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麗霞,胡中娟
(武漢紡織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湖北 武漢 430073)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作為一項引導學生、教育學生、塑造學生的基本工作,是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主要渠道。改革開放以來,尤其是進入21世紀以來,隨著國內環(huán)境和國際環(huán)境發(fā)生的巨大變化,我國的經濟社會結構也在逐步轉型,大學生也不可避免地受到非主流價值觀的影響。新形勢下如何全面貫徹實施《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有效地實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再次成我們面臨的新的考驗。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項塑造人的靈魂的工作,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不僅體現(xiàn)了我們黨堅持以人為本的執(zhí)政理念,也體現(xiàn)了黨在確保事業(yè)后繼有人和社會主義事業(yè)興旺發(fā)達這一歷史使命上的戰(zhàn)略高度。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fā)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中指出:“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fā)展大繁榮,隊伍是基礎,人才是關鍵?!盵1]
早在1995年,江澤民同志在全國科技大會上的講話中就提出了實施科教興國的戰(zhàn)略。重視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們黨發(fā)展教育事業(yè)的一貫方針,也是總結教育改革發(fā)展經驗得出的寶貴結論,更是世界教育改革的普遍趨勢。思想政治教育關系到廣大大學生的健康成長,對大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起著重要的引導作用。大學是向社會輸送人才的重要陣地,大學生作為國家寶貴的人才資源,他們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不僅影響著其本人的行為取向,更影響著祖國未來的發(fā)展、民族的榮辱與興旺??梢姡行У貙嵤┐髮W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項對國家和民族發(fā)展有著深遠影響的艱巨任務。
當前,中國正處于社會轉型的關鍵時期,社會經濟體制和政治體制都發(fā)生著深刻的變化。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蓬勃發(fā)展,推動了我國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的發(fā)展,極大地改善了高校教育的宏觀環(huán)境。同時多元復雜的社會氛圍也對大學生的成長成才起著非常重要的影響作用,他們思想的獨立性和差異性不斷增強,使部分大學生在價值觀的認識上產生矛盾,帶來一些不容忽視的負面影響。面對新形勢、新情況,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可以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價值的目標,引導他們確立人生追求的價值尺度。因此,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落實素質教育,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的關鍵。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概念,是2004年9月19日中國共產黨第十六屆中央委員會第四次全體會議上正式提出的。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全黨全國人民的奮斗目標,是人類孜孜以求的一種美好社會。
思想政治教育作為社會主義大學的基本特征,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基礎工程。大學生是寶貴的人才資源,是未來構建和諧社會的中堅力量。在經過幾年的大學生活后,他們將走向社會的各個領域,成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骨干力量,在各條戰(zhàn)線尤其在高新技術領域中成為主力軍。大學生能否承擔起這樣的歷史重任,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他們在大學所受到的教育,尤其是思想政治教育。
首先,和諧社會是充滿創(chuàng)造活力的社會,這就需要思想政治教育激發(fā)各行各業(yè)人們的創(chuàng)造力。其次,和諧社會需要各方面的利益關系都能得到妥善協(xié)調。而各方面利益關系的協(xié)調,僅僅靠法律和制度是不夠的,更需要思想政治教育的疏導功能。再次,和諧社會需要不斷加強社會建設和管理,這就需要發(fā)揮思想政治教育的組織功能,以思想政治教育凝聚人心,形成社會管理和服務的合力。要使大學生順利接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接力棒,必須要加強和改進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我國高等院校長期以來把馬克思主義作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指導思想,把培養(yǎng)德智體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作為根本目標,把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作為根本任務,把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作為根本途徑,把加強領導隊伍建設作為根本舉措,這些寶貴的經驗財富都促進了我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發(fā)展與轉型,但是由于國內外形勢的巨大變化,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些薄弱環(huán)節(jié)制約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進一步提高,阻礙了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實施,歸納起來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因素:
新形勢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效地實施和展開,必須擺脫傳統(tǒng)的教育方式。雖然我國經歷了無數(shù)次的教學革命,但是傳統(tǒng)的教學觀念的負面影響仍然存在。
首先,高校理論課課程設置沒有突破傳統(tǒng)的文本教育模式,教學方法和手段過于單一化、簡單化,教材缺乏時代性。同時,教育者在認識上缺乏創(chuàng)新,片面地以教育者的思想觀念為主導,單純運用灌輸式的教育方法,部分老師更是將學生當作是接受道德教育的容器,把教育當成管理學生的一種手段,使思想政治教育脫離實際,成為空洞的理論。尤其是隨著網絡的普及,大學生每天都會接受海量的信息,對于傳統(tǒng)的一味“說教”的教學方法只會引起他們的反感。其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與學生的日常教育管理工作相對獨立,相互脫節(jié),沒有達到滲透、融合的效果。對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論歸理論,行為歸行為,課堂內與課堂外嚴重脫節(jié),造成學生在現(xiàn)實生活中知與行不統(tǒng)一,甚至出現(xiàn)課堂成績優(yōu)秀、課外卻違法亂紀的行為。
信息網絡時代對思想政治教育帶來了巨大影響,網絡在帶給大學生學習、交流便利的同時,它的負面影響對部分大學生造成了思想上的困擾。網絡的開放性和虛擬性,使得生活在網絡時代下的學生生活空間、交流空間處于開放狀態(tài),不論什么樣的言論和觀點統(tǒng)統(tǒng)暴露在學生的眼前。由于學生涉世不深,在缺乏專人指導和監(jiān)督的情況下,一些學生沉溺于虛擬的網絡世界,造成部分大學生價值觀扭曲,嚴重影響心理的健康發(fā)展。網絡上“個人主義、拜金主義、享樂主義”以及“暴力、黃色瘟疫”的盛行,也成為學生身心健康發(fā)展的阻礙。這無疑是近年來高校學生不斷地出現(xiàn)問題的根本原因。
當代大學生正處于價值多樣化時代,無論是價值標準、價值評價、價值理解,還是價值取向都呈現(xiàn)多元化。在社會轉型時期,社會原有的價值觀體系受到挑戰(zhàn)與質疑,甚至被破壞與瓦解,導致主導價值觀的統(tǒng)攝力下降。而新的價值觀體系尚未建立,個體的價值觀自由度被無限擴大,價值觀的沖突便成了人們無法回避的社會現(xiàn)象。大學生是社會的一員,社會的價值多元化不可避免地影響著他們價值觀的形成。
在價值觀多元化的時代,面對這樣的社會現(xiàn)實,本應作為思想政治教育內在要義的價值引導職能被一再弱化,某些高校對價值觀沖突的恐慌與逃避,使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陷入困境。部分大學生在面臨著大量西方文化思潮和價值觀念時,常常感到無所適從,某些腐朽沒落的生活方式趁機侵入大學生的生活。我國正處于社會轉型的關鍵期,市場經濟體制尚不完善,加之各種思潮的沖擊,使許多大學生的人生價值觀出現(xiàn)扭曲。部分大學生注重物質利益而輕無私奉獻,注重金錢實惠而輕理想追求。同時,他們認同社會競爭,看重個人價值的實現(xiàn),卻忽視社會價值的實現(xiàn)及個人對社會的貢獻。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生活發(fā)生重大變化的同時,現(xiàn)代生活也在發(fā)生著急劇的變化,尤其是家庭生活的變化。一方面,當代80后、90后大學生大多是獨生子女,部分學生受家長溺愛,缺乏生活的實際能力,加上學習、就業(yè)、經濟等方面的種種壓力,導致他們出現(xiàn)各種心理問題。另一方面,單親家庭和破裂家庭的增多以及家庭流動的加快等,也給青少年帶來巨大的心理壓力。據(jù)報道我國大學生心理疾病發(fā)生率高達15%,其中35%的學生自卑心態(tài)嚴重,嫉妒情緒明顯,心理素質較差,不能承受正常的生活壓力。因此,當代大學生的心理素質不僅影響到他們自身的發(fā)展,而且也關系到全民族素質的提高,更關系到祖國未來人才的培養(yǎng)。
高校教育、管理模式一體化,使得學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與學科成績管理脫節(ji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出現(xiàn)“管教分離”的情況。出現(xiàn)這種情況首先是因為很多高校雖然認識到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但卻沒有將這種認識貫徹到實際工作中,認為做多做少區(qū)別不大。在這種認識的支配下,教師與學生缺乏應有的溝通與交流,無法形成師生互動的局面。其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體制雖然是明確的,但普遍缺乏有效的制度保障。齊抓共管這個看似很完善的管理制度,由于缺乏有效的制度保障,最后變成了空中樓閣,無法形成制度的合力。
創(chuàng)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fā)達的不竭動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同樣需要創(chuàng)新。尤其是步入21世紀以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適應新形勢的需要,為時代發(fā)展和社會進步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支撐,必須對傳統(tǒng)教育模式進行全面創(chuàng)新。
加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從文本化向人本化轉變,提高認識,堅持以人為本,堅持運用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的本質、人的需要、人的全面發(fā)展的理論,結合歷史和現(xiàn)實對思想政治教育進行改進,創(chuàng)造出一種新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過去我們對學生進行教育主要采用“一刀切”的方法,沒有把學生當作一個鮮活的生命看待,不關注學生的具體需要。堅持“以人為本”,就是要尊重學生、關心學生。根據(jù)不同學生的不同情況,采取不同的方法。不同年齡、不同專業(yè)的學生接受教育的方式和方法也是有差異的,應當采取他們最易接受的方法對其進行思想政治教育。
促進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創(chuàng)新,還需要擴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服務內涵。比如建設具有學校獨特風格的校園文化,將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校園文化的建設中,讓大學生擁有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動權。
網絡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網絡世界里也充斥著大量的、消極的、不健康的信息,對一些大學生的思想產生了不良的影響,也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陷入網絡困境。另一方面,網絡有利于增強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針對性、實效性,增強其吸引力和感染力。面對網絡時代給思想政治教育帶來的嚴峻考驗,我們必須加強網絡的信息管理,對網絡的積極方面高度重視并有效利用其長處。首先,作為教師必須要熟悉網絡,了解網絡,在學習網絡知識的同時,走進網絡使用者的世界,拉近與學生的距離,真正地了解學生。其次,還需要通過創(chuàng)設一系列網絡管理制度,保證校園的正常生活和管理秩序。
隨著互聯(lián)網的發(fā)展,網絡化已經成為不可避免的趨勢。作為思想政治工作者,只有在認清大學生網絡化生存的現(xiàn)實基礎之上,才能更客觀地把握大學生思想水平的實際情況。思想政治教育是一個不斷發(fā)展和創(chuàng)新的實踐過程,思想政治教育必須在實踐活動中才能真正發(fā)揮作用。
近幾年來,我國高校大學生人數(shù)急劇增加,隨著生活節(jié)奏的加快,使大學生面臨的壓力越來越大,矛盾日益突出,大學生的心理障礙與疾患也日益增加。因此高校要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機制,配備專職的心理輔導人員,根據(jù)大學生心理成長的規(guī)律,在廣泛宣傳心理健康知識的同時,幫助大學生排憂解難,在與教師的交流中緩解和消除心理壓力或緊張,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幫助大學生在現(xiàn)實中認清自己,正視自己的長處與短處,給自己一個正確的衡量標準和評價,讓他們明白良好的人際關系不僅能增進同學友誼、師生關系,還能使自己保持心理平衡。
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fā)展,拜金主義在80后、90后大學生中盛行。部分學生把錢作為評價人的價值,把奢侈、享樂作為人生追求的最大目標。這些學生消極的價值觀很大程度上影響著他們的道德觀和行為標準。因此,我們必須加強大學生的價值觀教育,必須用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引導大學生,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讓大學生在提高自己專業(yè)文化水平的同時,加強思想政治理論的學習,提高自己的政治素養(yǎng),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并把它付諸到實踐中去,這樣才能成為社會所用的德才兼?zhèn)涞娜瞬拧?/p>
目前,高校任課教師多數(shù)不直接參與學生的日常生活管理,使得思想政治理論教育與學生日常管理相互分離,嚴重影響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要改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管教分離”的情況,應制定“管教相融合”的協(xié)作制度,要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大學生學習和生活的每個環(huán)節(jié),滲透到教學、科研和社會服務各個方面。堅持解決思想問題與解決實際問題相結合,實事求是。既要動之以情,又要曉之以理,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時效性。堅持教育與管理相結合,把思想政治教育融于學校管理之中,建立長效機制,使自律與他律、激勵與約束有機地結合起來,有效地引導大學生的思想和行為。
高校是重要的教育陣地,也是重要的思想文化陣地。各級黨委要牢牢把握社會主義大學的辦學方向,切實加強和改進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強化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強化教師隊伍特別是青年教師隊伍的思想政治建設,加強輔導員隊伍建設,加強黨員隊伍建設。加強高校教師的隊伍建設有利于教師更好的引導學生堅持把文化知識學習和思想品德修養(yǎng)緊密結合起來,把創(chuàng)新思維和社會實踐緊密結合起來,把全面發(fā)展和個性發(fā)展緊密結合起來,在艱苦環(huán)境中砥礪意志,在實踐鍛煉中增長本領,在奉獻祖國中成長成才,充分利用所學知識、充分發(fā)揮聰明才智,書寫充實、美好、燦爛的人生。
總而言之,我們在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一定要堅持以人為本的思想,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與大學生的成長、成才相結合,同時注重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創(chuàng)新,增強大學生適應社會環(huán)境的能力,成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棟梁之才。
[1]中共中央關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fā)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N].光明日報,2011-10-26.