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興趣層:情境教學
興趣是人對客觀事物的選擇性態(tài)度,是由客觀事物的意義引起的肯定性的情緒和態(tài)度而形成的。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積極的興趣可促使能力發(fā)展。
人的學習同樣需要有情感動力,情感具有情境性,它總是在一定情境中產生。通過情境教學,既能激發(fā)學生的直接興趣,又能激發(fā)學生的間接興趣。觀察情境,把學生帶到永不枯竭的活的源泉中,學生的視野,也不再被禁錮在小小的教室里,身臨美景,觸景生情,情動而辭發(fā)。此時,學生的思維活動積極展開,貯存的詞語也一下子變得那么鮮明而富有感情色彩。言語的自然揮灑,與平日里閉門造車擠牙膏式的艱難作文比較起來,真是天壤之別,學生從中體驗到了愉悅與成功。
生活原本是豐富多彩的,我們沒有理由把學生死死地限定在校園內、課堂上,單調、枯燥、乏味的生活,帶來單調、枯燥、乏味的作文,因為文章本來就是生活的反映。擴展學生的視野,增長學生的見識,對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是大有裨益的。
二、激活層:快速構思
文章構思是整個作文階段至關重要的一步,劉勰稱之為“馭文之首術,謀篇之大端”。構思包括主題的提煉和內容、信息、情節(jié)的搜集與整理。作文構思屬于復雜的心理活動,中心環(huán)節(jié)是想象與思維活動。當然,參與整個構思活動的心理能力,并不僅限于想象、思維,作者其他的一些心理能力,如感覺、知覺、記憶、體驗等也在發(fā)生作用。有時,我們可以把復雜問題簡單化。作文可簡化為四個字,即“有物、有序”。依照抓筋骨去皮毛的簡化原則,我們可以理出每篇文章的脈絡。同樣的道理,文章寫作之前,需要構思,構思也有一個脈絡,雜亂無章的構思注定要失敗。針對學生無從下手,構思紊亂的現(xiàn)狀,我向他們推出了“快速構思法”,即“大腦構思定向良性流程”,把審題、立意、謀篇、布局全部融合其中。大致可分為如下幾步:
第一步:根據命題或材料確定文章體裁。
第二步:命題或材料涉及的寫作內容(頭腦風暴式的信息搜集)。
第三步:確定重點內容(重要信息點)。
第四步:如何合理安排(信息整合)。
第五步:初步考慮文章的主要寫法。
此外,還要特別注意捕捉構思過程中的閃光的片言只語與稍縱即逝的靈感。在靈感來臨的情況下,往往能夠想象出平時所未曾以至無法想象的東西,靈感不僅促成獨創(chuàng)的形象的產生,而且也是推動創(chuàng)作的一種心理活動。在整個創(chuàng)作構思活動中,靈感的來臨常常是直接伴隨著想象的。構思的整個過程,基本上是圍繞“有物”和“有序”這兩個方面展開的。
三、提高層:讀、寫、聽、說四位一體
學生有了寫作的興趣,掌握了快速構思的思維方法,就為課堂快速作文提供了堅實的基礎。
寫、議、改、評四步驟三層面作文教學法,使讀、寫、聽、說融為一體。
步驟1“寫” 出示命題或材料(結合單元寫作訓練目的,確定命題或材料)。學生作文,限時完成(約40分鐘)。實驗證明:絕大多數(shù)同學能完成700~800字的文章。其間,教師巡回觀察,及時了解班上作文的大體情況,做到心中有譜。
步驟2“議” 挑選出好、中、差約三篇文章,由作者本人向全班同學宣讀,要求吐字清晰,聲音洪亮,節(jié)奏快慢適中。其他同學認真聽,并適當記下議論時所需要的一些文章信息。這樣,可以同時鍛煉學生的聽讀能力。然后,教師在黑板上列出評議的條目,由學生口頭議論,要求學生注意說話的條理性等,如此,“說”的能力又得到鍛煉。時間為一個課時。在此期間,教師要善于及時、準確地作出總結。
步驟1至步驟2共兩個課時,宜兩節(jié)連堂。
步驟3 “改” 作文自改課后,學生根據課堂上評議的結果,參照比較,限半小時左右修改好自己的作文。修改幅度大的,要求另行抄寫一遍。
步驟4 “評” 學生自評隔天進行一課時。學生在作文本上互評互改,形式不拘,可對換改,也可分組改等。在評改前,要強調良好的批改態(tài)度,即認真、仔細,珍惜同學的勞動成果。先由個人獨立評改,然后與作者或其他同學商量討論,最后將確定的評語抄到批改的作文本上,并注明批改人的姓名及批改時間。在這期間,教師各處巡視,及時回答學生提出的疑難問題。
最后,教師快速瀏覽,在分數(shù)上把關。分別對作文和批改評語打分,并于當天將作文本發(fā)到同學手中。這樣,便完成了一次作文的教學任務。
整個過程,教師只起一個組織者的作用,教師是導演,學生是演員,是主角。同時,為了更好地配合學生,教師應不斷加強自身素質的培養(yǎng),以便隨機應變,臨場發(fā)揮。
“三層面遞進系列”有它理論上的合理性,實踐中的實用性。當然,它還僅僅是一個粗糙的框架,有待進一步完善。
責任編輯:劉啟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