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大家來猜個謎語:本是無根草,漂生在水中。
謎底是什么呢?春夏季節(jié),我們經(jīng)常能在池塘或小河里見到它的蹤跡。它點綴在水面上,清新碧綠,不失為一道賞心悅目的景致。
猜到了吧,謎底是浮萍。其實,浮萍并不是沒有根,它的根須就長在葉子下面,只是由于它浮生在水中,隨波逐流,沒有穩(wěn)定的“家”,因而又被形容為“無根的浮萍”。在詩歌中,浮萍也往往用來表示漂泊、流離、居無定所的意思,抒發(fā)詩人對幸福安寧生活的渴望。
“詩圣”杜甫的詩就很有代表性。公元755年,“安史之亂”爆發(fā),整個國家陷入動蕩之中。杜甫帶著家人四處逃難,足跡幾乎遍布大半個中國。他在《又呈竇使君》一詩中寫道:“相看萬里外,同是一浮萍。”當(dāng)時,杜甫與朋友竇使君都在巴蜀(如今的四川、重慶一帶)躲避戰(zhàn)亂,面對眼前所見的暮春景象,聯(lián)想到百姓萬里流離,詩人不知道這場戰(zhàn)亂何時才能結(jié)束,也不知道自己今后的歸宿在哪里,因而對朋友發(fā)出了這樣的感嘆。
文天祥的七律《過零丁洋》更是千古絕唱:
辛苦遭逢起一經(jīng),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風(fēng)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灘頭說惶恐,零丁洋里嘆零丁。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生于南宋末年,從小飽讀詩書,21歲那年便中了狀元。公元1274年,蒙古軍隊大舉南侵,宋軍將官在危難之時紛紛叛變,南宋兵敗如山倒。本是文人的文天祥挺身而出,毅然起兵抗元。他發(fā)布榜文,征募義勇之士,同時捐出全部家財作軍費,籌集糧餉。為了全心全力投入抗戰(zhàn),他把母親送到弟弟處贍養(yǎng),然后轉(zhuǎn)戰(zhàn)各地。公元1278年,文天祥不幸在五坡嶺被一支偷襲的蒙古鐵騎俘獲。蒙軍用盡千方百計,企圖讓他歸順。文天祥堅持拒絕,用一首七言律詩表明自己的心跡,這首詩就是流芳千古的《過零丁洋》。
“山河破碎風(fēng)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讀來叫人肝腸寸斷。前一句說國家危在旦夕,如狂風(fēng)中的柳絮,無所依托;后一句寫自己家破人亡,如驟雨里的浮萍,動蕩不定。盡管如此,文天祥的一顆愛國之心卻從未動搖。公元1282年,文天祥從容就義。
寫浮萍的詩,年代較早的還有三國時曹植的《浮萍篇》:“浮萍寄清水,隨風(fēng)東西流……”同學(xué)們可以找來讀一讀,看詩人是如何借“浮萍”寫出人物命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