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海英
(忻州師范學(xué)院,山西 忻州 034000)
山西大學(xué)姚奠中先生主編的《元好問全集》以光緒七年方戊昌讀書山房本為底本,參校本搜羅廣泛,用力頗多。該書先于1990年由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后因成于眾手,失誤頗多,姚先生高足李正民教授再次訂正失誤,由山西古籍出版社2004年再版。盡管如此,此書仍有失誤。此外還有些屬于標(biāo)點(diǎn)方面的問題,現(xiàn)一并按卷次條列于下,以期將來再版訂正時參考。
1.卷一《秋望賦》“視若越肥而奏瘠”,“奏”方本作“秦”,是。
2.卷一《新齋賦并序》“則齋魯有一再之漸”,“齋”,方本作“齊”,是。
3.卷一《□亭》“曷來著世綱”,“曷”,方本作“朅”,是。 “朅來”一詞,古籍中常用,而“曷來”一詞則不見,在此“朅”與“曷”不通用。
4.卷一《□水》“古來天下馬,萬里人超忽”,“人”方本作“入”,是。
5.卷一《雜著五首》其一“稟氣寡所諧,衣食固其端”,校記云:“‘其’,原作‘無’。”句出陶淵明《庚戌歲九月中于西田獲早稻》,逯欽立校注《陶淵明集》引宋曾本云“一作‘無’”。且二句謂因稟性與追求名利的世道很少符合,故人生賴以生存的衣食就沒有來源,因果關(guān)系明確。改“無”為“其”,詩意不通貫,不改為妥。
6.卷一《古意二首》其二“楩楠千歲姿,骯臟空谷中”,“臟”,方本作“髒”,是?!绑a髒”,高直貌。如漢趙壹《疾邪詩》之二“伊優(yōu)北堂上,骯髒倚門邊”即是。而“臟”專指污穢,與前者音義不同。
7.卷二《蕭齋·序》:“惟公承王公馀烈,奕葉臺鼎”,“臺”,方本作“臺”?!芭_鼎”語本漢蔡邕《太尉汝南李工碑》:“天垂三臺,地建五岳,降生我哲,應(yīng)鼎之足?!惫欧Q三公為臺鼎,如星之有三臺,鼎之有三足。在此,“臺”不能用繁體字“臺”。
8.卷二《放言》“裈虱良足羞”,方本“裈”作“褌”,應(yīng)用繁體字。
9.卷二《學(xué)東坡移居八首》其二“十日得安居”,“日”,方本作“口”,是。
10.卷二《寶巖紀(jì)行》“瞳瞳上初日”,“瞳瞳”,方本作“曈曈”,是?!皶訒印?,日初出漸明貌。
11.卷二《寄英禪師,師時住龍門寶應(yīng)寺》夾注:“《本草》松枝條:松脂,涂疥頑者,三兩度。”此處標(biāo)點(diǎn)不當(dāng)。施國祁《元遺山詩集箋注》:“《證類本草》引《鬼遺方》:治疥癬,松膠香研細(xì)……凡疥癬上先用油涂了,末一日便干,頑者三兩度。”按此,應(yīng)為:“松脂涂疥,頑者三兩度。”
12.卷二《郎文炳心遠(yuǎn)齋二首》其二“兒童挾書至,燈光催夜讀”,“光”,方本作“花”,是?!盁艋ā敝笩粜拟艩a結(jié)成的花狀物。句言燈下兒童課讀時久大人仍在催促的情形,改“花”為“光”則意境全無。
13.卷二《寄題沁州韓君錫耕讀軒》“行尋柴桑裏,遂得桃花源”,“裏”,方本作“里”,是。 “柴桑里”指陶淵明的故鄉(xiāng),此處不能用繁體字“裏”。
14.卷三《雙峰競秀圖為參政楊侍郎賦》:“江煙霏霏云拂石,山木蕭蕭山鬼泣。江岸人家失南北,兩峰突兀何許來,元?dú)饬芾煜辞锉??!薄敖丁本涑小敖瓱煛本洌錇橐蚬P(guān)系。前三句寫“雙峰”的背景,后兩句另提,主寫雙峰。按此,“山木”句后的句號應(yīng)移至“江岸”句后。
15.卷三《閻商卿還山中》“半生虛名不療貧”,“生”,方本作“世”,是。
16.卷三《密公寶章小集》尾注:“宋《畫譜》山水以李成為第一?!卑础缎彤嬜V》卷十一《山水二·李成》,應(yīng)標(biāo)點(diǎn)為“宋《畫譜·山水》以李成為第一?!?/p>
17.卷三《松上幽人圖》“子懷渺兮幽林思”,“子”,方本作“予”,是。 校記“子”也應(yīng)改作“予”。
18.卷四《北岳》“太茂維遊古帝孫”,“遊”,方本作“岳”,是。
19.卷四《贈利州侯神童》“阿見抱之來學(xué)宮”,“見”,方本作“兄”,是?!爸恢陥D籍盡,一火誰謂死草生華風(fēng)”,《隋書·經(jīng)籍志》:“元帝克平侯景,收文德之書及公私經(jīng)籍歸于江陵,大凡七萬馀卷。周師入郢,咸自焚之?!薄短接[》卷六一九引《三國典略》:“周師陷江陵,梁王……焚古今圖書十四萬卷?!卑创?,應(yīng)標(biāo)點(diǎn)為“只知江陵圖籍盡一火,誰謂死草生華風(fēng)”。下句語本李賀《高軒過》“誰知死草生華風(fēng)?!?/p>
20.卷四《壬子冬至,新軒張兄圣與求為兒子阿平制名……》“陳王入門漢韋賢”,“入”,方本作“人”,是。
21.卷五《題劉紫微堯民野醉圖》“白鬢紅頰醉相扶”,“鬢”,方本作“鬚”,是。
22.卷五《下黃榆嶺》“勝費(fèi)寒六幾千疊”,“勝”,方本作“賸”,他本作“剩”,“賸”俗作“?!?。
23.卷五《遊承天鎮(zhèn)懸泉》:“吾聞允格臺駘宣汾洮障大澤,自是生有自來歸有所假,而自經(jīng)溝瀆便可尸祝之,祀典紛紛果何取。”按語義辭氣,“假”應(yīng)屬下句。“當(dāng)時大歷十才子”及尾注“祠碑大歷中制官李諲所撰”,“歷”,方本作“厤”,是“曆”與“歷”的古字。 “大曆”為唐代年號,應(yīng)改“歷”為“曆”。
24.卷八《除夜》“扣角空傳寧戚歌”,“寧”,方本作“甯”。寧戚,春秋工人。古籍中作姓氏多用“甯”。
25.卷八《西齋夜宴》尾注“叔能、信之、張杜諸人皆在”,“張”指張仲經(jīng),“杜”指杜仲梁,“張杜”中間也應(yīng)用頓號。
26.卷八《岐陽三首》之三“懦楚孱齊機(jī)上看”,“機(jī)”,方本作“機(jī)”,是。此處“機(jī)”指切肉的砧板,與“機(jī)”音義不同。
27.卷九《送周帥夢卿之關(guān)中二首》其二“發(fā)鬢而今滿霜雪”,“發(fā)”,方本作“須”,是。
28.卷九《答石子章因送其行》“鐵檠豪宕見胡證”,校記云:“原作‘鉦’,誤,據(jù)兩唐書改?!眱商茣小逗^傳》,作為人名,不應(yīng)改為“證”。且??敝荚诨謴?fù)古籍原貌,遺山集中屬于本人失誤處頗多,不應(yīng)一一替古人改正錯誤,在校記中說明即可,蔣伯超《通齋詩話》舉此例,認(rèn)為元氏此誤從唐人小說中來,進(jìn)而得出“趙耘菘言遺山才不甚大,書卷亦不甚多,信然”的結(jié)論,由此可見校勘求真不求是的重要性。
29.卷十《寧掾端甫北上》,“寧”,方本作“甯”。 古籍中姓氏多用“甯”。
30.卷十《常仲明教授挽辭》尾注“常代州崞縣人”,應(yīng)標(biāo)點(diǎn)為“常,代州崞縣人”。
31.卷十《國醫(yī)王澤民詩卷》“鴒鶺兼有急難情”,“鴒鶺”,方本作“鶺鴒”,是?!对姟ば⊙拧こiΑ罚骸凹沽钤谠值芗彪y。”
32.卷十《送奉先從軍》“醉后揚(yáng)鞭愧葛疆”,“疆”,方本作“彊”,是?!妒勒f新語·任誕》:“山季倫為荊州……彊市其愛將,并州人也。”句用此典。
33.卷十《壽趙受之》“五云多處是三臺”,“臺”,方本作“臺”,是。 “三臺”,星名。 《晉書·天文志上》:“三臺六星,兩兩而居……在人曰三公,在天曰三臺?!贝颂幉荒苡梅斌w字“臺”。
34.卷十《寄劉光甫》“山澤膴儒亦自豪”,“膴”,方本作“臞”,是。
35.卷十一《德和墨竹扇頭》尾注:“‘嫩香新粉墨離離’,李長吉《竹》詩?!薄澳巯恪本涑隼钯R《昌谷北園新筍四首》其二“膩香新粉黑離離”,“竹”字不應(yīng)加書名號。
36.卷十一《論詩三十首》其十尾注:“事見元稹、子美墓志?!睉?yīng)標(biāo)點(diǎn)為:“事見元稹《子美墓志》?!逼涫呶沧ⅰ巴镬o聽風(fēng)中意”,“風(fēng)”,方本作“曲”,是。其十九尾注“忍隨春草斗輸贏”,“忍”,方本作“恐”,是。其二十四“無力薔薇臥曉枝”,校記云:“‘曉’原作‘晚’。秦觀《淮海集·春日五首》作‘曉’,施本亦作‘曉’,據(jù)改。”其實施本也是據(jù)秦詩徑改。遺山詩集系統(tǒng)和全集系統(tǒng)各本及本集 《詩文自警》、《中州集·五中立傳》所引皆作“晚”,足見元詩原貌如此。替古人改錯,不妥。
37.卷十一《自題寫真二首》其一“骨人窮泉未擬枯”,“人”,方本作“入”,是。
38.卷十一《同希顏欽叔玉華谷分韻,得軍華二字二首》其二“興到窮搜亦未涯”,“搜”,方本作“探”,是。
39.卷十一 《同希顏欽叔玉華谷還會善寺即事二首》尾注:“趙隱芝子端,同年進(jìn)士?!白佣恕睘榻鹬衅谥膶W(xué)家王庭筠之字。應(yīng)標(biāo)點(diǎn)為:“趙隱芝,子端同年進(jìn)士?!?/p>
40.卷十二《楊秘監(jiān)馬圖》“東華馳道晚凈時”,“凈”,方本作“涼”,是。
41.卷十二《外黃道中楚王廟,荊公有“誰合軍中稱亞父,卻須推讓外黃兒”之句,因為范增解嘲》,校記云:“詩題‘外黃’,李本、毛本、明抄本、定襄李本均作‘內(nèi)黃’,張本亦作‘內(nèi)黃’。趙培因據(jù)施本,參《史記·項羽本紀(jì)》與王安石詩改?!边@也有替古人改錯之嫌。且嘉慶《大清一統(tǒng)志·河南彰德府》載,內(nèi)黃西北30里楚王鎮(zhèn)有楚王廟,祀項羽。李光庭《廣元遺山年譜》認(rèn)為此詩作于元氏48歲自冠氏返鄉(xiāng)西經(jīng)內(nèi)黃時。按此,前一“內(nèi)黃”并非誤記。
42.卷十二《即事》尾注:“寧兒叔開,小字阿茶,第四女字叔閑。”詩云:“四長東州貢姓名,阿茶能誦木蘭行。元家近日添新喜,掌上寧兒玉刻成?!卑创?,“阿茶”、“寧兒”為二人。遺山次子振字叔開,小字寧兒?!鞍⒉琛碑?dāng)其第四女叔閑。應(yīng)標(biāo)點(diǎn)為“寧兒,叔開小字。阿茶,第四女,字叔閑?!边z山《德華小女五歲能誦余詩數(shù)首,以此詩為贈》尾注有“唐人以茶為小女美稱”語,亦可參證。
43.卷十四《真味齋》“粗飯寒齋老此身”,“齋”,方本作“齏”,是。
44.卷十四《臺山雜詠十六首》其三“萬壑千畎位置雄”,“畎”,方本作“巖”,是。
以上只就詩賦中異于方本的失誤摘出。其實方本失誤處亦多。沿方本而誤屬于深層次的??眴栴},在此就不涉及了。關(guān)于散文部分的失誤則另文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