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幸福課程是以提升學生幸福指數(shù)為核心目標的課程教育,是構建和諧社會反映在教育領域的重要課題。文章梳理了國內外幸福課程實踐的發(fā)展脈絡和既有經(jīng)驗,以積極心理學為理論依托建構了有中國特色的幸福課程體系。
關鍵詞:幸福課程 幸福教育 幸福感 積極心理學
進入新世紀以來,積極心理學在全球掀起了一場“幸福革命”,它勢不可擋地沖擊著傳統(tǒng)心理學,也為教育學注入了全新的活力。當今以幸福為導向的教育理念席卷全球,它強調教育要關注學生積極的心理品質、注重人的價值與人文關懷。美國、英國、澳大利亞、丹麥等國家紛紛啟動幸福教育實驗、開設幸福課程,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在我國,幸福教育是堅持科學發(fā)展觀、構建和諧社會進程中反映在教育領域的一個重要課題,幸福課程做為幸福教育的載體,已經(jīng)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如今全國各地一些高校、中小學已經(jīng)仿照國外的課程模式開設了幸福課程,但收效不盡相同。隨著這項工作的深入發(fā)展,其理論與實踐所面臨的問題與困惑也越來越多。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必須理清幸福課程的產生背景與發(fā)展道路,把握幸福課題的體系框架,然后在此基礎上構建具中國特色的幸福課程,這樣才能使幸福教育朝著健康、和諧的方向發(fā)展。
一、幸福課程的產生背景
(一)現(xiàn)實呼喚
現(xiàn)今學生在享有先進教育資源的同時也承受著多方的壓力、面臨著更多的挑戰(zhàn),他們的精神狀態(tài)和幸福水平令人擔憂。有鑒于此,我們認為學生不僅僅需要獲取知識、提高素質,也應該習得提升幸福水平的能力。
在西方國家,青少年的抑郁水平和抑郁程度令人震驚,近20%的青少年在中學前患過臨床陣發(fā)性抑郁癥,并且抑郁癥的發(fā)生率已經(jīng)年輕化,首次發(fā)病的年齡段從成年期轉移至青少年。
我國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和幸福水平也不容樂觀。國家衛(wèi)生部發(fā)布的資料顯示,我國在17歲以下的兒童青少年中,有3000萬人受到各種情緒障礙和行為問題的困擾,中小學生精神障礙患病率為21.6%~32.0%,突出表現(xiàn)為人際關系、情緒穩(wěn)定性和學習不能很好適應等方面的問題。有學者對中學生的幸福水平進行了調查研究,結果表明中學生學習主觀幸福感普遍偏低,其中主觀幸福感極低的占被試總人數(shù)的21.1 %;較低的占被試總人數(shù)的61.5 %。顯然,如此低的中學生學習主觀幸福感不利于培養(yǎng)學生熱愛學習的良好品質,將妨礙終身學習理念的確立。有的研究還顯示學生的學歷與幸福感水平呈反比,表現(xiàn)為初中生的主觀幸福感要高于高中生,中學生的主觀幸福感高于大學生。
(二)理論依托
教育學和心理學具有天然的聯(lián)姻關系。在學生的心理健康與幸福感面臨危機的時期,心理學家與教育學家又一次站在了一起,并且催生了以積極心理學為理論依托的幸福課程。
積極心理學以幸福感為研究中心,它提出的幸福感是一種狀態(tài)類的、具有伸展性的能夠開發(fā)和提高的積極心理能力,強調增加積極情緒和實現(xiàn)潛能、人生價值與意義。大量的研究成果表明了獲得積極情緒和幸福感可以抵御心理疾病的侵襲,并且與良好的學習水平具有協(xié)同作用。一些奮戰(zhàn)在教育實踐第一線的積極心理學家將研究成果應用到教學的實際中,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積極教育理念。塞里格曼指出積極教育事實上就是在既關注傳統(tǒng)知識技能教學同時又致力于幸福的教育,15年來他的項目組一直使用嚴謹?shù)目茖W方法去研究學生是否可以在學校教學中習得幸福,并于2008年在澳大利亞的季隆語法學校展開了積極教育實驗,這些實證研究得出的成果證實了提高心理韌性、積極情緒、充實感和意義感的技能是可以習得的,這為實踐幸福課程提供了堅實的理論基礎和操作指導。
(三)教學積淀
十余年來,我國心理健康教育的蓬勃發(fā)展取得可喜的成績,為國家培養(yǎng)了眾多的心理工作者,為社會樹立了心理教育的意識,為學校積累的大量的心理教育經(jīng)驗,這一切都為幸福課程實踐提供了開展教學實驗的平臺和大量可直接利用的資源。
1999年,教育部下發(fā)《關于加強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見》,把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作為推進素質教育的一項重要措施。2001年教育部又頒發(fā)了《關于加強普通高等學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見》。之后全國大中小學組織開展了一系列形式多樣、各具特色的心理教育工作和活動去普及心理健康知識,并成立心理健康中心等工作機構,為學生提供心理測驗、心理輔導與咨詢服務、建立心理衛(wèi)生檔案。全國性的學校心理教育學術組織也相繼成立,許多省市的教育機構在心理教育師資培養(yǎng)上做了大量工作,包括舉辦心理教育專職兼職教師培訓班或研究生課程班、編撰教師培訓用書等。各種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讀物、教材和參考用書也不斷翻新,同時,我國心理健康工作者還不斷進行理論研究與實踐模式創(chuàng)新研究,以及開展國內外比較研究與本土化研究。
二、幸福課程的發(fā)展歷程
(一)國外進展
十余年來,美國和歐洲十幾所大學開設了研究生和本科生的幸福課程,美國共有200余所高校開設了積極心理學課程。目前哈佛大學講師泰勒·本·沙哈爾開設的講授積極心理學知識的幸福課程廣受歐美國家媒體關注,而該類課程的開拓者正是發(fā)起積極心理學運動的美國心理學會前主席塞里格曼。
塞里格曼于1994年在賓夕法尼亞大學開始啟動“韌性項目”(Penn Resilience Program,簡稱PRP),這是一組專為中小學生設計的小組型干預課程,其目標是防御青少年抑郁癥以及提升學生處理壓力和問題的能力。PRP課程通過不同的方式進行,如講幽默故事、角色扮演、短故事或卡通教授學生更加客觀并靈活地思考問題,以此來提高他們的樂觀水平,并通過不同的小練習讓學生進行強化。PRP還教授自信、創(chuàng)造性的頭腦風暴法、決策、放松,以及其他應對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全球有17項研究已經(jīng)將PRP進行了對照組試驗,研究發(fā)現(xiàn)該課程能夠積極有效提升學生穩(wěn)定的幸福感,減少學生的抑郁情緒、無望感、懷疑感、焦慮感,并在參與課程學習的兩年中甚至更久后仍掌握在課程中所學到的生活、社交、解決問題、應對困難的技巧和能力,保持著抵抗負面情緒的韌性。目前英國、加拿大、澳大利亞已經(jīng)開始在本國移植PRP課程。
與哈佛大學的幸福課相比,英國頂尖的私立學校惠靈頓公學院的“幸福課程”則更為務實?;蒽`頓公學院院長安東尼·塞爾登認為僅僅關注學生的問題行為不能促使他們走向快樂和幸福,更不能起到提升其學習水平的作用,他在劍橋大學幸福學院院長、英國積極心理學家尼克·拜利斯的指導下于2006年在惠靈頓公學院開設幸福課程,讓學生學習“處理人際關系,保持身心健康,正確實現(xiàn)理想的方法”,目標是“讓青少年成為一個幸福的并有安全感的人”。該課程吸納了團體輔導、體育鍛煉、社會實踐、宗教教育、瑜伽和冥想等多種元素,關注學生的四項相互對應的能力:個人和社會,創(chuàng)新和物質,道德和精神,語言和邏輯。這些課程能有效幫助學生挖掘潛力、實現(xiàn)自我價值并為學生帶來成績的提升。僅僅不過4年間,惠靈頓公學院學生高級水平考試成績中A和B的比例從69%上升至92%,惠靈頓公學院成功變身“幸福學院”,安東尼·塞爾登也在英國教育界獲稱“幸福學院校長”。這樣的矚目的成績引得英國其他學校競相跟進并發(fā)展成英國全國性的教育新浪潮。2007年9月,英國教育部長宣布各公立中等學校將會開設幸福課程,教授學生如何建立自尊、挑戰(zhàn)消極思維并清晰表達自己的想法,幫助學生更好地適應生活的壓力。
(二)國內現(xiàn)狀
西方國家的幸福課程實踐契合了經(jīng)濟社會人們追求幸福的強烈欲求,以至于受到世界范圍內多個重量級媒體的追捧。我國香港地區(qū)緊跟世界的腳步,于2001年針對小學生啟動了基于積極心理學為理論指導的課程計劃——“成長的天空” (Understanding Adolescent Program,簡稱UAP)。該課程主要有兩大目的,其一是及早識別有較大成長需要的小學四年級學生并提供輔導,其二是提升小學四年級至六年級學生的心理韌性以協(xié)助他們面對成長的挑戰(zhàn)。UAP包括了識別機制和綜合課程兩部分。識別機制是一套適用于小學的“香港學生資料表格”,目的在于識別有可能在未來成長過程中出現(xiàn)偏差行為的學生。綜合課程包括以輔導課形式推行的“發(fā)展課程”和以小組形式推行的“輔助課程”。發(fā)展課程的主題涉及情緒管理、社交能力、問題解決及目標設定等生活技能,通過課堂教學的逐年深化,以期學生將知識經(jīng)驗轉化為實際應用,進而提升學生的效能感、歸屬感和樂觀感。輔助課程則為識別機制篩選出的學生準備,于小學四年級為他們成立輔導小組,當他們升至五年級和六年級后再開展強化活動,并結合個案形式、家長工作坊、親子活動等多種形式做工作。研究顯示,不少參與者在情緒的處理、面對問題的態(tài)度和解決能力、社交技巧、學習動機和信心等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中國內地的幸福課程實踐起步相對較晚。2006年4月,杭州勇進中學開展“幸福課”實驗教學,通過情景劇讓孩子學會認識、分享自己的情緒,啟發(fā)孩子總結創(chuàng)造幸福的方法,并建立了幸福手冊。2007年11月,鄭州市秦嶺路小學開設“幸福課堂”,用游戲的方式貫穿教學,以解決小學生們“經(jīng)常感到不幸?!钡膯栴}。2008年4月,浙江大學心理學會參照哈佛大學“幸福課”的教學大綱,面向廣大學生推出了教學生幸福的課程。同年,云南大學開設了“幸福論”選修課講座,旨在幫助學生全面把握幸福的內涵,懂得通過一種合理的方式去追求實現(xiàn)個人的幸福。2008年,上海引進香港“成長的天空”課程計劃,在曹楊二中附屬學校、風華初級中學、顧村中學進行模擬試點,并對課程改進和完善,計劃在三年后覆蓋全市初中生。2008年11月16日,在廈門召開的首屆全國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校(院)長論壇號召學校開設“幸福課”,教會孩子們學習快樂。
三、幸福課程的學科體系
2010年3月5日,溫家寶總理在十一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上作政府工作報告,他指出:“我們所做的一切都是要讓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嚴,讓社會更加公正、更加和諧?!痹谶@種背景下,借鑒國內外幸福課程實踐已有經(jīng)驗并展望其發(fā)展趨勢,建構幸福課程的體系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與實踐價值。
(一)幸福課程的內涵
一個比較完善的學校教育體系應該教給學生三方面的知識:關于自然的知識、關于社會的知識和關于自我的知識。前兩項在現(xiàn)行的學校課程里都得到了落實,唯獨第三項知識很少體現(xiàn)。幸福課程是對既存課程結構的補充,它是以科學發(fā)展觀為方向指引,以積極心理學為理論依托,以人本關懷為行動要求,關注學生的積極優(yōu)勢和積極體驗,通過課堂教學、團體輔導、面對面工作坊等多種形式幫助學生獲得提升幸福感的新型知識和技能課程。
(二)幸福課程的任務
科學的發(fā)展是以人為本的發(fā)展、全面的發(fā)展、協(xié)調的發(fā)展、可持續(xù)的發(fā)展,幸福課程秉承科學發(fā)展觀的取向,不僅要作為學生的“知識加速器”,更是要成為學生的“幸福驅動器”。對于學生的個體層面而言,幸福課程首先要樹立學生積極的幸福觀,通過對幸福的重新認知與感受強化為學生建立內在的價值觀尺度;其次則在此基礎上提升學生的幸福感,培養(yǎng)樂觀、希望、自我效能感和心理韌性等積極品質;第三要促進學生養(yǎng)成在專業(yè)學習中的能動性、獨立性與創(chuàng)新意識,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解決能力。
(三)幸福課程的目標
積極心理學倡導人們關注人類的積極優(yōu)勢,在構建人類美好生活的方面投入更多關注,它要求的是心理學在視角上的轉變,而并非忽視或放棄修復人類的消極問題。幸福課程的目標也是如此,它兼容“預防”與“發(fā)展”兩個層面。第一個層面是預防為主,通過積極心理學的專業(yè)測量工具篩選出在成長過程中可能出現(xiàn)行為偏差的學生,針對這些學生進行輔導活動和強化活動,讓學生以積極的心態(tài)去對人的心理現(xiàn)象和社會現(xiàn)象作出新的解讀;第二個層面是發(fā)展為主,面對所有學生,激發(fā)學生自身所固有的或潛在的積極品質和積極力量,使學生都能走向屬于自己的幸福彼岸。
(四)幸福課程的內容
課程目標一旦有了明確的表述,就在一定程度上為課程內容的選擇和組織提供了基本的方向。根據(jù)國內外幸福課程實踐的既有經(jīng)驗,立足于積極心理學的最新研究,應綜合考慮課程內容的三種取向——理論教學、案例教學和體驗教學,可將下列3項優(yōu)先列為幸福課程的核心內容:
1.介紹東西方關于“幸福”的概念和理論,重點向學生普及經(jīng)過科學實證檢驗的是知識與技能。在積極情緒、積極優(yōu)勢、積極組織三個層面,積極心理學家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其中以促進學生心理韌性、社交能力、情緒調控、認知能力、自我決定能力、自我效能感為主題的知識都可以進行參考,這些知識的有效傳輸都可以起到促進學生的思維能力、內在動機、行為控制等多方面的能力并啟發(fā)學生形成自己的幸福觀。同時課程也要從我國傳統(tǒng)文化中汲取養(yǎng)分,《易經(jīng)》中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道德經(jīng)》中的“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等都是積極心理學倡導的優(yōu)秀品質。
2.講授與人們走上幸福道路相關的各種故事和案例。這需要教師結合當今社會現(xiàn)狀和學生的生活學習現(xiàn)狀以及他們的知識儲備,選擇學生熟悉的、具有現(xiàn)實性和代表性的故事和案例。尤其在參考國外教材的時候要注意本土化的轉換。西方的幸福課程是根據(jù)西方生活和教育情況來編排的,他們選取的故事和案例對中國學生來說是陌生的,這就不能清晰表達課程需要講述的內容,所以在內容的選取上要慎重考慮到文化差異。
3.學生自己的生活學習經(jīng)驗是最好的互動內容。學生說出讓自己不幸福的事,教師可以與之共同分析,尋找解決辦法;學生說出自己從不幸福走向幸福的歷程,教師可以引導其他學生討論,促進朋輩思考;學生說出自己感到幸福的事,教師可以帶領學生一起分享,引起師生共鳴,強化情緒上的體驗??傊?,學生自身的經(jīng)歷和體驗是幸福課程進行學生自我教育最好的素材。
(五)幸福課程的組織形式
幸福課程的內容強調學生的情緒體驗與認知感悟,這就要求幸福課程的組織形式需要加強情境性、參與性和互動性。課堂教學這種知識型授課方法依然是幸福課程可以選擇的方式,但團體心理活動課,還有包括面對面工作坊、小組輔導討論、心理情景劇、心理拓展訓練等活動,這些已經(jīng)被證明是學生喜聞樂見又富有成效的教學途徑,則是幸福課程的主要組織形式。
(六)幸福課程的評估
幸福課程項目研究和醫(yī)療干預研究一樣,必須建立在實證研究的基礎上。但是目前國內的幸福課程實踐大多更只重視課程的形成性評價,而缺乏對課程的實時評估。在幸福課程的實踐中,在關注形成性評價的同時,還應借助心理學專業(yè)測評工具或者自行設計量表對課程效果進行實時評估并盡可能對學生進行跟蹤研究。
責任編輯:劉啟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