因“遇難真相”而展開的。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知道,讀懂學生興趣,就是要關(guān)注學生課堂上的行為,從行為中看到興趣之外的東西,找到對課堂教學有利的因素,以便提高教學效果。要讀懂興趣,就不能停留在興趣表面,而要分析出學生的相關(guān)能力,輔助課堂教學;分析出學生的心理、情緒,以調(diào)節(jié)課堂氛圍;分析出課堂切入點, 上出高效課堂?。ㄗ髡邌挝唬航魇⌒掠嗍械谝恢袑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